院长高世名一行赴之江实验室调研 共话艺科融合

作者:陈航 盛汪淼芷   编辑:赵雨岑    来源:之江实验室    阅读:     发表时间:2020-10-27

作者:陈航 盛汪淼芷   编辑:赵雨岑   来源:之江实验室    发表时间:2020-10-27

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艺术智性(Artistic Intelligence)两个不同维度的AI将如何交融?科艺融合的新边界要如何界定?带着对科艺融合发展的新思考,10月26日,中国美术学院院长高世名一行到访之江实验室,与科学家们共同探讨人工智能技术与人文艺术的融合发展方向。

在座谈会上,科学家与艺术家的思想火花在开放式的研讨中不断迸发:“艺术与科技都需要一定的想象力。”“科学与艺术的融合要从底层建构来讨论,本质上要产生创新思想的共鸣。”“智能技术本身如何理解,需要回归科学最前端的基础思考,引入哲学思考。”“随着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新的艺术形态形式不断出现,未来甚至会产生全新的艺术感知形式。”与会双方从各自的研究领域出发,阐述了对科艺融合的见解。双方一致认为,之江实验室探寻智能计算“中国定义”的科研征程与中国美院溯源“东方学”的艺术之路,殊途同归,终将“在山顶重逢”。

高世名表示,之江实验室在前沿基础研究领域对原始创新的追求,以及成立三年来取得的诸多突破,让人倍感振奋。他介绍,自中国美术学院建校之初就有“两个融合”的观念,一是中西艺术的融合,另一个是科学与艺术的融合。中国美院希望与之江实验室的科学家一起,通过科学与艺术的融合打开限制人类想象力的隐性瓶颈,激发更强大的原始创新能力。面向未来人机物三元融合的智能时代,中国美院将积极推动艺术学科与前沿科技的跨界融合与互动实践,在数字世界的艺术传达、社会治理等领域与之江实验室开展深入合作。

之江实验室主任朱世强表示,之江实验室是聚焦人工智能领域的国家级实验室,一方面致力于前沿基础研究的原始性创新,一方面注重科学研究的机制体制创新。成立以来,聚焦国家重大、国际前沿领域,实验室已经取得了许多突破性成果,目标是在不久的将来形成智能计算的“中国定义”。科学与艺术的融合是未来发展趋势,纵观历史可以发现,许多科学家都有深厚的文化艺术修养,这对于开拓科学创新思维具有很重要的推动作用。之江实验室与中国美院的未来合作有很大的空间和潜力,双方可以在学科建设、平台共建、活动策划等方面加强合作,创造科艺融合、创新发展的新范式。

中国美术学院副院长韩绪,中国美术学院相关教学单位、职能部门负责人,之江实验室副主任袁继新,党委副书记赵新龙,主任助理李碧清及相关部门负责人参加科艺合作座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