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中国画青年人才培养》结项成果展览开展

作者:贾毓秀   编辑:赵雨岑    来源:宣传部、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    阅读:     发表时间:2022-11-03

作者:贾毓秀   编辑:赵雨岑   来源:宣传部、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    发表时间:2022-11-03

11月1日下午,由文化和旅游部人事司委托,科技教育司指导,国家艺术基金立项资助,中国美术学院承办的国家艺术基金2020年度艺术人才培养资助项目《新时代中国画青年人才培养》结项成果展览在杭州全山石艺术中心开展。

展览由国家艺术基金、中国美术学院主办,中国美术学院科研创作处、中国美术学院国家高层次美术人才培养基地承办,中国美术学院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中国画与书法艺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视觉中国传播协同创新中心协办。

中国美术学院院长、《新时代中国画青年人才培养》项目负责人高世名出席展览开幕仪式并讲话。浙江省文联一级巡视员、书记处书记张均林,国家艺术基金监督专家、浙江美术馆馆长应金飞教授、浙江文化馆陈经教授、浙江画院张伟民教授,杭州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王中焰,余杭区文联党组书记、主席朱旭成,项目组授课导师代表卓鹤君、吴宪生、尉晓榕、徐默、汪永江、张捷、黄骏、刘海勇、韩璐、花俊、盛天晔、张铨,中国美术学院老领导,相关职能部门、二级学院负责人,培养项目全体学员和中国美术学院师生代表等参加开班仪式。仪式由中国美术学院副院长韩绪主持。

中国美术学院院长高世名致辞

各位同仁,各位老师,各位学员:

大家在这个高研班中共同经历了近一年的学习时间,相信各位都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难忘的记忆。在此,我们要感谢文化和旅游部、感谢国家艺术基金对这个高研班的大力支持,感谢所有参与教学的58位艺术家前辈、学者,尤其要感谢黄骏、张捷、刘海勇、杨振宇等诸位导师一年来无私的付出。

我们这个高研班的课程设计,经过了大家的认真讨论,精心规划。从古画鉴赏临摹,到直面自然写生,再到艺术人文通识,都是为了呼应中国画道统传承中最为关键的“师古人、师造化、师吾心”。

“师古人”不但要精读古画,临摹仿拟,更要了解作者的时代生平,研究其著述理法,揣摩其言行迹象,做到与古人心意相通。“师造化”不只是简单地对景写生、即物造型,更需要对一丘一壑、一花一木深度感知,在天地四时的变化中格物穷理,这个层面的“写生”就是写其生气、生意、生机、生命之理。而“师吾心”也不是单纯所谓自我表现。“吾心”不只是先天自在,还要靠后天养成。首先要在与伟大经典的精神对话中体味古人之心,涵养自我之心性;其次要于直面自然即物生情之际感悟天地之心,砥砺自我之心志。究天人之际,人心通于天心——人心之通于天心,无处不有大观照,一花一叶,俱得安放,才是本来,才是本心。从这里出发,在古人与造化之间反复参照搓磨养成一种既发乎自然、应乎天理又归于自我的心性与心志,这就是我所以为的中国画家之“心学”。

这种“心学”不能一蹴而就,不是这个短暂的高研班所能够达成,我们希望地是,在有限的时间内帮助大家打破惯性,打开视野,提升眼界,提高心气。所以我们安排了全国范围内数十位优秀的画家、学者授课,他们的观点和风格不尽相同,甚至有些彼此冲突,但是能够自行其道,各有成就。我们安排大家到博物馆读古画,甚至到全山石艺术中心观摩欧洲古典绘画,就是为了让大家可以在中西艺术经典的比照中形成对国画创作的自我筹划,提升自己的眼格、胸襟与抱负。

我们要把中华民族最高明深邃的绘画传统,追溯到正典,相应于当下,深入到心魂,感通给世界。我认为,新时代的中国画要“以古之道以御今之有”,从人民生活、从社会发展的大现场中汲取能量,表现出新时代的清刚正大、浑厚华滋,铸炼出中国画的刚正之骨、浩然之气、苍古之意、高华之境。

要做到这些,需要我们一同努力,承继深厚的传统学养,磨砺高超的笔墨技艺,树立开放的学术视野,形成当代的创作意识。我们看到,在这段时间里学员们都非常努力,取得了可喜的成果,有切实的体验与收获。一个青年艺术家最大的危险是过早地形成表面的风格,过早地样式化,也就是老先生们常说的“结壳”,画地为牢,作茧自缚。这半年,大家都或多或少地破除了自己的一些习惯套路,虽然一时会不适应,但这是艺术家自我超越的必要过程,对将来的发展意义重大。短短的半年多时间,不可能做到脱胎换骨、破茧成蝶,我们所希望的,是为将来的中国画界埋下一颗颗传统出新的种子。

大家知道,在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的前夕,中国美术学院在湘湖畔正式启动了中国艺术“国学门”的建设。一方面“固本培元,守正创新”,以中国书画“长时段、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机制,重建博通经史、“诗书画印”兼备的“通人”之学。另一方面“源流互质,返古开今”,聚焦“中华文明基因工程”,在全球史的大视野中彰显中国艺术的独特意蕴,探讨中国人的“视觉国学”,重建“艺理相通、道术相济、学养相成”的中国艺术教育体系。

各位学员,高研班的结束只是开始,相信那颗传统出新的种子一定会在你们未来的创作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各位同仁,让我们一起努力,接续先贤道统,活化历史文脉,深入时代现场,激发古典学术真实义,创造将来文艺新格局。

谢谢大家!

 

                                                                             高世名

2022年11月1日

导师代表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与书法艺术学院院长张捷教授发言

张捷阐述了项目旨归与实践过程并指出,本项目云集当今中国画坛具有学术影响力的专业名师和理论名家,开展系列课程,全面提升研习者在中国画学领域的多元学理智性,贯穿道术相济的学术思想,倡导活化传统、立足时代、持续发展的创新理念,并代表项目组导师感谢文旅部和相关部门关心与支持,感谢国培基地学者们的辛勤付出。

学员代表卢贞发言

张均林、高世名为学员代表颁发学习证书

本项目旨在进一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积极响应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充分激活人才引擎动力,传承创新优秀传统文化,加快打造新时代艺术领军人才蓄水池。展览以“长风起漾”为名,“长风”取自《楚辞》,映国学之风,乃是古风传承与古法传习,有传统风学不断之意。有风来,即可水波“起漾”。“起漾”以古为徒,吹传统之学风,起青年之漾波,青年代代如水波漾湖,层层泛澜,波涛传承,有传承不断、人才辈出之意。“长风起漾”以风对水,风为艺,水为理,艺理兼修,道术相济,盼青年文艺工作者以“通人之学”传中华“诗书画印”,讲东方文艺传统。

展览作为“新时代中国画人才培养”结项展,以学员创作作品为主体,辅以手稿、笔记、教学影像、图文等一系列展品,多样化地再现学员们近4000个学时的课程内容与创作历程。整体分为两大版块、四小分支,第一板块以“见天地”为主题,下设“观物与体像”“精神与品格”两条分支。甄选学员在“写生实践”与“主题创作”单元课程中的作品,通过合理的空间布局使写生与创作之间相互形成对话。第二板块以“见自己”为主题,下设“范式与接纳”“历史与现实”两条分支。集合整理课程相关物料,再现培养课程中“古法传习”“博文通学”“人文考察”三个单元的课程情景。此外,展览还设有师生对话圆廊,依托学员论文与课堂教学内容,将培养课程中师生之间的求学解惑形成可视化的问与答句,与学员论文一同错落分布于圆廊展墙之上。从展览构思到空间布局,展览将教学现场带到展厅,直观地诠释此次项目“艺理相通、道术相济、学养相成”的教学理念与学员们对中国文化在中国画创作中的理解与追问。

本次展览展期为11月1日至11月11日。

部分作品欣赏

王珂、张煜合作《在草岚子监狱里之三》200x250cm 纸本设色 2021

王跃《新农具·新农活·新农人》230x200cm 纸本设色 2022

都立春《老家的冬天》240×200cm 工笔重彩 2022

姚砚泽《冥冥》90x45cmx5 纸本水墨 2022

徐冰《名门匠心-潮州木雕》连环画皮纸 2018

朱夏洋《城南》138x204cm 纸本水墨 2018

卢贞《青城山幽》180×97cm 纸本水墨 2022年

徐境怿《云山胜览》186x90cm 纸本水墨 2020

邱佳铭《七彩山乡》 192x190mx2 纸本设色 2022

吕道建《山河共鸣》1200x200cm 纸本水墨 2022

刘扬《莽莽苍苍一大荒》178x96cm 纸本水墨  2022

郑博文《香满衣》207x137cm 绢本设色 2022

张靓亮《落霞与孤鹜齐飞》180x384cm 纸本设色 2022

程承《蜃楼图》180×90cm 纸本设色 2017

林浩浩《雨后》248x125cm 纸本水墨 2020

赵天叶《乐秋天》140x68.5cm 纸本设色 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