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科研

首页教学科研

教学科研

吴山在望——纪念吴茀之先生诞辰120周年座谈会暨新书首发

作者:刘慧   编辑:赵雨岑   来源:今日头条    阅读:    发表时间:2020-12-28

作者:刘慧   编辑:赵雨岑   来源:今日头条    发表时间:2020-12-28

今年是吴茀之先生诞辰120周年。吴茀之先生是中国画教育体系的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之一,对中国画的传承和发扬做出了杰出贡献,其影响力之大,历久弥新,越来越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

12月27日晚,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与书法艺术学院,浙江省中国花鸟画家协会,杭州国画院,中国美术学院中国古代书画传习研究所主办的“吴山在望——纪念吴茀之先生诞辰120周年座谈会暨《吴茀之先生诞辰一百二十周年纪念集》新书首发式在浙江省中国花鸟画家协会举行。开幕式由浙江省中国花鸟画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石君一主持。

中国美术学院院长、浙江省美协主席高世名,浙江音乐学院纪委书记应达伟,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与书法艺术学院院长张捷,浙江省中国花鸟画家协会名誉主席金鉴才,曾受过吴茀之先生教诲的学生、中国美术学院老教授叶尚青、竺庆有、毕彰、马其宽、徐家昌,《吴茀之先生诞辰一百二十周年纪念集》主编、浙江省花鸟画协会主席、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卢勇,以及吴茀之先生的女儿吴瑶仙、外孙范静年、外孙女吴晓林、曾外孙女吴奕瑜等出席首发式。

吴茀之,初名士绥,字茀之,1900年出生于浙江省浦江县前吴村,这是一个书画之乡。父母原希望吴茀之考邮政学校,但他却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上海美专,就读中国画专业。刘海粟、黄宾虹、王一亭、潘天寿、傅雷等顶尖大师,都曾教过他,尤其是吴昌硕。那时,吴茀之时常抱着画登门请教,学习吴昌硕的大写意花卉。

他受吴昌硕影响颇深,1924年,吴茀之的毕业之作《牡丹水仙》,学“吴派”已几乎乱真。吴茀之擅长写意花鸟,也作山水、人物、走兽,有诗、书、画“三绝”之称。

《吴茀之先生诞辰一百二十周年纪念集》

主编:卢勇

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出品

1932年,32岁的他与诸闻韵、潘天寿、张书旂、张振铎五位师友创立“白社”画会,研习艺术,举办画展,掀起画坛风浪,并逐渐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他善于结合自身特点,意在古拙丰泽,终成笔墨健拔。才华横溢的他还是一位诗人,一生作的诗超过2000首,在他的画作上,几乎每张都有他亲笔题的诗词。

1961年4月,潘天寿正式提出中国画系人物、山水、花鸟分科学习,是中国画系教育改革的重点,吴茀之则是方案具体实施者。不少中国画坛的名家,像程十发、吴冠中、高冠华、李震坚、方增先、周昌谷等都是他的学生。

在教学中,吴茀之强调中国画自身的造型基础,重视技法的学习和创新,特别是提倡传统文化的学习和积淀,加强诗书画印综合素养。吴茀之接受过西画教育,对中国画教学加以改进,加强了临摹和写生训练,丰富了教学内容,提高了中国画的艺术表现力。

 

在‬当‬晚‬举行的座谈会‬上,著名画家叶尚青、竺庆有、毕彰、马其宽、徐家昌等艺术家,从各自的角度,深情回忆了吴茀之先生的教学理念与实践经验。

叶尚青回忆道:1958年,是美院中国画教学的“中兴期”,又有谓之“黄金十年”。这正是证明了当时的学院中国画教学由衰微而复兴,在这时期改彩墨画系为国画系,又有了人、山、花分科学习的措施。教学秩序已走向循序渐进和正规化,自此充分调动了各个专业老先生对教学、创作的积极性。所以,这一时期,吴茀之先生画了大量的精制,题材新、笔墨新、意境和构图既新又美。博得大家好评、赞许。如1957年创作的《萱花百合》,1958年创作的《孔雀仙人掌》《桑树》《乘长风破万里浪》以及1959年创作的《冬暖》等等,都十分精绝。在艺术创作上达到高境界,开辟了中国画时代发展的崭新面貌。

兰花是吴茀之最爱画的,画兰时,他常题“坚芳之质”“得气之清”。吴茀之曾说:“绘画之事,首贵立品,其次立意,又其次为理为法为气为趣。”画如其人,在吴茀之眼里,绘画最看重人品修养。

 

作者简介

卢勇,字小轩,号桐花小院主人。1967年6月生,1989年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国画系,留校任教至今。现为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美术学院古代书画传习研究所执行所长、国内访问学者导师。
 
浙江省人大常委会委员、浙江省人大外事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委员、民进浙江省委会副主委、浙江省中国花鸟画家协会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