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预告

首页学术预告

学术预告

预告|“东方来信”第四届Inter-Youth国际高等艺术学院青年绘画展系列活动即将开幕

作者:绘画艺术学院   编辑:张玉   来源:    阅读:    发表时间:2018-12-14

作者:绘画艺术学院   编辑:张玉   来源:    发表时间:2018-12-14

  即将启动的2018-2019Inter-Youth国际高等艺术学院青年绘画展,以“东方来信·携”为本届展览主题。站在当下这个信息传递的快捷性空前发展的时代,来思考绘画何以发出自身的信息。展览作品主要是手稿的形式,意在呈现出艺术家手稿创作所携带的思想情感,来揭示作品背后的学术价值。让我们一起走近展览,亲眼目睹艺术家们创作的思路,亲启这封东方来信!

  第四届Inter-Youth国际高等艺术学院青年绘画展

  年度主题:东方来信

  单元主题:携·地下室

  总策划:许 江

  展览统筹:杨参军、井士剑

  特邀策展人:彼得·尚德 Peter Shand

  策展人:孔令伟、陈焰、余旭红、赵军、邬大勇

  主办:

  中国美术学院

  承办:

  中国美术学院·绘画艺术学院

  四川美术学院

  鲁迅美术学院

  苏州美术馆

  国际高等艺术学院青年绘画展组委会

  协办:

  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

  四川美术学院美术馆

  鲁迅美术学院美术馆

  中国美术学院外事处

  中国美术学院研创处

  中国美术学院研究生处

  中国美术学院实验教学管理部

  “技艺与方法”学术研究中心

  系列活动之一

  “东方来信”Inter-Youth国际高等艺术学院青年绘画展

  单元主题:携·地下室

  开幕式时间:2018年12月18日,上午 10:00-12:30

  Opening time: 10:00 a.m. December 18,2018

  展览时间:2018年12月18日-2019年1月4日

  Exhibition time:December18,2018-January4,2019

  开幕式地点:杭州市南山路218号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

  Venue:CAA Art Museum (218, Nanshan Road,Hangzhou)

  展览地点: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地下室

  Venue:Basement of CAA Art Museum

  Inter-Youth国际高等艺术学院青年绘画展是集结全球一流艺术学院背景的优秀青年艺术家作品的展示与交流平台,它包含了青年作品的历史、现在、未来三种展示形态,具有高端、前沿、实验性的人文关怀精神以及追问绘画的本源传承、融合、创新的时代使命。

  展览以“东方来信”为策展主题,“信”意指为信息和讯息,当今时代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信息除了文字之外还包括图像的信息。微信等传媒技术工具每时每刻在传递着各种图文视频信息,信息传递的快捷性空前发展。绘画在这样一个时代正遭遇着新的问题,绘画如何在这个时代发出自身的信息?该主题旨在强调绘画的东方性,绘画的东方性是积历代绘画发展与传承的思想内核。在“东方来信”这一主题下,还设单元主题“携”,主要强调在艺术史和当代以及艺术家本人创作过程中,携带出艺术作品最基本最初始的艺术创作方式和艺术设想与构造。

  我们试图通过该展览引导青年艺术家关注东方的命题,引导青年艺术家追问绘画本源,主动认领传承、融合和创新的时代命题,通过聚集一批有愿景和责任感的来自世界一流艺术学院的优秀国际青年艺术家,形成一个既有学院学术脉络和厚度,又面向国际社会具有前瞻性和开放性的有机平台,其用意在于用东方艺术的本质性特征,重塑我们对绘画本身的理解,是发送给国际当代绘画界的一封东方来信。

  部分艺术家作品预览

Salome Tanuvasa / In a Midnight Hour / 1215 mm x 825 mm / Paint on Paper / 2018

Noh, Sangho / P-073/ 29 cm x 21 cm / watercolor and carbon paper drawing on paper / 2018

Valentina Daga / Posters / 286 cm x 47 cm /inchiostro di china su carta, 7 rotoli per /2015

Harine Suthan / the early bird / 30 cm x 21 cm /wax on paper /2017

Megan Strazzulla/Wearing a Hawaiian Shirt in China/综合材料/2018

  系列活动之二

  Inter-Youth国际高等艺术学院青年绘画展

  四川美术学院巡展

  展览时间:2018年12月21日—2019年1月14日

  开幕时间:2018年12月21日 上午10:30

  展览地点:四川美术学院美术馆

  现在,我们用家书的方式来与艺术对话。这艺术是什么呢?我们天天生活在艺术的学习和问题之中,浸润在艺术学院的氛围之中,我们此刻要以艺术的造型和表现的方式来与之对话的是什么呢?我想,在很大的程度上,我们要与之对话的是我们从艺的初心。

  ——中国美术学院院长许江

  集聚学院力量,回望家园精神;追问艺术本源,实现青年担当,筑梦中国未来!

  “Inter—Youth 国际青年绘画展”直面绘画在今天的现实境遇,持续延展着高校艺术教育在当下文化构建中的学术力量与积极价值。并以展览为契机打造青年一代用艺术进行自我追问、实现梦想的全新平台。

  值此展览在四川美术学院巡展之际,与高校美术教育工作者及青年艺术家们共勉,预祝展览圆满成功!

  ——四川美术学院院长庞茂琨

  参展青年艺术家作品:

  系列活动之三

  Inter-Youth国际高等艺术学院青年绘画展

  “加密”国际艺术大师作品特邀展

  开幕式时间:2018年12月18日,上午 10:00-12:30

  Opening time: 10:00 a.m. December 18,2018

  开幕式地点:杭州市南山路218号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

  Venue:CAA Art Museum (218, Nanshan Road,Hangzhou)

  设立Inter-Youth特别展旨在关注卓越的艺术家的非凡艺术精神和艺术创造力,他们成为青年的榜样,感召和激励青年艺术家。同时,具有时代影响的当代青年艺术家的锐利视觉和富有想象力的创造,链接着历史、今天和未来,构成全球当代社会语境下的艺术思想和追问。

  此次展览邀约了中西方不同领域的艺术家及作品,进行关于绘画意义的讨论。大自然具有一种潜在的加密的性质,如同了解艺术与社会、自然与人类之间的关系那样。通过这样一种提问,所有事物都具有这么一种加密的性质:如何解开大自然的密码和解开艺术家的艺术作品的密码?毫无疑问,所有的现象都呈现着自己的逻辑和自身存在的法则,他们存在一种加密的现象,每个法则都有密码和密匙。聚集了全球十余位富有影响力的艺术家汇同当代的青年艺术家作品,提出了共同的艺术问题与他们各自的特点以及他们和绘画之间的关系。绘画成为他们艺术创造依托的工具与方式。

  ——中国美术学院绘画学院副院长、教授 井士剑

  特邀艺术家:

  阿尔贝托·贾科梅蒂 Alberto Giacometti

  白南准 NamJune Paik

  尼奥·劳赫 Neo Rauch

  杨福东 Yang Fudong

  王澍 Wang Shu

  集体 1.0.3 Collective 1.0.3

  柯林·麦卡洪 Colin McCahon

  亚历克斯?蒙太思 Alex Monteith

  植松奎二 Keiji Uematsu

  弗兰克·奥尔巴赫 Frank Auerbach

  马特奥·巴西勒 Matteo Basilé

  马克·帝格朗尚 Marc Desgrandchamps

  提图斯·沙德 Titus Schade

  柳亦春 Liu Yichun

  马克斯·吉姆伯勒特 Max Gimblett

  卡斯帕·费尔霍尔 Caspar Fairhall

  艺术家作品展示

  阿尔贝托·贾科梅蒂(Alberto Giacometti),20世纪现代艺术的代表艺术家。他出生于瑞士,1922年定居巴黎,早期深受立体派和抽象派艺术影响;1929年参加超现实主义运动,成为此派代表性的雕塑家;1935年脱离超现实派,回到画室从头开始面对眼前事物写生。贾科梅蒂发现,真实的“视觉结构”揭示的是一种既显又隐的存在,而绘画向绝对真实的逼近应是一种反复“抹去重来”的过程。贾科梅蒂的绘画如同“刺绣”的背面,那些密密麻麻、纵横交错、层层叠叠的“线索”正是艺术家的视觉轨迹。

无尽的巴黎·街景 Paris Sans Fin-Streetscape | 阿尔贝托·贾科梅蒂Alberto Giacometti | 石版画lithograph | 42 cm╳32 cm

  白南准,美籍韩裔艺术家,21世纪著名的艺术大师之一。是第一位对电子媒体进行实验并对视频和电视艺术产生深远影响的视频艺术家。其将对现实世界的客观观照和深知洞见,以艺术的方式对工业化、技术化、传媒化、商业化和信息化社会进行直接参与,缩小了东方与西方、传统与现代及民族性之间的文化鸿沟,取而代之的是当代人对当代社会最直接而又真切的感受,并在日渐包围现代人群的技术与美学间产生互动与联系,体现了当代艺术的重要特征。

金色视野 Golden View | 白南准NamJune Paik | 蚀刻石版画lithograph and etching | 76 cm ╳ 74 cm | 1991

 

  尼奥·劳赫,1960年出生于德国,现工作生活于莱比锡,是“柏林墙一代”的代表艺术家、当今画坛颇负声望的艺术家之一。他的油画作品中将广告设计、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和连环画的元素结合起来。绘画多为大尺幅作品,运用多维造型绘画手法展现日常生活场景。看上去是各种没有关联的、拼贴画般的片断,证明了画家极强的叙事能力。其作品体现了德国新表现主义潮流的影响,尤其是在追求自由、打破传统方面,将艺术创造与德国内省、严谨的文化精神相联系,使画面具有一种隐喻性和暗讽。在画作内容上让人想起前民主德国时期的创作特点,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班恩 Bann | 尼奥·劳赫 Neo Rauch | 手工纸、平版印刷 lithograph on handmade paper | 76.96 cm ╳ 53.85 cm | 2011

  杨福东,1971年生于北京,现工作生活于上海。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油画系,被誉为目前中国较成功和较有影响力的艺术家之一。从20世纪90年代末起,杨福东就开始从事影像作品的创作。他的作品无论是摄影、电影还是装置,均以多重的文化透视、交错的时空体验形成独特的文化视觉诠释,具有明显的多重透视特征,探讨着神话、个人记忆和生活体验中身份的结构和形式,每件作品都是一次戏剧化的生存经历,一次挑战。

愚公移山(手稿)Moving Mountains(design draft)

杨福东 Yang Fudong | 纸、钢笔 paper, pen | 21 cm╳14.8 cm╳3 | 2016

  王澍,1963年出生于新疆。现为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王澍的建筑以其强烈的文化传承感及回归传统而著称。他与他的妻子兼搭档陆文宇成立了业余建筑工作室,在其旗下完成的作品中,历史被赋予了新的生命,正如探索过去与现在之间的关系。讨论过去与现在之间的适当关系是当今一个关键的问题,因为中国当今的城市化进程正在引发一场关于建筑应当基于传统还是只应面向未来的讨论。正如所有伟大的建筑一样,王澍的作品是能够超越争论,并演化成扎根于其历史背景、永不过时甚至具世界性的建筑。

反复素描 | 王澍Wang Shu

中国美术学院象山中心校区方案设计草图 Draft design plan for Xiangshan central campus of China Academy of Art

集体1.0.3Collective 1.0.3

  MISMA(米斯玛项目)它是对如何存储和处理每个项目和文件的二维展示。在2003年到 2016年间,通过将计算机内的数据转化成不同类型的地图创作了75张个人计算机和机构计算机的版画。“Planiscope”是一种手工制作的二维结构,通过一个平面将扫描的信息转化成图像。每一个“Planiscope”的名字由参与该项目的某一个艺术家的名字及其扫描计算机的日期构成,它能够反映每一位参与者的组织方法。这些印记呈现由单词构成的星云形状。颜色代码能使我们辨别艺术家的肖像画(绿色)、机构中的个人肖像画(红色)、在驻留期间制作或创造的肖像画(蓝色)以及在工作期间制作或创造的肖像画(白色)。

图片传说·科萨 7 Légendes Des Images-Cosa Machina 7

集体 1.0.3 collective 1.0.3 | 全息透镜技术 hologramme, technologie lenticulaire | 200 cm ╳ 200 cm | 2018

  柯林·麦卡宏作为被公认为新西兰最重要的画家、思想家、策展人和评论家。麦卡宏的作品涵盖了多重题材和风格。麦卡洪承认宗教问题是他的工作的核心。从1946年开始,他的作品开始反映出这种日益增长的魅力,在20世纪40年代,麦卡宏相信文字的直接性可能有助于为他的图像提供一种“途径”。从景观到塑造再到抽象,以及对绘画文本的创新使用。他将现代主义绘画的各个方面改编到特定的地方环境,以及他对精神问题的强烈接触,使他成为第二十世纪艺术中的一个独特人物。

Kauri | 柯林·麦卡洪 Colin McCahon

胶版印刷 offset lithograph | 33 cm ╳ 24 cm | 1955

  亚历克斯·蒙太思,1977年出生于北爱尔兰的贝尔法斯特,现居于新西兰奥克兰。她是一名艺术家,同时也是新西兰奥克兰大学埃兰美术学院的高级讲师。其作品试图窥探因土地所有权、历史和职业引起的动乱暗含的政治意义。通过对政治运动、当代体育运动、文化和社会活动的研究,她的很多艺术作品主要呈现太平洋地区内知识与水的关联。她每个作品的动力都来自于她对环境保护的重视,她对艺术活动给环境保护造成的持续影响,或政府和政策在背后的持续作用的重视,实际上是艺术家的眼光,是一种人文关怀的眼光。

烟雨蒙蒙中的喀斯喀特湾 Cascade Cove in the shadow of 150,000 bones

亚历克斯·蒙太思 Alex Monteith | 电影短片vedio | 13' | 2015

  植松奎二,1947年出生于日本神户市,是日本概念艺术的代表人物,从事艺术创作五十余年,他在身体与物体、物体与空间,乃至万事万物之间发现并发展了一种哲学联系。植松奎二于1975年移居德国杜塞尔多夫。1976年,他成为第一个在斯德哥尔摩当代美术馆展出自己作品的日本人,随后立即在欧洲和日本的各种展览会上展出自己的作品。他专注于探索万物间或明显或隐蔽的联系,通过照片、素描和现代雕塑装置来呈现自己激进而又概念化的创作。

手稿 Drawing | 植松奎二 Keiji Uematsu

铅笔纸本 pencil on paper | 20.9 cm ╳ 29.7 cm | 1980

  弗兰克·奥尔巴赫,1931年出生于德国的一个犹太人家庭。他是英国当代艺术领军人物。其作品深受巴黎画派表现主义大师苏丁的影响,画面既有凝重的稳固感又有笔触之间揉搓拉起的运动感,视觉效果极其强烈。如今已经87岁的弗兰克?奥尔巴赫因其自由奔放的厚涂画风往往被人们归类为“表现主义”。他曾这样说道:“我想要做的是记录,记录这种充满感情但又不断流失的生活。艺术就是忘记自我,根据本能行动。人们不断地变化与老去,记录正在进行中的事物是一件动人的事情。”

斜倚着头的朱莉亚 Reclining Head of Julia | 弗兰克·奥尔巴赫 Frank Auerbach

木炭条、丙烯、粉笔、墨汁、纸本 compressed charcoal, acrylic, graphite, chalk and Indian ink on paper | 57.8cm ╳ 75.6cm | 2011

  马特奥·巴西勒,1974年出生于罗马,目前工作生活于罗马和巴厘岛。马特奥·巴西勒是意大利极具深度影响力的著名艺术家,是当今数字艺术的首批欧洲先驱人物之一。 Matteo Basilé利用前沿技术作为研究工具,追求自我及社会发现的过程,他一直专注于各式各样的媒介,如绘画、涂鸦、摄影和影像艺术。通过融合自身的文化传承并执着于全新而意义丰富的系统框架,Matteo Basilé从始至终反对静态词汇而转向记忆与传统,并形成了独具个人魅力的审美风格。

埃瓦鲸 EVA WHALE |马特奥·巴西勒Matteo Basilé

摄影 photography | 150 cm ╳ 294 cm | 2016

  马克·帝格朗尚,1960年出生在法国的萨朗什,在法国里昂生活和工作。其作品最重要的是视觉体验,因其易逝的形象、支离破碎的物体和空间不确定性而为人熟知。尽管有建筑的感觉,但他的绘画混合了不透明、透明和叠加。并列的具象元素之间似乎存在着交流障碍,仿佛它们悬挂在画面空间中。因此,总体效果是在观众的脑海中产生怀疑和质疑,而不是确定性。通过透明度和色彩的相互作用而达到的模糊性效果将原本可能是精确的表现形式变成了一种幻想:画面成为观察到的现实、梦想和想象之间相遇的场所。

无题 Untitled | 马克·帝格朗尚 Marc Desgrandchamps

纸上钢笔和铅笔 pencil and pen on paper | 29.7 cm ╳ 21 cm | 2013

  提图斯·沙德,1984年出生于莱比锡。在德国莱比锡生活和工作。提图斯·沙德的绘画意象经常描绘一些让人想起戏剧舞台或电影场景的安排。在令人想起舞台场景的场景中,他开发了在模型和舞台场景之间交替出现的场地。提图斯·沙德并没有在他的作品中处理现实问题,而是专注于它的仿制品,将它们重新排列成一个独立的世界。在这种情况下,大多数建筑形式和结构都受到巴洛克风格的照明。在沙德的作品中,经典的风景画遇到了几何图形,它们的永恒性是显而易见的。

样板房类型 :现代木结构多户住宅 Modellhaus Typ: Modernes Fachwerkmehr Familien Wohn Haus

提图斯·沙德 Titus Schade |纸本丙烯酸和水墨acrylic and ink on paper |40 cm ╳ 30 cm |2018

  柳亦春,1969年出生于上海。在他看来,建筑设计始终需要回答两个问题:我们是谁?我们在哪?柳亦春认为,建筑是连接心灵和土地的结构。通过建筑的结构和尺度,他希望建立建筑和风景的关系。面对“明日的城市”,柳亦春希望在新的建筑下保持传统文化的内涵,用空间的关系去体现文化,而不是用传统的建筑材料来营造空间氛围。

龙美术馆西岸馆(设计稿)Dragon Art Museum West Bank Pavilion (design draft)

柳亦春 Liu Yichun | 纸上铅笔 pencilon paper | 10.5 cm ╳ 17 cm | 2013

  马克斯·吉姆伯勒特,于1935年出生于奥克兰,他现在是奥克兰大学国家创意艺术与工业研究所艺术系的首届客座教授。他的作品深受中日水墨画以及佛教研究,特别是禅宗研究的影响。他和诗人一起创作了独特的艺术书,并且被收入许多限量版的艺术书中加以出版。同时马克斯·吉姆伯勒特也是高岩兰斯福德画廊(奥克兰)、佩奇·布莱基画廊(惠灵顿)和娜德纳·米尔恩画廊这三个画廊的代表画家。

多伦多和旧金山 TORONTO & SAN FRANCISCO | 马克斯吉姆伯勒特 Max Gimblett

综合材料拼贴 comprehensive materials collage |27.7 cm ╳ 21 cm ╳ 3 |1965—1967

  卡斯帕·费尔霍尔,现工作居住于澳大利亚。卡斯帕·费尔霍尔的折衷主义艺术实践涵盖绘画、纸上作品、装置、视频和互动。利用视觉幻觉中的矛盾和悖论,经常关注我们对空间和时间的直觉之间的紧张关系以及对世界的理解。费尔霍尔的大部分工作似乎在质疑图像中表示空间的行为,或者图像中的空间如何可能与图像外的空间和时间有关,以及可能与图像有关。他使用图像表面作为空白,使用复杂的分层绘画表面和不可解析的图像空间作为工具来探索图像、光学和宇宙空间之间的关系。

山地研究 Mountain Study |卡斯帕费尔霍尔 Caspar Fairhall

纸上石墨 graphite on paper | 21 cm ╳ 21 cm | 2018

  策展人

彼得·尚德Peter Shand

  现任奥克兰大学创意艺术与工业学院埃兰美术学院院长,工作生活于埃兰。获伦敦国王学院知识和文化产权法法学硕士学位、奥克兰大学艺术史博士学位。他以研究当代创作实践,主要以探究艺术和时装设计,以及艺术与法律之间的相互关系,特别是版权和文化遗产方面的问题而受到高度评价。

  系列活动之四

  Inter-Youth国际高等艺术学院青年绘画展

  东方来信·携:“技艺与方法”绘画艺术方法论国际研讨会

  东方来信·携——“技艺与方法”绘画艺术方法论国际研讨会

  “Letter from the East·Carry”International Academic Forum on “Skills and Methods”

  论坛时间:2018年12月17日,上午 9:00-12:30,下午14:00-17:30

  Conference: 9:00-12:30 p.m. 14:00-17:00 December 18th, 2018

  论坛地点:中国美术学院南山校区南苑会议室

  Venue: Academic Hall of Nanshan Campus, China Academy of Art

  “2018Inter-Youth国际高等艺术学院青年绘画展”将以“东方来信”为主题在中国杭州举办。本会议隶属于该展的主题单元“携·地下室”,将于2018年12月17日在中国杭州中国美术学院举行。本次研讨会邀约全球数十名艺术和他们的学生进行学术研讨和学术交流。

  “The 2018 Inter-Youth Art Exhibition of International Art Institutes”will be held in Hangzhou, China with the theme of “Letter from the East Carry”. The conference is part of the theme module of the exhibition “Carry? Basement”. The forum will be held on December 17, 2018 at the China Academy of Art in Hangzhou, China. This sub-theme is the process of inviting dozens of international artists and their students to conduct academic discussions and academic exchanges.

  与会嘉宾

  彼得·山德 Peter Shand:现任奥克兰大学创意艺术与工业学院埃兰美术学院院长。他因其对当代创作实践的研究而受到高度评价,主要是艺术和时装设计,以及艺术与法律的相互关系,尤其是版权和文化遗产问题。

  弗朗索瓦 Francois Bernus:法国新媒体艺术家,法国Collective 1.0.3艺术小组成员。

  植松奎二 Keiji UEMATSU:日本概念艺术的代表人物,从事艺术创作五十余年,他在身体与物体、物体与空间,乃至万事万物之间发现并发展了一种哲学联系。

  周娟禾Yeonhwa Joo:阿拉里奥画廊艺术总监,致力于艺术管理与运营。

  侯韶宜 Hou Shaoyi:德国EIGEN+ART画廊艺术总监。

  卡斯帕·费尔霍尔 Caspar Fairhall:澳大利亚新媒体艺术家。

  汉斯-于尔根·哈夫纳 Hans Jürgen Hafner:独立策展人、自由撰稿人、艺术评论家,德国杜塞尔多夫莱茵兰与威斯特法伦艺术协会理事。

  佐佐木玄太郎 Sasaki Gentaro:熊本市现代美术馆策展人。1988年生于福冈。2011年毕业于京都大学(美学美术史学)。2011-2012年在上海师范大学对外汉语学院读书。2017年毕业于京都大学大学院硕士(美学美术史学)。

  王懿泉 Wang Yiquan:是现居上海的艺术家、作者、策展人。他的研究兴趣集中在表演、电影、城市空间与建筑,以及艺术与经济的关系。

  夏可君 Xia Kejun:哲学家,2001年武汉大学哲学系哲学博士。2007年起任教于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多篇学术论文在各类学术刊物、学术论文集、同仁学刊上发表。

  余玥 Yu Yue:四川大学哲学系副研究员,博士毕业于德国波鸿大学德国古典哲学研究中心暨黑格尔档案馆,国家优秀自费留学生奖学金获得者。主要研究领域为德国哲学、现代性问题、实践哲学及美学。

  张钟萄 Zhang Zhongyao:哲学博士、撰稿人。为多家艺术媒体特约撰稿,并参与艺术展相关研究。研究领域为艺术哲学和道德哲学。

  姜俊 Jiang Jun:当代青年艺术家,艺术评论家,毕业于明斯特艺术学院。

  江梅 Jiang Mei:上海油画雕塑院学术主任。

  张逸旻 Zhang Yiming 诗人

  杨振宇 Yang Zhenyu:教授,中国美术学院研究生处处长。

  孙善春 Sun Shanchun:浙江大学哲学博士,中国美术学院人文艺术学院教授。

  提图斯·沙德 Titus Schade:德国当代艺术家,曾师从于尼奥?劳赫教授。

  李君娜 Juna Lee:韩国青年艺术家,毕业于美国纽约视觉艺术学院。

  亚历山德罗·格里帕 Alessandro Grippa:意大利青年艺术家,毕业于意大利米兰布雷拉美术学院。

  莎乐美·谭瓦莎 Salome Tanuvasa:新西兰青年艺术家,毕业于埃兰美术学院。

  马丁·格罗斯 Martin Gross:德国青年艺术家,毕业于英国伦敦的皇家美术学院。

  马塔·斯卡努 Marta Scanu:米兰布雷拉美术学院绘画硕士。

  绘画艺术学院部分教师。

  研讨会内容

  会议讨论内容将围绕“携带”一词展开:

  The discussion at the symposium will revolve around the word “carry”:

  1、探讨艺术家手稿创作所“携带”的艺术家及其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情感,从而探讨作品背后的学术价值;

  Discuss the thoughts and emotions carried in artist's manuscript and explore the academic value behind the works;

  2、艺术作品本身所携带的时代意义;

  The value of the times carried by artwork;

  3、艺术作品的携带与它的社会性和历史性。

  The social and historical feature carried in the art work。

  除了上述围绕“携带”一词所展开的三个面向外,会议还希望探讨艺术家手稿创这种携带性之为珍贵的艺术图像呈现,它包含了艺术创作的各方面。艺术作品并非我们所看到的最终和完整艺术形式,艺术的创作过程还暗含了不可或缺的山峦、沟壑、挣扎超越、以及迷茫与真理。因此,反映艺术家的创作过程同样重要。

  In addition to the three points regarding“carry”mentioned above, we also hope to explore the portability of artist's manuscript, which is a precious artistic image presentation containing all aspects of artistic creation.Art works are not the final and complete art forms we see. The artistic creation process also suggests indispensable mountains, gullies, struggles and transcendences, as well as confusion and truth. Therefore, it is equally important to reflect the process of cre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