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级新生入学教育之“与历史同行”隆重举行

作者:宣传部   编辑:赵雨岑    来源:中国美术学院学生处、专业基础教学部    阅读:     发表时间:2020-09-25

作者:宣传部   编辑:赵雨岑   来源:中国美术学院学生处、专业基础教学部    发表时间:2020-09-25

9月17日下午,2020级新生入学教育之“与历史同行”在象山校区小剧场举行。中国美术学院党委副书记孙旭东应邀作了《传承弘扬学院传统和精神》的专题讲座。

中国美术学院90多年来,聚集和培养了二十世纪中国乃至国际有影响的众多杰出艺术人才,林风眠、潘天寿、黄宾虹、刘开渠、吴大羽……一代代的艺术家们犹如熠熠群星,照亮了中国现代美术史的天空,他们呕心泣血,筚路蓝缕,努力奋斗,为中国的艺术教育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高峰。

孙旭东介绍了我校三大办学理念,首先强调了艺术家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国立艺专的先师们贯彻蔡元培提出的‘以美育代宗教’的思想,把创造美、提高中华民族素质视为己任。作为艺术家,只有将个人与民族联系起来,献身于人民的艺术事业,其作品才会有强大的生命力,缺乏社会责任感的艺术,必然丧失艺术的崇高性。”

其次,提倡艺术创作和教学方法的多元性,“我校建立之始,蔡元培就为其明确了‘思想自由,兼容并蓄’的办学方针。在我校的办学历史上,始终交叠两条明晰的学术脉络:一条是以林风眠先生为代表的‘中西融合’思想,一条是以潘天寿先生为代表的‘传统出新’的思想。同时融合潘公凯‘两端深入’的学术思想,与许江‘多元互动、和而不同’的学术思想。”

最后,他希望同学们继承并发扬不断求新开拓、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国立艺术院是我国第一个独立的综合性高等艺术院校,首批设立艺术硕士点、博土点,九十年代中期成立综合艺术系,到新世纪开创许多新的学科、专业和教学研究机构等等。这些都是中国现代美术教育史上的开创之举。”

孙旭东告诫同学们:“2020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作为新一代大学生,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强化使命担当,以‘先天下之忧而忧的’胸怀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豪情,积极投身到波涛汹涌的历史洪流中去,学本领,长才干,炼品格,作贡献,展现美院学子特有的智慧和才华,以艺术的方式书画绚丽的人生华章。”

他向同学们提了四点希望,与大家共勉: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努力学习专业和文化知识,奠定艺术创作和人生进步的基础;锤炼品德修为,统一人品画格,做德艺双馨的艺术人才;知行合一、深入人民,在艺术和社会实践中创业创新。

为引领和启发一年级同学在艺术之路上的思考以及探索精神,学校于9月21、22日下午组织主题为“什么是一年级”系列讲座。“什么是一年级”作为“我的大学”系列讲座的重要组成部分,去年一经推出,反响强烈。本次讲座与新生军训入学教育相结合,邀请了来自多个学院的八位老中青教师代表,老师们从各自学艺从教的心路历程出发,展现出丰富多元的知识储备与专业背景,体现出实践与理论、艺术与生活、现实与理想的交融与激荡,清晰阐述和解答了同学们所困惑的“为什么学习和怎样去学习艺术?”“学习艺术与艺术理想存在的关系?”“如何做好现在的自己与成就未来的自己?”等问题,为2020级新生即将开启的大一学习和生活扩宽了思路、指明了方向、树立了目标。系列讲座由专业基础教学部副主任佟飚老师主持。

绘画艺术学院院长何红舟从“什么是艺术?什么不是艺术?为什么要学艺术?你们对艺术有一种什么样的感受?”等系列问题出发,分享了多年学艺从教的经历与感受,讲授了国美人和美术界几代人的遭遇和境况,并引导学生如何打好专业基础、如何分阶段进行专业学习、如何树立正确价值观和人生观,成就有价值的作品和有价值的自我。

专业基础教学部图媒分部主任于默的讲座题目源自哲学家陈嘉映著作《何为良好生活》的副标题,也是庄子在《天道》中所讲“不徐不疾,得之于手而应于心”的引申。在此与新生们分享三个小故事:一是初上美院参与《现象•影像》当代录像艺术展以及在此其间结识陈嘉映先生的缘起经历;二是介绍并缅怀师友魏绍明老师;最后跟同学们聊聊影像创作。希望围绕“行走”的概念,通过故事讲述,与新生们一起思考“行走的方式和意义”,在知识系统与情感系统中逐渐形成世界观,成为一个有情有义有理有趣的美院人。

艺术人文学院视觉文化系主任周诗岩表示我们的大学终归应该帮助学生成就完好的生命状态,对己不忧虑,对知识不困惑,对技术不惧怕,情义和头脑不分家,对表达的意志有自觉,对自觉的问题有表达。我所见的善学者常常是这么一种人,他会把专业用来练就融通的本领,把知识用来重新发明传统,把身体技艺磨炼成内化一切未知技术的基底,以此培养总体的智慧和根本的判断力。可以把这个过程理解为:完好成人。

影视与动画艺术学院网络与游戏系副主任宣学君以未来已来为题,希望同学们尽快做好准备,熟悉和适应大学生活与时代变迁。在大学一年级,享受、珍惜美院的时光,从找寻自我、选择方向、忘记过去、拥抱科技四个方面迈步前行,并最终在美院找到真实的自己,不留遗憾。

创新设计学院教授姜珺强调大一首先要补兴趣的课,要回到童蒙之初,在好奇中观世界,在发问中构建世界观,本质是在“蒙稚渐启”中重新发明自己。四书意义上的《大学》是“大人”的内在心性之学,是生命之学;而大人,则是“见龙在田,利见大人”的“大人”,而大一则是“见龙在田”的生命之初,是成为“大人”的第一步。大一的“新生”有朝气,顺应朝气,也是顺应天地之气,事半而功倍;有志气,是心的士气。《大学》在“修齐治平”之前有“诚意正心”,正的就是“修齐治平”的心气。而正,是“止于一”,是要从“举一反三”的发问,到“由博返约”的学问,是知识的统一。大一要成为大写的一,一为乾,大一是“始于一”,同时要立下“止于一”的志向,才可能有终生学习的乐趣。

绘画艺术学院版画系副教授闵罕指出宇宙、所有的一切事物都是变化不定的,是不确定的、是不可捉摸的,是似是而非的。艾柯说,世界的有序性是我们僵化的智力的幻想,将世界确定为、固定为规律的每一种企图都是白费力气。我们应该深刻了解并且非常高兴接受这样的局面。接受所有的事物,接受所有的事物都拥有深刻的多样性,哪怕是一种思想,一个念头,也是一个多重的、具有多种侧面的结构,不是简单的一个平面,不是只有一种立场。他们与我们自身一样,都是立体的、多重的。去思考,去当一个创造者,去生产、去制作、去成熟。在自身内有所完成,去完成一个世界、一个例外。

建筑艺术学院城市设计系副主任陈柯提到相比说世界是可理解的,这个世界更是可体悟的,他富含着关联和角色,包裹着我们,也检验着我们的修为。哲人曾讲过,“美”来自整体中各部分间的和谐关系,而“审美”就是这些关系为我们在一瞬间所把握。实际上,审美与这个世界为我们所接受的根本方式是同一的。在这个过程中,因为直面,艺术天然具备抵抗由过量的劳动异化导致世界降维的潜能。美术学院的学生应该意识到自己的存在价值,珍惜以劳作上手的方式直面世界的机会,从古老的东方整体观念中汲取智慧,建立辨明真相与体悟价值并存的治学理念。

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副院长余晨星指出年轻人要勇敢,艺术本身就是一种实验,是一份“试错”的工作。大学一年级应该是理想真正诞生的年纪,一个将来要成为艺术家的人,应该想要成为一个理想主义者。我们的学院是由一群理想主义者创建的充满理想主义气息的学校,你们肩上担负着接续古典艺术传统,重塑学院精神的重任。

老师们妙语连珠、字字珠玑,引发同学们阵阵欢笑与掌声;同学们在提问环节求知若渴、踊跃发言。言语中充满了对国美学习生活的憧憬和展望、对艺术学习的向往与思考、对艺术道路好奇与探究……

讲座现场

提问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