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国宝级导演马基德受聘国美影院客座教授 助力学校戏剧与影视学科发展

作者:李佳佳   编辑:赵雨岑    来源:影视与动画艺术学院    阅读:     发表时间:2020-12-09

作者:李佳佳   编辑:赵雨岑   来源:影视与动画艺术学院    发表时间:2020-12-09

12月4日,伊朗著名国宝级导演马基德·马基迪(Majid·Majidi)正式受聘成为中国美术学院影视与动画艺术学院客座教授,助力学校戏剧与影视学科发展。中国美术学院院长高世名颁发聘任证书。

中国美术学院影视与动画艺术学院于2011年获批国家戏剧与影视学一级学科硕博点,以培养一流的影像艺术和动漫游创作型人才、探索影像和动漫游文化的中国特色发展之路为己任,努力建设具有世界性影响的国家教学研发基地,代表了中国美术学院新兴学科的发展方向。学院汇聚了国内外著名电影人MARY(雪美莲)、刘健、杜海滨、张献民等名家。马基德导演的加入为影视与动画艺术学院的学科专家团队注入新力量。

高世名表示,马基德电影艺术的三个关键词——生活、哲学和诗,几乎就是艺术教育的全部内涵。法国哲学家列维纳斯曾言「电影是黄昏和拂晓之间的事物」。在黄昏、薄暮与破晓之间的时刻,是世界与存在的黑夜,而电影就是这黑夜中的一点微光。好莱坞电影制造了影像梦境的酷炫与华丽,伊朗电影则是让我们朝向生活,发现现实中的真理与感动,那种微小的戏剧性、平静的感动、单纯的力量以及沉默的诗意。这种诗意可以发显人性,这种力量可以承载人道。

高世名指出,马基德导演的作品是伊朗电影的杰出代表,无论《小鞋子》还是《太阳之子》,都呈现出当代生活的诗性和现实的深度,令我们感同身受,却又一言难尽。更重要的是,马基德的电影从现实深处发显出一种超越的可能——现实正如一口深井,在世界之夜的黑暗中,当我们凝视这口深井,我们不但会看到遥远的自己,还会看到更加遥远的灿烂星空。他代表学校,欢迎马基德导演加入中国美术学院担任客座教授,成为新的国美人。

当天,马基德导演还在校园内与著名纪录片导演、奥斯卡评委、中国美院影视与动画艺术学院影视编导系主任杜海滨展开对谈。对谈以「唯爱无须高歌:从《小鞋子》到《太阳之子》,儿童视角下被诗意化的生活哲学」为主题,回顾导演马基德·马基迪的电影之路,并就马基德的电影理念和创作方法等进行了交流。

马基德·马基迪导演的《小鞋子》获第71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豆瓣评分高达9.2分,在豆瓣前250电影中排名第71位。

提起《小鞋子》的创作,马基德说那是一段艰苦而难忘的岁月。“艺术不能脱离现实。我的作品灵感都来自现实生活,这和我经历过童年的痛苦,体验过底层人民生活的困难有关。将自己的经历、别人的经历,存入人生银行,这是一笔巨大的财富,在以后的艺术作品中会体现出来。”

《小鞋子》之后,马基德·马基迪又相继创作出了《天堂的颜色》《巴伦》《风吹柳树静》《麻雀之歌》等优秀作品。今年,马基德·马基德新作《太阳之子》入围第77届威尼斯电影节主竞赛单元,代表伊朗角逐奥斯卡最佳外语片,该片也有望引进中国。

在马基德的电影之路上,伊朗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明给予了他充足的养分。伊朗有众多伟大的诗人,如菲尔多西、哈菲兹、萨迪和鲁米等,在过去的数个世纪中,他们一直以诗歌和文学的方式将伊朗传统习俗和文化保留下来,这些艺术瑰宝成为马基德创作的灵感源泉。马基德的电影总是在描绘人性,他用诗歌的笔触描绘人性,穿透了文化壁垒和语言障碍,直击人心。

他坚信,诗歌和人性的结合是一种国际语言,能穿透文化的壁垒、语言的障碍,成为直击人心的力量。对于马基德而言,拍摄电影如同一种使命,不能只把艺术看作艺术本身,艺术也是一种使命。电影是文化的桥梁,也是一份社会责任感。通过作品,人们交流文化,传达自己包括世人所关心的话题。艺术没有国界,艺术的影响力是其他媒介所不能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