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青山——中国美术学院绘画艺术学院油画系、版画系下乡作品展”开幕

作者:宣传部   编辑:赵雨岑    来源:绘画艺术学院    阅读:     发表时间:2022-04-25

作者:宣传部   编辑:赵雨岑   来源:绘画艺术学院    发表时间:2022-04-25

4月23日下午,“两岸青山”——中国美术学院绘画艺术学院油画系、版画系下乡作品展在全山石艺术中心开幕。中国美术学院党委书记金一斌宣布展览开幕,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美协副主席、中国美术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许江、中国美术学院院长高世名讲话,著名油画家、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全山石致辞。

中国美术学院党政领导班子曹晓阳、徐国强、余旭鸿,浙江省美协副主席骆献跃,浙江省美术馆馆长应金飞,浙江省油画院院长常青,原中国艺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中国美术学院民艺研究所所长吕品田,影像艺术家陈界仁,全山石艺术中心馆长项新良、常务副馆长魏新燕、副馆长王赜,中国美术学院绘画艺术学院师生代表、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和部分退休老教授等出席开幕式。

开幕式现场

中国美术学院党委书记金一斌宣布展览开幕

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全山石致辞

全山石高度肯定了本次教学展览的意义和教学成果,强调“生活”对于学生成长的重要性,希望绘画艺术学院能继续发扬我校下乡实践教学的优良传统,不断激励学生从生活中捕捉鲜活的艺术形象。

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美协副主席、中国美术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许江致辞

许江回顾了43年前他在学生时代的下乡经历。他指出,“写生”一词,蕴含着极其丰富的内涵,它既是从生活现场“采写”实景与实境,又是从大自然深处“采撷”生机与活力。许江围绕观看、描绘、洞见三个方面,阐述下乡教学的几个核心问题。他引用姜亮夫先生对《楚辞》中“视”的分类研究,引导学生研究中国艺术传统,树立对“观看”的用心;以莫奈、梵高等艺术家为例,分析其作品在“描绘”中所达到的高度,鼓励学生刻苦锤炼技艺,认真感悟艺术语言,通过艺术作品“点燃生命的光亮”;以潘天寿从创作《江洲月夜图》到《雁荡山花图》的历程为例,聚焦“洞见”要义,追问艺术家在写生中到底“看到了什么”这一本质问题,启发学生积极思考“洞见的力量”。最后,他以“山止川行,风禾尽起”为寄语,激励学生坚守绘画初心,通达艺术的远方。

中国美术学院院长高世名致辞

高世名以《我从未见过丑陋的事物》为题,从“古典时代的画家是如何面对自然?”这一问题开始,简要梳理从乔尔乔内到康斯坦布尔的绘画史,分享他重读《草叶集》的心得。“惠特曼的‘穷举’,那里有一种平等和博大、一种豪迈——大地上存在的所有事物都是一首伟大的诗”,他指出,之所以要列举二十世纪之前的绘画大师,目的就是“为了让我们的教学接续大传统,而非小流派。更是为了重新召唤出一种意识,一种精神,一种对自然的热情,一种对世界的诚意。”高世名特意提及,今天(4月23日)恰逢达芬奇570岁生日。达芬奇对我们最大的启发或者说遗产是“绘画是什么?绘画背后的伟大目标是什么?”的思考,在达芬奇时代,美与真、经验和实验尚未完全分离,艺术家从自然中寻找奇迹,并努力创造奇迹。达芬奇对光色的研究,以及他对地质学、空气动力学的研究都为后人提供了一种“启示录式的世界预见”。他鼓励学生像达芬奇那样去感知自然,描绘自然,努力建立“21世纪的天人之际”。

嘉宾合影

开幕式上,还进行了全山石艺术中心“中国美术学院绘画艺术学院教学实践基地”的挂牌。

本次展览共展出油画系、版画系本科及研究生作品500余幅,主要呈现绘画艺术学院师生2021年分赴浙江省雁荡山、江西南丰县写生的基本面貌,较为全面地体现了我校下乡实践课程的教学路径与教学理念。展览将持续至5月22日。

 

展览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