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永良美术馆开馆 | “大道直行——吴永良中国画精品展”开幕

作者:宣传部   编辑:赵雨岑    来源:美术报 鄞响客户端    阅读:     发表时间:2021-11-23

作者:宣传部   编辑:赵雨岑   来源:美术报 鄞响客户端    发表时间:2021-11-23

11月21日,由浙江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国美术学院、浙江省美术家协会、鄞州区人民政府主办,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与书法艺术学院、中国美术思想史与书画研究中心、中共宁波鄞州区委宣传部、宁波鄞州区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承办的“大道直行——吴永良美术馆开馆仪式暨吴永良中国画精品展”在吴永良美术馆(宁波市鄞州区院士公园内)举行。

开馆仪式现场

中国美院党委书记金一斌,省委宣传部原副部长何福清,省地质勘查局原局长、党委书记张盛丰,省文联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吕伟刚,浙江美协副主席兼秘书长王敏杰,浙江画院、杭州市文联、杭州画院、宁波市相关单位领导及嘉宾,中国美术学院师生代表以及吴永良家属亲友等出席开幕式。开幕式由鄞州区委常委、宣传部长童丹霞主持。

中国美术学院党委书记金一斌讲话

金一斌表示,吴永良美术馆的开馆及本次“大道直行——吴永良中国画精品展”是浙江文化的一件盛事,也是对吴永良最好的纪念。吴永良作为“浙派人物画”的第二代领军者,绘画融古法于当下,纳素朴于本心,接力浙派人物画家,延续传统又不断创新,对新浙派人物画的传承和演变,以及中国高等艺术院校中国人物画教学起到重要的学术影响。他心系学生,以德育人,以长足的学术积累和教学经验,为浙江中国人物画艺术人才培养作出了积极贡献。吴永良美术馆的建立,定能为宁波市、鄞州区带来新的艺术风貌,为共同富裕建设注入文化力量。中国美术学院也将借助吴永良美术馆这一载体,助力宁波市与鄞州区文化艺术提升,为新时代文化事业繁荣发展提供滋养。

中国美术家协会分党组书记马锋辉发来贺信,充分肯定了吴永良在艺术领域的深厚造诣。他表示,吴永良美术馆落成开馆,必将能够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艺术,激发美术家创作优秀艺术作品发挥应有作用,同时,美术馆也将成为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提高审美、促进文旅发展和文明建设的重要平台。

鄞州区委副书记、区长王兆波致辞

王兆波表示,大力传承文明、赓续文脉,以文铸魂聚力、润心塑城,是鄞州一以贯之的目标和追求。当前,鄞州正启动实施宋韵文化传世工程,积极探索艺术振兴村社等特色解法,殷切希望各方力量特别是文化艺术界人士支持参与,多为鄞州牵线、搭桥,多来鄞州写生、创作,让越来越多的朋友来鄞州共享机遇、共谋发展。

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与书法艺术学院鄞州教育基地揭牌暨“鄞风雅宋”计划启动

为了进一步弘扬吴永良的艺术精神,做好吴永良作品与文献资料的整理、展示、研究,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与书法艺术学院与鄞州区合作,在吴永良美术馆设立“教育基地”,并于当天举行了揭牌仪式。该基地将致力于组织艺术家、美院师生开展社会实践、采风写生、美育讲座、学术论坛、创作展览等相关活动,共同将吴永良美术馆打造成为宁波美术创作学术研究的艺术高地,区域美术创作人才的培养基地。

同时,为贯彻落实省委文化工作会议精神,积极响应省委提出的实施“宋韵文化传世工程”,开馆仪式上举行了“鄞风雅宋”计划启动仪式。中国美术学院将以专业的资源和力量,助力鄞州区通过实施“鄞风雅宋”计划,实现“宋词鄞唱”“宋画重现”“宋居复现”等场景,推动宋韵文化融入群众生活。

吴永良夫人木昭妙接收捐赠证书

开馆之际,吴永良家属秉承吴老的爱国爱乡遗志,向鄞州区人民政府捐赠了一批画作,同时中国美术学院和鄞州区共同整理了吴永良的作品,出版《吴永良精品集》,并邀请专家学者撰写研究论文,汇集形成《吴永良研究文集》,出席活动的相关领导向四明书画院、潘天寿纪念馆、温州大学美术学院、宁波美术馆等单位代表进行赠书。

此外,吴永良夫人木昭妙、区美协主席龚建军、吴永良女儿吴洪晖,分别被聘为吴永良美术馆名誉馆长、馆长及副馆长。

吴永良美术馆

开馆仪式结束后,与会人员实地参观了吴永良美术馆,美术馆建筑面积为1240.7平方米,共两层楼,整体风格简洁大气,以白色为主色调,与外部公园呼应。

“大道直行——吴永良中国画精品展”主题展共展出100余幅作品,其中多件作品首次面世。展览分为两条线索:第一条以吴永良艺术成就为展示脉络,分为“浙派领军”“国艺正脉”“指墨国手”“创新骁将”“意笔大家”五个版块,通过吴永良先生历年精品的展示,全面展现吴永良在中国画艺术上的杰出成就;第二条以吴永良生平轨迹为展示脉络,分为“鄞人永良”“沪杭求学”“鹿城岁月”“国美传道”“南洋拓变”“播芳植馨”六个版块,通过丰富的文献、老照片和作品,全面呈现吴永良一生的艺术道路,展现他高尚的人品和艺格。

当日下午举办了“吴永良艺术研讨会”,专家学者聚焦吴永良的艺术贡献、吴永良艺术对鄞州文化建设的意义展开深入讨论。

吴永良 2013年太行留影

吴永良(1937一2020),出生于浙江省鄞县(现鄞州区)五乡镇,著名国画家、美术教育家,中国美术学院教授,“浙派人物画”第二代领军者,中国意笔人物画大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他精于水墨写意人物,善作山水、花鸟,兼工书法,尤擅指画,在“意笔线描”人物画教学和创作上具率先独创之功,对中国人物画教学和当代美术教育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吴永良的作品融民族性、时代性、世界性于一体,是当代中国人物画创作的不朽典范,为民族艺术和传统文化的当代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展览现场

 

情满意溢是名师

 

许江

中国文联副主席

浙江省文联主席

中国美术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

 

吴永良先生是我的老师,我在心里深深地怀念这位节亮慷慨、谦和大方的师。

吴永良先生是浙派人物画第二代画家中的杰出代表。以代表作品而论,他的一系列的鲁迅造像、大型意笔人物画如《雷婆头峰寿者》《栖霞雾霭》、巨幛《华夏颂》、《西泠印踪》等,笔墨生动,意境隽远,不愧浙派人物的时代力作。以个人风格而论,他既有纵笔如锋、挥线如练的白描之风,又有湿漉漉、水灵灵的濡墨之韵;既有高山仰止、立心立命的浩然之气,又有凝指积墨、陶然放怀的指墨之趣。吴永良先生不愧是浙派人物画家众生态中用神用思、集一代之大成的典范。

吴永良 《华夏颂》 2001年

吴先生是真正的多面手。他善笔。早在毕业创作《白描鲁迅》中,就展现了对于用线来描画风神的禀赋,引得潘老的点头称赞。那点点劲草、丛丛繁叶,衬着一人、一石、二树,干干净净,坦坦荡荡,卓然而立,直写中国文化旗手硬汉的骨气。画于2006年的《雷婆头峰寿者》,来自潘老当年的黄山旧照,却将苍松涯石的墨色皆滤去,凝成潘老的指墨酣动、一味霸悍的用笔,横入斜出,笔意扛鼎,活现潘老先生的铮铮硬骨。

吴永良  傣家少女  1961年

吴先生还能墨。《栖霞暮霭》就是以黄宾虹先生独特的黑密厚重,絪缊而成一个墨韵苍润的世界。他的两张吴昌硕,《芜园梦萦》极尽润泽,《破荷亭长》却枯湿苍润,活写颓然自适的诗意。墨色能苍能润,干渴自如,让每画俱有新境。吴先生画大量的诗意小品,以淋漓水晕、翩跹墨彩,写无数杨柳岸、水歌头、山微云、天欲雨的诗画境界。吴先生也因此而能彩。他晚年旅居南洋所绘的一系列风情绘画,场面宏大,人物逼真,都赋了浓彩,呈现一派夺目的异域风情。

吴永良  待渔归  1980年

吴先生还尚意。他一生都在为鲁迅先生造像,这些像俱是用线,俱是简笔。吴先生用鲁迅精神本有的骨线,写鲁迅铮铮风神。这里边,镌含着一种对鲁迅精神的契会。这不仅在于吴先生自己所言的宁绍平原的同乡情怀,更在于他对这位伟大文化旗手的敬心,在于他们那代人对于进德修业的崇畏之感,在于生活磨砺、沧桑铸就的对“意”的专情。他用铮铮铁笔画潘老,是用潘老之笔写潘老之神。他用团团黑墨写宾虹老,是要凝结浑茫之笔、华滋之气来造宾虹老的形神。正因为吴先生手笔尚意,最能追摹几位大师的笔法墨迹,化用于其法主体的风神描画。

吴永良  峇厘大海之子  2003年

吴永良先生最重境界。他特别看重创作的境界,侧重在一画一法、一画一境上下功夫。可以这么说,吴永良老师的艺作,基于他的善笔和能墨,发于他的尚意,成于他的境界。所有这些,抱景咸叩,怀想毕弹,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让吴先生的艺术臻入卓越之境。

吴永良  老农意笔线描  20世纪80年代

吴永良先生又是中国美院中国画教学的名师。他较早感悟到从硬笔到软笔、从素描到水墨之间的过渡训练,从而率先提出意笔线描的教学。以吴先生善笔尚意的禀赋与识见,吴先生提出这一课程是令人信服的。在我看来,这不仅是一门重要的转换性课程,更是中国画教学的核心内涵。意与线,从于心而出于手。心手合一,尽在毛笔的应用之上。此即一画之理。我想,不仅是吴先生的教学,吴先生的人与艺都是中国美院人物画教学改革与提高的、可资我们不断研学的榜样。

 

做好人 画好画

 

高世名

中国美术学院院长

浙江省美术家协会主席

作为第二代浙派人物画的杰出代表,吴永良老师对现代中国人物画的传承与发展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也为中国人物画的教学做出了突出贡献。作为一位纯粹、执着的画家,他一辈子心无旁骛,将毕生心志投入到中国人物画造型与语言的探索之中,创作出许多精品力作,在当代中国画坛独树一帜,在二十世纪人物画史上别开生面。作为一位教师,他投身教学一线数十载,有教无类,诲人不倦,为一代代青年学子传道解惑;他兢兢业业,实实在在,为浙派人物画的道统传承倾尽心力。

吴永良  鲁迅白描肖像  1962年

在中国人物画的教学中,方增先先生率先将结构性素描应用到中国画写生之中,强调即时性直觉的分析能力、结构性的记忆能力和中国画笔墨表现能力的结合,使基础素描与中国画的“骨法用笔”相得益彰。而吴永良老师在实际教学中发现,从结构素描到笔墨写意之间尚存在一个明显的断层,因而难以克服造型和笔墨之间“两张皮”的状况。如何将二者合二为一?如何让现代写实人物造型真正成为中国画的形象?吴老师以课堂作为推演造型方法和绘画语言的实验室,与同学们一起写生,共同研究,经过几年的努力,终于发展出一套符合中国画特征的意笔线描写生法,作为从结构素描到水墨写意中间的衔接。

吴永良  鲁迅在故乡  1981年

吴永良老师的画作中,令我印象最深的是他笔下的鲁迅。鲁迅先生是二十世纪美术史上的重要题材,画过鲁迅的优秀画家不知凡几,而吴老师却独辟蹊径,塑造出了特色鲜明的鲁迅形象。他1962年的毕业创作纯以白描手法表现,鲁迅先生负手而立,堂堂正正,磊落从容,背后两株高大的枣树自然是来自《野草》中的叙述。画面布局疏密有度,无论是人物的疏朗峻拔,惜墨如金,还是草木的绵密紧致,条理分明,都显示出其造型的坚实精准、笔法的简净洗练。

吴永良  潘天寿像 (指墨) 1980年

吴永良老师这代人的创作,大都与连环画渊源甚深。吴老师对连环画和插图的热爱,除了时代原因之外,还在于他本人对文学的热爱,他希望从文学作品中汲取一种对绘画至关重要的内在的东西,他相信文学和绘画在精神上是全然相通的。更重要的是,在他那里连环画和插图还是一种重要的创作方法:“画连环画,对我们的造型训练是全方位的,画的时候我就是一个‘导演’,演员的选择、化妆、服饰、环境、道具等等……,一切都要考虑进去”。由于这种“导演性”,他的作品中常有一种独具匠心的构思、溢出画外的情思。

吴永良  栖霞暮霭  2006年

对吴老师来说,作画是一场笔、墨、形、色的综合演出,画家是这场演出的导演,最重要的,是“于泼墨挥毫之际充分体会驾驭千变万化、难以预测而惟凭随机应变的机智与经验,得以掌握酣畅淋漓的笔情墨趣”。与浙派人物画的前辈们相较,吴老师更讲求书法用笔。其用笔旋转往复,曲折顿挫,苍劲中含秀润,老辣中见妩媚,与大水大墨结合起来,时而开朗疏畅,时而紧凑绵密,时而轻松灵动,伴以色墨交融,水气酣畅,于画面中生出无穷变化。

吴永良  水墨写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