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灯长明丨故事只讲了一半——万玛才旦与电影史

作者:电影学院   编辑:张莹    来源:电影学院    阅读:     发表时间:2023-06-27

作者:电影学院   编辑:张莹   来源:电影学院    发表时间:2023-06-27

图片

2023年6月25至26日,「故事只讲了一半——万玛才旦与电影史」万玛才旦导演追思会暨作品研讨会在中国美术学院举办。活动分为“作品展映”和“追思会暨作品研讨会”两个部分。

图片
图片
图片万玛才旦导演两部作品——《草原》与《老狗》的展映现场

6月25日晚,中国美术学院师生和众多影迷来到展映现场,观看万玛才旦导演2004年的短片作品《草原》和2011年的长片作品《老狗》。展映后,多位电影人、影评人和嘉宾分享了观后感,回忆了与万玛才旦导演的往事。

图片

追思会暨作品研讨会活动现场

6月26日,追思会暨作品研讨会在象山校区举行。中国美术学院党委书记金一斌,中国电影基金会理事长、原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副局长张丕民,中国美术学院院长高世名,家属代表、青年导演久美成列,资深电影学者、影评人、曾与万玛才旦共同创作的电影人,以及中国美术学院电影学院相关负责人、教师代表出席活动,一起追思这位引领“藏地电影新浪潮”的重要导演,并再次对他的艺术创作进行探究,讨论其在新世纪中国与世界电影中的意义,以及那些未完成的和需要我们继续完成的事业。会议由中国美术学院电影学院副院长刘智海主持。

图片

万玛才旦从业二十载,于三年前结缘中国美术学院,作为国美电影学院在编教授、博导。他曾不止一次表达过:“这是一份光荣和珍贵的工作,大学校园充满活力,走进这美丽的校园能感受到一种独特的艺术和人文气息。教学使我保持年轻的心态,让自己的创作充满活力。我这几年的一个愿望就是将自己的所学所想以及经验传授给更多年轻的创作者,看到他们逐渐成长,令人由衷地高兴。”因为共同的志趣和对电影的信念,万玛才旦与中国美院相互连结,共同组构起中国诗性电影创作的星丛。他以丰厚的学养、凛冽的洞察、悲悯的情怀开拓了电影学院教学与创作的新视野。他的离去,令全体国美师生倍感痛惜。

图片

中国美术学院党委书记金一斌

金一斌对万玛才旦教授表示悼念。他指出,中国美术学院近百年的历史中,大师名家是最耀眼的风景,标定了国美“爱才重才、聚才育才”的精神高度。他们的个人成长史,与中国艺术教育的先锋之旅高度吻合,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清晰交叠。他们的风范彰显了国美的精神品质,筑就了国美的发展高度。万玛才旦,就是一位具有代表性的大师名家。

金一斌认为,人民生活是一切艺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源泉。藏族文化是中华文化宝库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万玛才旦以自观的方式,通过电影书写藏区的风土人情、传统文化和日常细节。万玛才旦与他的电影,都是一种独特的存在。万玛才旦本人,就是值得研究的电影现象。通过电影,他让世界了解中国藏族人民的生活、信仰和文化。同时,万玛才旦十分珍视在中国美院的教职时光。他全身心地投入电影教学和研究创作中,全力提携后学新秀,为学校戏剧与影视学科的发展注入了新动能,使学校的电影教育焕发出了新活力。万玛才旦是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洞察力的人,是一位全体国美人所尊崇的“哲匠”。今天,我们汇聚于此,以最温暖的拥抱,共同纪念万玛才旦的成就和人生。

图片

中国电影基金会理事长、原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副局长张丕民

张丕民回忆了与青年时期的万玛才旦导演相识之初,就被他对西藏这片土地和电影的热爱所打动的场景。他认为万玛才旦是中国少而可贵的创作者——“青年才俊,一将难求”,万玛才旦的逝去令他深感惋惜。万玛才旦将电影视作一种文化传递,他的作品已然走向世界,也是向世界传递了中国文化、藏地文化。中国电影应该出现更多像他这样具有国际视野的导演,新一代从事电影创作的青年人应向万玛才旦导演学习,努力将中华优秀文化传递至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使中国电影在世界上占据更大的市场,为中国电影强国梦贡献自己的智慧。

图片

中国美术学院院长高世名

高世名回忆起万玛才旦导演携纪录片《我的小喇嘛》来到第一届西湖国际纪录片大会的往事,其中藏族少年的命运好比莫比乌斯环,他用作品告诉我们——上山的路和下山的路是同一条路。高世名表示,万玛才旦的电影是一种“速写”电影。对他而言,速写电影是打开一段时光,也是让时间凝滞的方式。他的影片中没有宏大的主题,也没有民俗学景观式的文化展示,所观照和描述的只是平静的生活,而他这般克制与谦卑,恰似草原上无声流淌的河流,这也正是属于他的文学与电影。

高世名谈及自己与万玛导演探讨了关于“死”的命题,后者提到了阿伦特的一句话:“时间的遗产没有任何遗言”。因为时间的遗产不是历史,不成故事,只是一代又一代的生命。静水流深,万玛的草原天大地大,流淌着廖廓、沉默、平静与安宁,还有迷茫、同情、孤独与慈悲。“故事只讲了一半”,是他命运的箴言,更是他叙事的本质。

图片

家属代表、青年导演久美成列视频发言

久美成列代表家人以及父亲的工作伙伴、好友,向中国美术学院举办本次追思会及作品研讨会表示感谢。他分享了与父亲的诸多电影往事与回忆,谈及父亲对于自己及一批藏族电影制作人的影响。久美成列表示,父亲对故乡的思考和热爱,将长存于所有创作当中,在更广阔的土地上传承,生生不息。而父亲的创作道路,在他心中还远没有结束。不仅因为那些未完成的电影、剧本、小说,还因父亲灯塔般的光芒依旧照耀着无数后来者。

图片

中国美术学院电影学院副院长刘智海

刘智海作为万玛才旦的同事与挚友,回顾了彼此相识以来的往事。万玛才旦的离世,震惊了中国乃至国际影坛,令全体国美师生倍感痛惜。万玛才旦来到中国美术学院之后的愿望,是希望培养出几位好导演,创作出几部好作品,这是他对于自己电影理想的践行。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我们怀着万分沉重的心情,共同追思万玛才旦老师。

图片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陈晓云

陈晓云作为本次万玛才旦作品研讨会的学术主持,向各位来宾介绍了本次研讨会的主旨与流程,并提到中国美术学院开展此次研讨会,不仅是因为万玛才旦是中国美院众多教师当中的一员,更是因为万玛才旦导演的艺术观念、艺术追求及影像风格和中国美术学院一直所倡导的艺术精神高度吻合。

在对万玛才旦的追思之中,开启了当天的首场学术探讨。

《“半部红楼”与未完待续》

图片

北京大学电影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教授戴锦华视频发言

戴锦华表示,选用《“半部红楼”与未完待续》这个题目,是源自于对万玛导演的影片序列的一种理解。就像人生的遗憾之一是红楼未完,万玛才旦导演原本可以无限延伸、令我们无穷展望的电影前景,就这样猝不及防的被中断。但另一方面,“半部红楼”已是一个伟大的奇迹、一份中国电影的巨大的收获。毫无疑问,万玛才旦是二十一世纪最重要的中国导演、中国电影艺术家之一。同时,他作为一种影像新浪潮的开启者,更是作为一种新的电影尝试、电影书写,以及开启体验和书写现实可能性的引领者。这将为无数的电影人所接续。而且仅仅就万玛才旦所引领的青年导演们,他们的创作才刚刚拉开帷幕。

戴锦华提到:“我想这是他留给我们‘半部红楼’,同时这是一次未完待续。我会再次进入万玛才旦导演留给我们的作品,也期待着他尚未在有生之时与我们共享的影片,我会在与这些影片的再次相遇中,去尝试理解思考万玛才旦导演的精神世界,以及他留给我们的,极其宝贵的礼物和贡献。”

《作为当代性灵艺术家的万玛才旦》

图片

中央戏剧学院电影电视系教授徐枫

徐枫以自己5月11日一场有关万玛才旦的梦作为发言的起始,回忆了曾经观看《静静的嘛呢石》的感受,其中孩子们排演藏戏的场景时散发出平常日子中真性,让他感受到了凡人之心和菩萨之心天差地别,但菩萨的心就在我们心中。而从处理《静静的嘛呢石》的一些发行事务,到参与《寻找智美更登》的策划,这一路他亲眼目睹万玛才旦从一个脱颖而出的青年藏族导演发展成世界电影艺术中一颗璀璨夺目的明星。

徐枫阐释了电影史发展的两段时期(1950年代/21世纪初)东方电影如何反向影响西方电影。东方电影的“性灵写作”在全世界范围内影响巨大,在这之中万玛才旦的作品是给予世界电影的一份宝贵的礼物。他的性灵写作远离“异国情调”的奇观,对于生命和世界本性的领悟产生于真实且复杂的现实,使无言的藏地本土经验成为电影表述。万玛才旦没有选择在他的电影中给出明确的指向与道路,而是将电影中提出的问题放在了每个观众心里激发其思考。他对于生命痛苦的书写既是他的责任所在,又是他探寻幸福和真理的路径。

《百年影史中的万玛才旦及其电影作品》

图片

北京电影学院研究生院院长、教授王海洲

王海洲从三个方面讲述万玛才旦电影作品与中国电影史的关系。他认为《静静的嘛呢石》开启了藏语电影的新时代,万玛才旦的藏族身份与独特的生长环境,使他成为得天独厚的藏地电影开启者。从内容上看,万玛才旦作品中共同的叙事母题,表达了当下中国人的困惑、焦虑和选择。无论是边地还是内地,藏人还是汉人,都在共同经受时代的冲击,共同面对时代的命题。从形式表达上讲,万玛才旦导演有其独特的电影语言体系,从根源上体现了中华美学精神。他的作品充满了诗情与诗性,而这一特质突出体现在对物象的运用,及对意象的追求,这种追求深入到他的创作灵魂之中。

王海洲表示万玛才旦作为一个藏族导演,为藏语电影的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这一点毋庸置疑是需要写入电影历史的。然而,万玛才旦的作品与中国文化之间的关系更值得研究。在这个层面上,我们的研究才刚刚开始。

评议 

图片

《当代电影》杂志社社长兼主编、全国政协委员皇甫宜川

皇甫宜川总结概括了前三位学者的发言内容,并强调在探讨万玛才旦的艺术生涯与其作品时,有三个维度是不可或缺的:历史的、当代的和全球视野。前面三位学者的发言各有偏重,但都涉及到这三个方面。从这三个方面入手,我们才有可能较为全面立体地看待万玛才旦导演的创作历程。只有结合文本、导演的个人经历与成长之路,以及不可忽视的文学创作等多个角度,才有可能真正理解万玛才旦作品具有的意义与价值。

皇甫宜川提出,做好万玛才旦的学术研究,是对他纪念的最好方式之一,而本次的会议其实只是代表对他创作研究的开始,未来还有许多方面需要学者们去探讨。

图片

《万玛才旦电影:民族的、中国的与世界的》

图片

北京大学影视戏剧研究中心主任、“长江学者”特聘教授陈旭光

陈旭光评价万玛才旦的电影既是民族的,也是中国的,更是世界的。他认为万玛导演的作品在呈现藏地民族文化时拒绝风光化、奇观化、消费化,而是宽厚豁达的,把当下“流动的现代性”融入奇异的藏地影像之中,他的电影实际上是对藏地文化的世俗化和祛魅化。

万玛才旦的电影是民族主体叙述的电影。一方面具有纪实风格,“在地性”、“现场感”和生活质感,但在原生态呈现的同时,又对民族文化的现代化顺世达观。万玛才旦的电影形成了独特的中国电影空间生产,增进了中国电影审美版图和电影史述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万玛才旦是藏族自己的导演,也是介于第六代与新力量导演之间的“后六代导演”。万玛才旦的电影因其独特性和哲思的超越性最终属于全世界。

陈旭光认为,可以把“影如其人”用于万玛导演。他有一种静默无声的沉静和睿智达观,自觉地接受体制,善于折衷并超越民族意识形态,是一个温和宽厚而深邃的“体制内少数作者”。

《第四电影与电影法门》

图片

学者、策展人,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研究员王小鲁

王小鲁提到了名为“第四电影”的概念。他谈及,许多学者将万玛才旦纳入中国电影美学体系,而在此基础上,更要看到导演作品的层次。大众谈及万玛才旦时会习惯性地将他归为内部视角的叙事者,他是本土化的、非殖民的、是有自主性的叙事的,这是最基础的表述。但我们要更深入探索,第四电影并不是制造某种分别,而是要对这种差异、对某种权利的不平等有所自觉,这样才能够和谐共生。

从“电影法门”的角度看万玛才旦的电影,是对藏地文化进行辩证、理解、翻译的过程。万玛才旦是藏人电影、藏族电影的先驱,其电影中的人物面对生命、想象生命的方式是完全独特的。从这个角度来说,也是打开汉族文化一个裂缝的过程,他甚至不用批判,只需去呈现,只需把他的电影做出来供大家观看交流,就改变了电影文化建筑的结构,这种重要的改变给予了我们精神世界的“透气性”。

      《大地涌动的微尘——“电影哲学家”万玛才旦》

图片

学者、编剧、中国美术学院电影学院导演系主任周佳鹂

周佳鹂表达了对于万玛才旦的追思,她认为对一位艺术家的作品持续展开讨论是对他最珍贵的致敬,并且从大地、人和物质性三个层面谈哲人导演万玛才旦。

她提出,万玛才旦的影像潜入一片有纵深的高原,以天、地、神、人为他的影像与文字提供了坐标系。超大景别和长镜头是万玛影像坐标系奠基的横轴,竖轴指向了俯拍,俯瞰这人世间极具宿命意味的人物行动,纵轴代表着藏地时间的凝滞。物成为了轴线交汇的原点,海德格尔意义上的“世界化”在物的持存中得以成立。

但此四方域内部潜藏着暗涌,在多重二元性构成的张力中,万玛以细小的笔触敏锐捕捉到大地的涌动中人本真性的沉沦过程,同时也指向了本质性的枷锁,即在对我之为我的身份同一性的逃离中获得行动的激情。最终万玛电影中涌动的落脚点是返归于物质,纯然之物使得尚未决断和无度的东西显露,指认了其隐蔽的必然性。

万玛才旦导演以电影书写哲学叩问生命母题,他用影像释放,他用沉默吸收,一收一放就如同心脏跳动,在影像之思与恒久沉默中,万玛才旦与我告别,“感谢导演在高原架起电影银幕”。

 评议 

图片

《电影艺术》杂志主编、中国文联电影艺术中心研究员谭政

谭政为下半场三位老师的发言做出简短的总结。陈旭光老师从三个层面对万玛才旦的作品进行分析,这三者的逻辑递进解释了万玛才旦被中国学界和西方学界共同接受的原因,根本在于他作品审美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呈现了中国电影的不同面。王小鲁老师提出“第四电影”和“电影法门”的概念,其中以“法门”的视角解释万玛才旦作品如同在法布施,在舒解人们情感的困境,并指出作为一名“修行者”的万玛才旦,在完善自身不断求索的道路上呈现出影像创作上的一贯性,给观众提供一个新的角度去解读他作品中的复杂多义性。周佳鹂老师的发言不仅是一份具有理论深度的报告,更是一篇抒情散文和一首哲理诗,同时她用万玛才旦作品的再剪辑带领大家重新回到那些优秀的影像中去沉醉和思索。从海德格尔天地人神的四方域来解释万玛才旦影像坐标系的建立,从高原“大地的涌动”探讨了万玛电影中的内部张力与人性深度,最后返归到“纯物”的维度,这些对影像的梳理总结让我们感受到万玛才旦影像之思的恒久律动。

图片

6月26日下午,两场万玛才旦导演作品学术研讨圆桌会议在中国美术学院电影学院导演系主任周佳鹂的主持下进行,与会众人从各个角度对于万玛才旦导演的电影作品展开了进一步的探讨。

皇甫宜川、陈刚、龙仁青、徐小明、王海洲、黄钟军、王音洁、付帆、德格才让、王国富、谭政、张献民(翻译Brigitte Duzan来信)、万传法、余韬、谢建华、苏七七、陈旭光、陈玲珍、拉华加、万波、徐枫、盛晨霞、杨树、陈晓云、刘智海相继发言,众位嘉宾、学者和电影人就万玛才旦导演作品的作者性、文学性、国际性进行了广泛的交流与分析,同时从其影像文本出发,围绕影像与文字、影像与哲学、原生文化与现代文明等多个话题展开了深入的讨论。与会嘉宾也以合作伙伴、研究者、同事的身份,再次表达了对万玛才旦导演的深切思念与缅怀。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