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传统手工艺术语整理、诠释与图释研究启动仪式暨第二次编纂工作会议举行

作者:   编辑:吴敏瑄    来源:    阅读:     发表时间:2023-10-21

作者:   编辑:吴敏瑄   来源:    发表时间:2023-10-21

10月21日,2022年度国家社科基金冷门绝学研究专项学术团队项目“中华传统手工艺术语整理、诠释与图释研究”启动仪式暨第二次编纂工作会议在中国美术学院民艺博物馆举行。会议由中国美术学院主办,中国美术学院手工艺术学院、传统热成型手工技艺与数字化设计文化和旅游部重点实验室、中国美术学院民艺研究所承办,中国美术学院民艺博物馆协办,中国美术学院艺术国学研究院器道研究中心支持。

2022年度国家社科基金冷门绝学研究专项学术团队项目“中华传统手工艺术语整理、诠释与图释研究”启动仪式现场

中国美术学院院长高世名,浙江省社会科学联合会主席盛世豪先后致辞,项目首席专家、统筹工作组组长、中国美术学院特聘教授吕品田介绍项目的基本情况及工作进展,“纺织”子课题负责人、清华大学教授贾京生代表各子课题负责人做表态发言。

中国美术学院院长高世名为启动仪式致辞

 高世名认为,在世界各文化领域,艺术的术语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也是建立中国学术体系、话语体系非常核心的内容。手工艺术是很特殊的艺术形式,上接天、下接地,从材料技艺到审美价值均有涉及,是一门“顶天立地”的学问。他希望“中华传统手工艺术语整理、诠释与图释研究”可以站在艺术史和思想史的角度,做到“源流互质”——既要追溯本源,也要体现这些术语、观念在历史长河里的演变脉络;“道术相通”——既要落实到具体操作当中,也要指向更高的精神层面。

高世名指出,手工艺术是“技,近乎道”最典型的代表,手工艺术的术语系统,又是该领域的纲目、纲常,是学科、知识生产系统的经纬,因此对于术语的梳理可谓“经天纬地”的工程。期待这一研究工程能够为往圣继绝学,可以使中国手工艺术的观念、记忆和价值体系,活化在当代,分享给世界,更重要的是重新回到人民的心中。

浙江省社会科学联合会主席盛世豪为启动仪式致辞

 盛世豪表示,“冷门绝学研究专项”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设立的具有战略发展意义的研究专项,“中华传统手工艺术语整理、诠释与图释研究”,针对的正是亟需抢救、亟需整理与亟待发掘的,并具有重要文化传承价值的濒危学科与特色学科。

盛世豪代表浙江省社会科学联合会,感谢参与这个项目的每一位专家与学者,并提出了四点期望:一要站在国家文化发展与文化强国战略的高度来认识项目的实施、研究与成果;二要全心全力地投入研究工作,保证研究质量;三要树立优良学风,以科学严谨的学术态度,一丝不苟、一往情深地密切关注研究中的新问题、新材料、新概念,力求以新思想、新观点、新发现推进和深化研究,取得更高的学术价值,获得更有质量的研究成果;四要加强学术团队建设,发现、培养和提携青年学者,形成专家领军、骨干带头、学生跟进的学术梯队,有序开展研究工作。

项目首席专家、统筹工作组组长、中国美术学院特聘教授吕品田在启动仪式上介绍项目的基本情况及工作进展

吕品田介绍了项目的基本情况以及前期的工作进展。立项以来,项目团队针对工作目标按照全国哲社工作办下发的立项通知书的要求,全力开展顶层设计、人员组织、条件保障等工作,形成工作方案和编纂条例等制度文本草案。同时,各子课题负责人也启动了选词立目的前期研究工作。

“纺织”子课题负责人、清华大学教授贾京生代表各子课题负责人做表态发言

 贾京生代表各子课题负责人做了表态发言。他认为,中华传统手工术语有许多是农耕时代流传下来的宝贵遗产,目前尚未有系统、完整的梳理。“‘冷门’说明是当下非主流的,‘绝学’说明手艺是精湛的,同时在未来可能会丢失,所以亟需整理。”贾京生代表全体子课题负责人表态,一方面能够形成中华传统手工术语的辞典型学术著作,供后人研究参考,另一方面,也借此机会认真整理我们的手工记忆、艺术记忆和文化记忆。

中国美术学院院长高世名(左)为子课题负责人颁发了聘书,“髹饰”子课题负责人、东南大学教授长北(右)作为代表接受聘书

中国美术学院科研创作处副处长谷丛(左二),中国美术学院特聘教授吕品田(中),与子课题负责人代表左汉中(左三)签署子课题研究任务书

课题统筹工作组组长、中国美院教授、文旅部重点实验室主任周武担任启动仪式主持

 启动仪式由课题统筹工作组组长、中国美院教授、文旅部重点实验室主任周武主持。

与会嘉宾合影

 中国美术学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杭间,“髹饰”子课题负责人、东南大学教授长北,“塑造”子课题负责人、湖南美术出版社编审左汉中,“刺绣”子课题负责人、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孙建君,“雕琢”子课题负责人、统筹工作组成员、中国美术学院特聘教授周绍斌,“色彩”子课题负责人、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宋建明,“工具”"木作”子课题负责人、东南大学教授胡平,"装饰”子课题负责人、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倪建林,“装潢”子课题负责人、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吴光荣,“印染”子课题负责人、中国美术学院教授郑巨欣,“理论”子课题负责人、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邱春林,“印刷”子课题负责人、统筹工作组成员、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张盛满,“编结”子课题负责人、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副教授张传寿,“工艺”子课题负责人、统筹工作组成员、中国美术学院副教授彭倩,以及其他未能与会子课题负责人的助理或研究团队成员代表等人参加会议。

启动仪式结束后,吕品田主持召开项目“第二次编纂工作会议”。参与项目研究的专家学者们就选词立目的相关学术问题展开了深入的讨论。

编纂工作会议结束后,22日至23日,与会专家学者赴龙泉进行田野考察,了解传统手工艺的存续发展现状。

项目介绍

中华传统手工艺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中华传统手工艺形成了一系列涉及烧造、纺织、印染、缝纫、刺绣、髹饰、画绘、剪刻、雕琢、塑造、金工、编结、营造、木作、印刷、装潢、修复等丰富专业门类、技艺形态和产品类型的术语。这些诉诸语言文字的术语,是中华传统手工艺领域表示专业概念称谓的集合,是思想和认识交流的工具,也是构成中华传统手工艺话语体系的基石或构件。近百年来,在“美术”“工艺美术”或“设计”等现代学科概念下,已有一些辞典形式的综合或分科术语研究成果。这些成果是当下开展进一步研究的思想参照和工作基础。然而,总体而言,有关中华传统手工艺的术语研究还存在不少需要解决的问题,这为进一步的研究特别是系统化研究留下了空间。

中国美术学院作为责任单位的“中华传统手工艺术语整理、诠释与图释研究”,于2022年11月立项为国家社科基金冷门绝学研究专项学术团队项目。基于中华传统手工艺历史地形成的实践体系及概念系统,该项目按本体关系即整体与部分关系,列理论、材料、工艺、形制、装饰、色彩、工具、制度等8个通用术语子项;按逻辑关系即属种关系,列烧造、纺织、印染、缝纫、刺绣、髹饰、画绘、剪刻、雕琢、塑造、金工、编结、营造、木作、印刷、装潢、修复等17个专业术语子项。总计25个子项的这一框架结构,覆盖手工艺术语的以下基本范畴:(1)原则、法度、程式、样式;(2)材料、工具、场所、设施;(3)流程、工序、环节、步骤;(4)技能、技法、技巧、要领;(5)品类、品种、品质、品级;(6)标准、规范、指标、计量;(7)组织、制度、规矩、习俗等。项目研究内容和方法为“整理、诠释和图释”。整理,是使术语系统化或体系化,具有严密的逻辑和规范;诠释,是使术语内涵的表达具有术语学的意义和价值,即准确、规范、精炼和语境化;图释,是用图例、图像和图解方式对术语内涵作辅助性或进一步的阐释,通过图文对应加强术语认知。作为项目的预期研究成果,除编纂辞典和图典外,还将建设术语数据库并举办文献展览。

本项目的学术目标是努力贴近中华传统手工艺理论与实践的逻辑性和系统性,全面整理、诠释与图释其专业术语,条理化把握形其概念与范畴,揭示其思想、知识和经验含义,形成立足中华文化立场、以中国思想阐释中国实践的系统化术语阐释,为构建中华手工艺话语体系奠立知识框架和语义基础,促进中华手工艺学科体系和学术体系的规范化建设,强化中华手工艺话语的叙事力量。

项目聚焦中华传统手工艺文化遗产,聚集了国内长期从事传统手工艺术语研究并具有丰富经验的专家学者,系统整理、诠释与图释传统手工艺术语,是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重要学术使命在中华传统手工艺领域的具体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