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徐元 刘翟(学生记者) 编辑:张同芳 来源: 阅读:
发表时间:2015-11-11
作者:徐元 刘翟(学生记者) 编辑:张同芳 来源: 发表时间:2015-11-11
传统的都市社会学在今天已经无理描述解释现状,网络社会以资讯技术,流动空间与实体空间的生产力分析为主,专注新技术带来的社会动员,文化认同,经济模式,,城市创新的转变。深入对于社会创新与城市发展的研究,培养学生掌握空间生产意义上的社会性都市论(societal urbanism)。
讲座海报
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建筑理论博士,台湾大学建筑与城乡研究退休荣誉教授夏铸九将主持「网络社会与信息化城市系列讲座」。
主题:网络社会与信息化城市系列讲座
主讲:夏铸九
时间:2015年11.10 / 11.11 / 11.17 / 11.18日
地点:中国美术学院南山校区4号楼408 / 中国美术学院南山校区报告厅
主办:中国美术学院视觉中国研究院、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网络社会研究所
关于主讲人:
夏铸九(1947年3月28日-),逢甲大学建筑学系毕业(1966.9-1971.6)、美国耶鲁大学建筑硕士(1973.9-1975.5)、美国哈佛大学都市设计硕士(1975.9-1977.5)、美国柏克莱加州大学建筑博士(1982.3-1987.11),台湾建筑学家,曾任教台湾大学土木工程系、东海大学建筑系等,曾为台湾大学建筑与城乡研究所所长。
夏铸九长期致力于都市计划、古迹保存、城市设计等研究,笔耕不缀,著作、论文达上百篇之多。他早年师事台湾建筑学家汉宝德,颇受其影响。后赴美国耶鲁大学、哈佛大学、柏克莱大学等校进修,受当代(1960年代)美国社会运动影响至深。返台任教后,1989年协助台湾大学成立建筑与城乡研究所。并执教多年至2012年3月底退休。
以下是讲座信息:
第一讲:
开幕即窥见魔鬼的容颜──网络社会与信息化城市提纲(11/10)
A General Introduction: Theses on Network Society and Informational City
时间:11.10日,18:00 - 21:00
地点:中国美术学院南山校区4号楼408
包括课题:
信息技术范型之建构、认识新经济、工作与就业之转化,由组织(男)人到弹性(女)人、社会排除,数字落差及其区域后果、真实虚拟的文化,大众媒体之终结与电子超文本之建构、社会排除,数字落差及其区域后果、真实虚拟的文化,大众媒体之终结与电子超文本之建构、新空间形式,全球都会区域、空间与时间之转化,流动空间与无时间之时间、与美国的新都市主义对话,象征的十字军与社区主义的陷阱、建筑的新意义,电脑空间与象征表现、东亚之全球化与国家、互联网年代之社会运动,市民参与,与地方治理、信息化政治与网络国家、理论的辩论与社会变动的新大道。
第二讲:
网络社会的新空间形式──网络都市化过程中的全球都会区域浮现(11/11)
New Spatial Form of Network Society: Emerging Global Metropolitan Regions in Networked Urbanization
时间:11.11日,18:00 - 21:00
地点:中国美术学院南山校区4号楼408
第三讲:
网络中国的经济再结构与空间结构改变──都会区域形构、新都市问题、以及都会治理(11/17)
Economic Restructuring and Changing Spatial Structure in Network China: Formation of Metropolitan Regions, New Urban Questions, and Metropolitan Governance
时间:11.17日,18:00 - 21:00
地点:中国美术学院南山校区报告厅
第四讲:
网络社会的建筑──建筑即媒体(11/18)
Architecture of Network Society: Architecture as Media
时间:11.18日,18:00 - 21:00
地点:中国美术学院南山校区报告厅
主要阅读材料
第一讲:
Castells, Manuel (2000) The Rise of the Network Society, Oxford: Blackwell.(夏铸九,王志弘等译,2003,网络社会之崛起,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Castells, Manuel (2000) The Power of Identity, Oxford: Blackwell. (夏铸九,黄丽玲等译,2003,认同的力量,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Castells, Manuel (2000) End of Millennium, Oxford: Blackwell.(夏铸九,黄慧琦等译,2003,千禧年之终结,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第二讲:
Castells, Manuel (1999) “The Culture of Cities in the Information Age”, paper for the conference “Frontiers of the Mind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Library of Congress, Washington DC, June 14-18; also in Susser, Ida (ed.) (2002) The Castells Reader on Cities and Social Theory, Oxford: Blackwell, pp: 367-389.
第三讲:
毛其智、龙瀛、吴康(2015),“中国人口密度时空演变与城镇化空间格局初探──从 2000 年到 2010 年”,城市规划,第 2 期,页:38-43。或见:BCL, 2014, Spatiotemporal Changes of Population Density and Urbanization Pattern in in China: 2000-2010. Beijing City Lab. Working paper #36, (中国人口密度的时空演变与城镇化空间格局初探─2000-2010)http://www.beijingcitylab.com/working-papers/wp21-40/
汤舸、高路拓、王咏笑、团支书(2015),“逃离你终将衰落的家乡”,4月25。http://mp.weixin.qq.com/s?__biz=MjM5OTk5MjM2NQ==&mid=204213936&idx=1&sn=59a90c9924a330575754403c9b715757&scene==5#rd
夏铸九(2014),“理论重构──由城市区域到都会区域”,“经济地理学的创新发展”,第五届海峡两岸经济地理学研讨会发表论文,中国地理学会经济地理学专业委员会+台湾地理学会主办,南京,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6月27-28日。
第四讲:
Castells, Manuel (2000) “Urban Sociology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in Susser, Ida (2000) The Castells Reader on Cities and Social Theory, Oxford: Blackwell, pp.390-406;见:刘益城中译,夏铸九校订,见:城市与设计学报,第十三、十四期,2002年9月。)(对都市社会学的展望)
Graham, Stephen ed. (2004) The Cybercities Reader, London: Routledge. (Introduction and Section II Theorizing Cybercities)
Leach, Neil et al. eds. (2004) Digital Tectonics, West Sussex, Wiley-Academy.
Kolarevic, Branko ed. (2003) Architecture in the Digital Age: Design and Manufacturing, New York: Spon 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