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科研

首页教学科研

教学科研

2015年国际纹样创意设计大赛奖项揭晓

作者:设计艺术学系   编辑:张同芳   来源:    阅读:    发表时间:2015-10-20

作者:设计艺术学系   编辑:张同芳   来源:    发表时间:2015-10-20

      10月15日是“2015年国际纹样创意设计大赛”的首个对外展出日。在白马湖国际会展中心B楼3楼的大赛展区中,组委会为三十余件通过初选进入复赛阶段的展品搭建了一个充满诗意的舞台,选手们通过这种展板加实物陈列的展出方式,向参观者展示了他们对当代纹样艺术的理解和独特的阐释、应用方式。

    作为首展的一个重要环节,上午九点整,本次大赛六位中外评审:吴海燕教授Alessandro Canu(亚历山大·麦昆品牌刺绣部设计总监)、Hazel Clark(美国帕森设计学院)、Minna Kemell-Kutvonen(芬兰玛丽美歌设计总监)、Nicoletta Morozzi(意大利米兰新美术学院)进行现场复赛评审。

     在整个评审的过程中,六位专家进行了热烈的讨论,经过认真仔细斟酌,六位专家就纹样所涵盖的文化范围、对纹样的创作领域、纹样设计趋势等问题给出了自己的解答。这些解答使得这次的大赛具有了更深刻的学术意涵。而我们也应该相信,对年青的设计师而言,他们不仅仅是需要通过一次展览、一次评审去获得答案,更加需要在不断的设计实践和艺术交流中去寻找、去体验,并得出自己的结论。

  最终获奖名单

  奖项名称

  选手名字

  作品名称

  全场大奖 Grand Prize

  郑柏亭

  外婆的篮子

  最佳概念创意奖

   Best Concept Award

  刘亚

  红楼沁芳

  最佳应用奖

  Best Design Application Award

  邝依缘

  穿梭

  最佳材料创意奖

  Best Material Award

  方依竹

  

  优秀奖

  Awards of Excellence

  于爽

  高山流水

  陆艺

  织造

  汪阳子

  自然界中的纹饰

严宜舒 遇宝驹

  独家记忆

  薛剑玲

  还源

  向谦

  水意蓝境

  韩小丽

  

  谢小净

  纯在

  汤汪艳

  水物

  王如筝

  植纹

  获奖选手作品介绍

  全场大奖——郑柏亭《外婆的篮子》

  作品介绍:

      小时候是外婆带着我长大的,所以在我脑海里关于外婆的记忆格外难忘。而最令人怀念的是每天清晨外婆带着我去摘菜的时候,田间的小路很窄很难走,外婆在前面,我拉着外婆的菜篮子在后面。科技进步很快,二十年过去大家都用了塑料袋。可是外婆依旧提着篮子走在乡间的小路,每次回家看她,她还是带着我,带着菜篮子。

  菜篮子对我来说,代表外婆的坚持,代表传统的弥留,代表了与时代相悖的慈祥。很小的时候外婆就教我编篮子。我不想外婆留给我的东西被忘记。

  我的设计基本保持了中国民间的传统编织手法,加以同时融合了我对几何纹样的理解,加上艳丽的色彩和简单的造型。我希望会有很多人喜欢。

  最佳概念创意奖——刘亚《红楼沁芳》

  作品介绍:

       此次纹样的设计灵感来源来自于曹雪芹所著的中国古典小说《红楼梦》,命题为《红楼沁芳》,用拆字法解:左边是蕴含水的美德与女儿性灵,右边是包涵了作者内心真诚的设计情感,指希望赋予女性的温婉芬芳的内在气质。图案采用错视排列的上下两组纹设计,主题纹样则由六组不同植物写意纹样构成,在抽象与具象,感性与理想之间寻找美感和平衡。整个画面用直线贯穿联系画面,利用渐变和错视的现代设计原理把春风拂过,水纹波动的生动状态的体现出来。整体造型来自古典屏风造型,充满古典和诗意气息。

  最佳应用奖——邝依缘 《穿梭》

  作品介绍:

      “穿指穿衣,表达此系列纹样成品的可穿性及多变性;,所谓谓往来频繁,如织布之梭,像织布的梭子来回活动,表达的是此次的纹样设计以梭织形式呈现。

  穿梭系列设计构思中,引出八款互相呼应的纹样,体现一种逆旅浮生的生活状态。为了能最理想地把实物表现出所设计的纹样与面料质感,纱线特点、组织结构配合亦是必不可缺的关键步骤。

  基于梭织大提花织造技术,结合半成型服装的概念,从中寻求纹样和服装设计的创新点与延展性。根据纹样设计意图,创作出呈现定位或接回头的梭织大提花服装面料,并按照理念所需进行适当的裁剪、缝纫与修饰应用,最终制成具有创意纹样的梭织提花半成型服装

  最佳材料应用奖——方依竹《回》

  作品介绍:

     铜陵,我的故乡,是徽州的一个小城。我成长在这样的地方,感受天井,四水归堂,东瓶西镜的韵律。铜陵,之所以为铜陵,并谓为“中国古铜陵”。它以三千多年的铜开采,冶炼,制造历史响彻人心。近些年来,铜陵作为世界重要的铜资源基地,近几十年来变得极为富裕,人们把城市的重心放在铜工业上。这虽然带来了更好的生活,却让古老的手工艺,传统的技法渐渐消失,而那些徽州小城原有的传统习俗也渐渐被拔地而起的城市代替。绿茵围绕的庭院呢?我记得徽州的雨水极盛,滴滴答答顺着天井的屋檐,拍打在精巧的聚水坛,小波浪小涟漪和水底的小石子,水面的浮萍,都是透明的。厅堂的桌面上有镜子和花瓶,写满了岁月的痕迹。爷爷叼着烟,拉我过去听他讲了一百遍的老故事。踢踢跶跶跑出家门,穿过石子街道,隔壁街坊好多铺子,丁丁当当,师傅做的都是各种宝贝,铜的。什么时候开始,我看不到天井了,这里有高大的玻璃建筑。

      十几岁,我离开这座城市,来到中国美院。我看到天井,徽州的一砖一瓦,聚水坛也还在。四年过去,在英国,我想起爷爷的老故事。我用铜陵的材料为原料,现在已是重要工业材料的铜,我亦走遍铜陵大大小小的矿区,怀抱满满的各种有色金属,宝贝般呵护。热灼,冷冻,摩擦,水洗,腐蚀。我的铜变得不一样了,它和有色金属巧妙结合。每一寸的纹样机理各不相同,我用毛笔细细勾画,这是童年里徽州透明的雨水,小石头的花纹留下的痕迹。“瓶”在厅堂东边,它像天井,敞向天空,收集雨水,像是收集财富。“镜”在厅堂西边,它像聚水坛,在天井下方,容纳雨水,像是聚齐祝福。所有的物品和建筑,呈一“回”。爷爷的故事大概说:丫头你看,东瓶西镜,瓶是平镜是静,要感受瓶镜和内心真正的平静。是旧回忆,老手作,新材料,和祝福。“回”想要回到旧时光,带世界的你们一起回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