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色其华——杨参军具象表现绘画研究展”开展

作者:宣传部    编辑:赵雨岑    来源:光达美术馆    阅读:     发表时间:2020-12-18

作者:宣传部    编辑:赵雨岑   来源:光达美术馆    发表时间:2020-12-18

展览日期:2020.12.11——2021.02.28

展览地址:杭州市上城区虎玉路18号

 

许江题词

12月11日下午,“物色其华——杨参军具象表现绘画研究展”在光达美术馆隆重开幕。本次展览由中国美术学院艺术哲学与文化创新研究院和光达美术馆主办,中国美术学院绘画艺术学院油画系具象表现绘画工作室承办,蒋梁、王乐其策展。

展览开幕式现场

中国美术学院党委书记金一斌、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美术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许江、中国美术学院原院长肖峰、原副院长宋建明、原党委副书记胡钟华、中国美术学院副院长曹晓阳、浙江音乐学院纪委书记应达伟、杭州市上城区政协副主席陈少华、浙江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骆献跃、浙江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秘书长王敏杰,以及中国美术学院的老教授金一德、张自薿、秦大虎、章仁缘、章晓明、傅新生、孙景刚等,中国美术学院绘画艺术学院师生参加开幕式。

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美协副主席、中国美术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许江致辞 

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美术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许江以慷慨激昂又富有思想深度的语言,对“具象表现绘画”和杨参军的绘画作了高度总结和评价。他表示,具表绘画是司徒立先生在巴黎孤索数十年,面对现代艺术的危机,反复纠结、反复思索而提出,之后又与国美的一批师生们一道研磨,经过教学和创作得以建构起来的绘画思想及方法论体系。具表绘画最核心的思考是如何面对“技术性”命题——从传统绘画中手艺与艺术的修炼,到现代绘画中身体感受与非自然化的缠斗。具表绘画让我们坚持以手工诗意的方式,往复登临如其所是的自然世界。“修辞立其诚”,以自然和生命的诚意,铸炼数字时代的绘画的语言。

“物色其华——杨参军具象表现绘画研究展”以具表绘画研究为命题拉开帷幕,我们仿佛沿着一片著名的大山行走,向着深处我们又观览了一座峰峦,其中的风光有积累,有独创,有风日流丽的华彩,有扁舟一棹的追求。杨参军绘画作品中的色彩,是一种特色,是一种品质。多年过去,他在具表路上走得很远,很勤,但最具代表的依然是他的风色。面对人物,面对风景,杨参军总怀一份特殊的充溢,和一份独特的朴真。这种色彩是一种语言的高度,是将自己浸润于美之中的特有的能力,将自然和生命的色泽两相应和的特有诗性。

中国美术学院视觉中国研究院院士、艺术现象学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导司徒立

中国美院艺术现象学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导、著名画家和艺术理论家司徒立,特地为了本次展览撰文,生动讲述了他与杨参军相识相交的过程,详细回忆了他眼中杨参军在具象与抽象,可见与不可见,隐与显之间求索、开悟的过程,高度肯定了杨参军在具象表现绘画路上的辛勤努力与其扎实的写实功夫。“夫画者,真也”,他认为真实始终是杨参军绘画追寻的许诺地。

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艺术家杨参军致辞 

杨参军深情回顾二十五年来具象表现绘画实践探索、教学研究的亲身经历,充满激情又风雨兼程,坎坷纠结又富有收获,呈现一位执着的画家对艺术真实探索的心路历程。他的发言深得画家们的共鸣。同时,杨参军对社会各界的支持和对来到现场参加开幕仪式的领导、嘉宾和绘画界的同道们致以诚挚的谢意。

中国美术学院油画系主任封治国致辞

中国美术学院油画系主任封治国从中国美院油画系学术发展的背景和脉络,对具象表现绘画作了深入的解读和评价,并认为具表艺术思想和方法对中国美术学院及油画系产生了广泛而深厚的影响。同时他也认为杨参军的绘画实践与探索融合了具象表现绘画与中国艺术的精神。

光达控股有限公司副总裁何晓菲致辞

展览策展人、具象表现绘画工作室导师蒋梁主持开幕式

开幕式由本次展览策展人、中国美术学院具象表现绘画工作室主任蒋梁主持。他介绍了杨参军具象表现绘画的特点以及本次展览的缘起、主题和结构。同时,他也阐述了具象表现绘画所具有的学术价值和在当代艺术情境中指向未来的意义。

展览开幕式现场

展览现场·一号厅

    

存在的“秘密花园”

高世名

首先,我代表中国美术学院,向“物色其华——杨参军具象表现绘画研究展”的开幕表示热烈祝贺!

杨老师是中国美术界的名家,更是中国美术学院的学术骨干;他长期担任绘画学院学科带头人、油画系专业负责人,对国美油画的创作和教学作出了巨大贡献。

杨老师是我的前辈。就个人而言,对于杨老师最初的印象,是浙江美院那条安静的小街上喀喀作响的皮靴。那些年月里,参军老师跟其他几双皮靴一起,一路大步前行,一路高谈阔论,时不时发出一阵阵爽朗的笑声。后来我知道,那是一个行进中的绘画群体,也就是今天所说的“具象表现绘画”。

第二个印象是1990年代中期,在油画系具象表现实验班的教室里,永远有几位专业老师随堂写生的身影,杨参军老师是其中相当勤勉的一位。说起来,那真是“具表”的好时光。大家真诚而执着,老师们跟学生们读同样的书,争论同样的话题,描绘同样的事物。大家画的诚恳,读的认真,谈的严肃。

这个展览的副标题是“具象表现绘画研究展”,绘画如何研究?研究何以展示?到底是作为绘画的研究还是作为研究的绘画?新世纪以来国际艺术界讨论的“作为研究的艺术”(Art as Research),对三十年前那些“具表”的探索者们来说,却是再自然不过的事。看与画、思与感、绘画与研究,都是同一件事,同归于视觉的体察与存在的澄明。具表是一种研究性的知行实践,更是“此在的素描”,她揭示出画家的眼与手之间的距离,那是绘画之“心眼”起作用的场所。具表建立了当代绘画的一些基本信念——回到视觉,面向事物本身,抹去重来,境域直观,感性的完满……,为1990年代的美术学院带来了一股知性的清风。

2002年,中国美院与中国现象学哲学专业委员会共同组织了一场艺术家和哲学家的研讨会。会议进行了两天,我整理出一个“误解辞典”,比照了艺术家和哲学家们对同一些概念的不同理解。其实,对大多数艺术家来说,望文生义,恰恰是驱动创作直觉的一种合理的方式,因为归根结底,艺术是从感觉出发,诉诸身心的感应,诉诸工具与材料的操持。 

我猜想,对杨参军老师来说,现象学之于“具表”最关键的作用,是深化了“写生”的意蕴。与传统学院派画家的对景写生不同,“具表”试图在画家和世界之间保持一种“非对象化”的关系;试图超越“主客”之间的对峙,进入到一种循环往复的视觉发现和对话之中。在“具表”的意识里,不存在孤立的、外在的“对象”,不存在客观的风景或景观,只有与观察者共在的自然、彼此应答纠缠着的世界,那是存在的“秘密花园”。

在这里,事物重新变得陌生起来,手法再次变得生疏起来;画家的感受力变得无限丰富,同时又渐趋精纯,绘画成为“此在的素描”,绘画的生成性(becoming)和存在学(being)意味随之展开…… 

一晃三十年过去了,杨参军老师在绘画道路上已然走的很远。从他的近作中,我们看到从容精到的笔法、挥洒自如的作风,以及弥漫着书写性的油画语言。我猜想,与三十年前一样,他或许正在试图重新开启身心,重返视觉,再一次地、一次次地面向事物本身,用他的画笔,去探询那存在的秘密花园。

预祝展览成功!也祝愿杨参军老师在具象表现绘画的“林中路”上收获更多的精彩!

展览现场·四号厅

展览现场·五号厅

展览现场·七号厅

研讨会

画展开幕的同期,由中国美术学院绘画艺术学院主办的“写生与方法——具象表现绘画学术研讨会”于2020年12月16日在光达美术馆召开。金一德、杨参军,章晓明、何红舟、井士剑、蔡枫、万木春、陈焰、邬大勇、赵军、任志忠等参加了研讨会。会议由油画系主任封治国和具象表现绘画工作室导师蒋梁主持。与会专家围绕杨参军教授的绘画探索之路,特别就 “写生与体象 —— 具象表现绘画与国美之路 ”、“方法与价值——当代艺术情景中的具象表现绘画”等相关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讨。

研讨会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