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江委员:艺建美丽乡村,打造世界文化遗产高地

作者:宣传部   编辑:赵雨岑    来源:宣传部    阅读:     发表时间:2023-03-10

作者:宣传部   编辑:赵雨岑   来源:宣传部    发表时间:2023-03-10

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文联副主席、浙江省文联主席、中国美术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许江带去两份提案,分别是《关于艺建美丽乡村的提案》和《关于支持重要省份打造世界文化遗产高地的建议》,获得广泛关注。

关于艺建美丽乡村的提案

从党的十八大首次提出美丽中国执政理念,到党的二十大报告把美丽中国纳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之一,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色,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必须立足建设美丽中国这个关乎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根本大计。十年时间,艺术在服务社会经济发展和美丽乡村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不仅满足了人民群众对高品质生活和优美生态环境需求,也为未来文化事业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浙江杭州西溪湿地(中国美术学院美丽中国实践案例)

近年来,我国各地纷纷探索共同富裕的实现路径,破解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不充分、不协调、不均衡等问题,而乡村振兴则是实现共同富裕最大的难点。作为艺术工作者,我们一直在思考如何通过艺术实践的链接、转化作用,深度融入到美丽乡村建设中去,让乡村深厚的历史文化遗存、丰富的民俗文化传承、优美的自然资源景观用起来、活起来、美起来,从而推动乡村发展和乡村内生能力的持续再生,为共同富裕的实现提供一条切实可行的路径。

主要有以下三点意见建议:

美丽乡村建设,不仅是生态环境美,更是融入“五位一体”的整体美,涉及乡村风貌、产业创新、人文素养、社会伦理等各个方面,是环境之美、生活之美、心灵之美的文化美的总和。在社会的维度上,要加强对乡土体系和生活世界的修复、激活和再造。在艺术的维度上,要在新时代的乡村建设中再造一种中国人的风景,复兴一种扎根中国山水文化的自然美学和世界经验,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一是聚焦规划政策 , 加大艺术乡建工作的统筹和扶持力度。研究制定《关于艺术实践推动美丽乡村建设实施方案》等相关文件,突出以“人”为核心的建设理念,构建由国家部委、地方政府、乡镇(村)等多部门、跨区域、上下协同联动管理体制机制,共同推动美丽乡村建设工作。充分利用艺术类院校在理论研究与设计方面的专业和创新能力,加大对院校美丽乡村建设相关基地、智库、实验室等平台的政策倾斜和经费投入,加强理论和实践成果的储备。根据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情况,谋划建设一批“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丽乡村示范村,政府搭建合作平台,加强村与村之间联系,形成辐射效应,成立帮扶、合作等专项基金,美丽乡村效应扩大化,带动周边区域共同发展,形成示范区。

二是聚焦新教育改革 , 加快艺术类院校创新办学体系建设 。 加强学科融合发展 , 开创艺建课程 , 让学生到乡村一线去体验学习 。发挥艺术类院校在文艺人才培养、艺术理论研究、文创设计智造、文旅融合发展、乡村振兴建设等方面的人才与学科优势,多学科交叉融合,开发兼具时代性、实效性和实用性的艺建类课程体系,设置乡土学院基地,让学生们走进乡村一线,打造新型教育服务综合体系,培育一批建设美丽乡村的艺术类专业人才队伍。加大开展社会实践力度 。开展师生下乡实践活动,让艺术教育在新时代发展成为一种联通社会、深入乡土的“有为之学”,真正地把大学里的学科知识与社会知识融会贯通,把最具艺术学科特色的深入生活的下乡传统,转换成为社会感知与乡土重建的行动。

三是聚焦社会效应 , 加强美丽乡村共建共享共治发展理念 。调动村民参与积极性 。对村民进行引导和培训,从改变村民生活的细节入手,贴近村民,减少距离感和身份感,鼓励村民在劳动技能基础之上创新。打造“艺术范”的农村工匠队伍、系列反映乡村共同富裕的艺术成果,激发村民艺术创作的热情和信心,增强建设主体自我发展、自我建设的意识和能力。带动村民从乡村建设的旁观者变为建设者。寻求企业入驻开发新生态产业 。推动乡村本地资源与艺术融合,催生独特的新产业新业态,满足市场多样化、个性化需求。与文旅等相关企业开展合作,为企业提供劳动力、文化资源和市场空间,实现城乡融合与协同发展,形成“政府主导--政策支持、市场参与--引入资源、村民创业--创新业态”的新型合作模式,构建乡村产业发展的轻资产模式。引导公众参与 。引导社会文艺力量和艺术家参与乡村建设,通过艺术家和传统手艺人的协作,借助融媒体时代优势与互联网手段,开展乡村文化走出去战略,激活乡村文化价值,让当地手艺人有展示手艺的机会,唤醒公众对乡村文化的重新认识,形成良性循环,共享艺术魅力和艺术收益。

关于支持重要省份

打造世界文化遗产高地的建议 

世界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的跬积和标志,也是全人类共同体的成长记录。近年来,世界文化遗产作为全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体系的最高等级,越来越成为举世公认的世界性殊荣,成为一个国家民族、一个区域的文化资源与价值的顶级品牌。我们国家高度重视世界文化遗产的申报与保护的工作,并将此视为推进文化强国建设、振兴时代文化创新的重要内容。这是一项旷世卓绝的重要工程。

近十年来,全国各省各地都高度重视这项工程建设,有不少文化遗址、文化景观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多个省份实现了多遗产身份的跨越,取得一系列突出的成果,为中华文化享誉世界,为世界文明交流中华做出重要奉献。俯望千年,统瞰万里,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世界文化遗产工程,对于世界文化遗产申报管理工作给予重要批示。如何按照“联动提升一批、争取提升一批、储备谋划一批”的思路,全面提升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水平,努力打造一批世界文化遗产高地,着力擦亮世界文化遗产这张“金名片”,是我们的重要思考与建议。

杭州西湖 摄影:杨胡彬

 在这里我们以浙江为例来说明高地建设的基本条件和时代意义。浙江在打造世界文化遗产高地上具备三个方面的优势:一是底蕴厚。浙江素称“文物之邦”,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从史前文明到近代以来,浙江文化出现过数次繁荣发展的高峰。如以良渚文化“五千年文明圣地”为主体的史前文化高峰,南宋定都杭州后高度繁荣的宋韵文化。二是基础实。浙江现有3处世界文化遗产,且价值十分突出,并在保护管理实践方面取得了令国际国内业界高度认可的显著成绩。良渚古城遗址作为全国唯一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和实证中华5000多年文明史的圣地,对世界文明定义提出了中国方案。杭州西湖文化景观申遗成功后,其保护管理实践先后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保护管理荣誉证书》、希腊梅丽娜·梅尔库里文化景观保护和管理国际奖提名。三是潜力大。目前,浙江有中国明清城墙、江南水乡古镇、海上丝绸之路、闽浙木拱廊桥、海宁海塘·潮文化景观5处被列入中国申遗预备名单。不久前,杭州、温州又加入海上丝绸之路保护与申遗城市联盟,杭州天目窑遗址、温州朔门古港遗址也有望列入海上丝绸之路申遗点。此外,上山文化遗址群作为中华10000年文化史、世界最早稻作农业、世界最早彩陶重要起源地之一,也已经实质性启动了保护申遗工作。由此可见,浙江打造世界文化遗产高地是“打造新时代全面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窗口”的题中应用之义,全省上下高度重视。从现实情况来看,这些遗产的开发与保护对当代社会高质量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玉琮王(收藏于浙江省博物馆)

良渚

世界文化遗产高地的开发与保护是国家行为。要真正打造世界文化遗产高地,一定离不开国家层面的大力支持。高地如何集聚、如何建设?遗产不可复制,如何提高其保护与开发的制度?这些都是这一工程的关键。有鉴于此,我提出如下建议,希望将支持落在开发与保护的实处,并恳请得到国家有关部委的指导和支持。

一是进一步支持浙江等重点省份推进世界文化遗产申报工作。希望有关部委在申遗预研究、普遍价值梳理、比较研究、申遗材料编制等方面给予更多指导,支持并促成“上山文化遗址群”纳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温州朔门古港遗址纳入“海上丝绸之路”申遗点。支持有条件省份整合优化资源配置,建设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心,并给予技术指导和政策倾斜。

《江山胜揽图》局部

二是支持打造世界文化遗产群落,不断完善世界文化遗产监测预警体系。又以浙江为例,支持杭州争创国际文化遗产保护与修复研究中心杭州基地;指导杭州办好“良渚国际论坛”、2023年中意文化遗产论坛等国际性活动和会议。今年,恰逢杭州承办亚运会、亚残运会,指导杭州市抓住这一历史机遇,做好世界文化遗产联动宣传,讲好中国故事、浙江故事、杭州故事。

三是支持有关省份参与亚洲文化遗产保护行动和中国联合考古等国际交流项目。再以浙江为例,指导支持浙江进一步深化在农业起源、文明起源、石窟寺考古和丝织品、陶瓷、玉器考古研究等领域的考古研究,举办相关国际性论坛、学术研讨会以及展览、展会,吸纳相关文博机构和团队深度参与亚洲文化遗产保护行动等文化遗产领域的国际治理事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