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长讲坛

首页院长讲坛

院长讲坛

许江:乘群众路线东风,开展求、表、情 谋内涵发展突破,推进深、高、强

作者:许江   编辑:caaeduadmin   来源:    阅读:    发表时间:2013-09-02

作者:许江   编辑:caaeduadmin   来源:    发表时间:2013-09-02

  2013年8月28日,院长许江在中国美术学院2013中层干部读书会上的讲话

 

  各位老师:

  我们度过了一个异常高温、酷热难当的暑假。在这个暑假,我们学校有相当多的老师都没有休息,坚持工作,坚持创作,坚持到各地去搜集素材。其中,我了解的有几支团队特别得辛苦,没有休息,为学校冒着酷暑在进行工作。一个是孟云生、徐国强带领的后勤团队在继续地努力工作。一个是高士明带领的“八五·85”团队,青年学生将近百人,冒着酷暑,要拍85个片子。拍我那个片子的时候,画室46度的高温,他们一天一夜在里头奋斗,拍作品,为了将要在9月6号开幕的“八五·85”校庆特展做工作。还有一个是杭间老师带领的“东方品质之城”研究团队,“东方品质之城”是杭州市委托我们学校做的一个课题,这个课题也是一个前所未有的挑战,杭间老师带领这个团队冒着酷暑做调研。另外,还有胡钟华老师等院领导,以及李凯生等老师带领着几支社会实践、社会服务的队伍奔赴各地进行社会调查和创作。还有美术馆也没有放假,冒着酷暑工作。

  这两天我们在这里进行了“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学习、讨论,昨天下午一部分老师代表大家在这里进行了一个很好的发言,我听了一部分老师的发言感触很深。我觉得一个方面,大家有一个很好的大局观,对国家、对党的建设既充满信心,又满怀希望,同时,能够实事求是地结合我们学校的情况来进行发言。我们党历来有三个理论武器,一是理论联系实际,二是密切联系群众,三是批评和自我批评,我们党历来用这三项思想武器来进行自我建设,这次我们“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特别体现了这方面的思考。今天我想利用这个时间和大家谈一谈我对我们学校新学年工作主要的两个想法,我讲话的题目是“乘群众路线东风,开展求、表、情”,“求、表、情”就是“自我严要求、提升人师表、密切师生情”,题目的另一半是“谋内涵发展突破,推进深、高、强”,我主要讲的就是这两点。

  一、根据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要求,开展“自我严要求、提升人师表、密切师生情”活动。

  前天上午党委学习,今天上午党委开会,我们都提出来根据“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要求,在新学年开展“自我严要求、提升人师表、密切师生情”的活动。“自我严要求”,首先是我们班子的自我严要求,希望我们班子能够做得更好一点。“提升人师表”,希望我们的老师们能够通过这个活动,在为人师表上能够有所提升。“密切师生情”,最后落实在培养好学生。

  (一)加强大学领导干部的自我要求

  1、大学的理念

  我们要结合85周年校庆,深化学院传统教育,加强领导干部的自我要求。大家可能都看到了夏宝龙书记在这个月的14号高校领导干部的读书会议上的讲话,我个人认为这个讲话很精彩,之所以说这个讲话很精彩,不是因为这个讲话当中多次提到和表扬了我们学院,更重要的是,他这个讲话提振精、气、神,我等一下会在下午的讲话当中多次提到他的讲话。他那天讲话给我第一个感受就是“三舟”,他带着省委领导班子到南湖学习,“三舟”就是我们党始终和人民群众风雨同舟、人民可以载舟覆舟、今天我们是在逆水行舟,他提出“三舟”的形象比喻,我觉得讲得很好。同时,强调高校是思想交锋、文化交流、知识交汇之所,对高校给予高度的关注。全省大学生和教师加起来百万之重,他讲到高校的领导是百万大军的领军者,所以大家要做懂政治的教育家、懂教育的政治家。这个使我感到我们在座的中层干部实际上也是我们学校万人大军的领军者,我们肩负重任,应该对我们大学的使命有一个更清晰的认识、更全面的理解。我们今天上午和这几天学习反复讲到,高校的领导可能和一般的公务员领导不一样,应该有些特殊的要求。中国的大学历史比较短,也就百余年,西方欧洲的大学在中世纪已经出现,后来逐渐向近代大学转变。2011年的深秋,我和几位老师参观了牛津和剑桥,我们站在牛津大学巨大图书馆的石壁面前,我们穿梭在蓝桥之水的诸个院落当中,我深深地被那种大学的历史感所打动。我们看到大教堂里头有读经的位置,这就是最早的图书馆,很激动,觉得全世界图书馆的老祖宗就在这儿,摆一个姿势在那儿拍照。高士明顺手翻了一页桌上的《圣经》,叫他下来,他不下来,他看着《圣经》发呆,我们就很奇怪,干嘛发呆?我们拥上去一看,他翻开的这一页有一行字,用古文来讲就是“汝之所思所想源自汝之所见”,不期而遇的一种箴言令我们格外地震动。

  在历史上第一个对现代大学的学术目的、性质和次序给出理念层次上规定的,可能是德国的哲学家康德。康德最早在他的《学部批判》中关注到哲学部与神学部、法律部、医学部的冲突,主张哲学部的学术活动应当凭借批判理性来自决,大学应独立,学术应自由。1804年,康德去世,1809年1月洪堡出任普鲁士的教育部长。那年的7月,他敦请威廉三世创建柏林大学。我今年上半年在德国的德意志角办展览,那个德意志角有一个雕像,就是威廉三世的祖父威廉一世。1810年创建了柏林大学。洪堡的大学理念:第一,他认为大学是以纯学术研究为任务的教育机构,大学应该实施普遍人性和个性化教育,要向社会提供具有完善人性的人;第二,大学应当兼顾研究与教学两方面;第三,大学不应受政府、教会等外界势力的干扰,而应该享有充分的学术自由和学校自治。这些理念,尤其第一点和第二点,我们不陌生,当年蔡元培先生担任民国教育总长,创立国立艺术院的时候,他的基本理念就是洪堡的思想。当年蔡元培到我们出席学校开学仪式的讲话题目就是《学院只为研究学术而设》,强调大学是以纯学术研究为任务的教育机构,这种思想兼顾研究和教学两个方面,所以我们学校刚刚建立的时候叫“国立艺术院”,这种思想深深地影响着我们学院后来的发展。

  历史上第一个以大学的理念为名来讲演和著书立说的是英国19世纪的红衣主教纽曼,1851年他应邀在爱尔兰在都柏林组建了一所新型的天主教大学,后来他将他多年的关于大学教育范围和性质的讲演编辑出书。他的大学理念:1、大学应当提倡通识教育,英文就是“liberal  educatrion”,“liberal  educatrion”在古希腊指的是对自由人所进行的公民教育。这种“liberal  educatrion”,就其各种学科都要具备的共通的、广泛的知识来说,我们说它是通识教育;就其所有的公民应该具备的理智能力和一般的知识来说,它叫普遍教育;就其为了培养理智进而造就自由和责任的公民来讲,它是自由教育;就其基于人性,以人性的培养为目的的教育来讲,它叫人文教育。所以参照上下文的关系,它有诸般不同的解释。2、大学要培养绅士,那种有修养的、有高雅情致的、坦荡的、公正的、高贵的、谦恭有礼的绅士。3、大学要培养出具有哲学习性的人,这种人忠于求真,并善于领会真理的意涵,能够以全面的眼光观察事物,洞察事物的普遍联系,理解事物各个方面的价值。“大学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要训练学生如何去认识事物”,我们教基础的老师、教素描的老师都很熟悉这句话,我们教给同学们的根本上就是教他如何看事物,大学真正的目的就是训练学生如何去认识事物,带有哲学习性。4、主张科学与宗教和平相处,这是纽曼的主张。

  近代或者说现代,德国还有一位著名的哲学家,他提出大学是实现人的精神全面发展的整体性观念,这就是存在主义哲学家雅斯贝斯,雅斯贝斯是和海德格尔齐名的德国存在主义的两个代表人物之一。海德格尔是一个哲学巨人,但是他和纳粹有政治瓜葛。雅斯贝斯曾经是他的朋友,雅斯贝斯的夫人是犹太人,他们曾经在早年有过关于哲学的交谈,互相写过文章,他非常尊重海德格尔。但是海德格尔大概是在1927年希特勒刚刚上台的时候,单纯地寄望于希特勒,而那个时候希特勒让他当了很短时间的大学校长,这一段时间当中,雅斯贝斯见到了海德格尔一面,他惊异地看到海德格尔那种亢奋和本质里头某种极端的东西。没过多久,海德格尔就从校长的位置上退了下来。纳粹希特勒被打败之后,海德格尔的这一段历史被挖出来了。雅斯贝斯在整个希特勒时期受到迫害,不能当老师,著作不能发表,不能讲话。希特勒战败之后他又出来,审判海德格尔的时候,他是审判员,最后他站出来了,认为海德格尔没有资格当老师,所以海德格尔从1948年一直到五几年,按我们今天的话说来,叫做被管制,后来海德格尔已经相当年迈了,雅斯贝斯又代表法院给了他当老师的可能性,这两个哲学巨人之间后来也没有进一步的合作。雅斯贝斯具有历史的自觉,保证了自己生命的节操,由于拒绝希特勒魔鬼,加上他的妻子是犹太人,曾经受到纳粹德国的一系列迫害。后来,他的一本十分有影响的书就叫《大学的理念》,第一版是在1923年,这本书是关于大学理念的经典之作。

  雅斯贝斯的观点是这样的:第一,大学是共同体,大学是学者和学生求真的共同体,大学联合人们坚定地追求学术或者科学知识,以及智慧地生活。读德国人的这些文字我老想起蔡元培,他到我们学校讲课就讲“要用美的心唤醒人心,以真正地完成人们的生活”。在西方的大学里,共同体的意识左右着校政和师生的心灵,而且形成一整套规训,并运作于教学、研究和日常生活之中,我们这里讲的共同体不是一个封闭的群体,而是一个求真为公的群体。第二,以追求真理为核心,大学是一些形式上无条件的求真之所,大学所公认的无非是求真的责任。那么我们如何处理大学共同体当中学术民主和求真的关系呢?雅斯贝斯援引了一条“知识精英”的原理,认为民主是社会与政治生活的主张,大学虽然也是民主共同体,然而不能绝对地将民主概念沿用于知识和思想领域,在学术上不能简单地采用少数服从多数的方法,有时候大学必须设法保护少部分人求真的权利,不能牺牲求真来维护大学民主生活,否则平庸会取代创新。第三,雅斯贝斯认为大学公认有三个要素,强调大学里的学术传承、科学和学术研究、创造性的文化生活,三者应当统一。学术传承就要进行专业训练,科学和学术研究就要进行研究,创造性的文化生活就是人的全面教育,因此,大学同时是专业学校、文化中心和研究机构,三者是一个整体,如果孤立,大学的精神就死亡了。同时,他提出科学精神、人文精神的整体性,大学观念当中最重要的部分是什么?雅斯贝斯认为是人的精神整体性地实现。人文和科学的分化,科学和科学之间,学部和学部之间,学部之外和学部之内的精专分工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大学的根本使命就在于它必须有助于人实现其统摄一切的精神自我,大学的使命就是要帮助学者和学生实现他的精神自我,必须献身于对真的追求,而不只是作为一个专家。雅斯贝斯对于大学的理念的经典见解一直影响到今天。

  二战之后,美国建立了世界上最发达的高等教育体系,全美国有三千多所大学,世界上70%较好的大学都在美国。关于大学的理念,公认的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解决得比较好的是美国的大学。上面我讲到康德和洪堡、纽曼、雅斯贝斯这几个人的大学理念在今天的美国不断地得到深化研究,美国也涌现了一批自己的教育家。中国的教育经历了上一轮历史性的跨越式发展,今天,面临新一轮内涵建设,我们该怎么做?我们该担当怎样的使命?尤其在今天的宣传中,教育在中国成了一个充满丑闻的场所,谁都可以骂教育,谁都可以鄙视教育。我昨天坐汽车来的路上就听广播讨论,说要发布一个规定,不准给小学生布置作业,它的核心其实是指向未来的考试制度。我也看到钱文忠曾经发表的《教育,请不要以爱的名义向孩子让步》,他就讲到应试是今天孩子们最需要的,没有了应试,平等就没有希望等等。面对这样的情况,我觉得如何办好大学,几乎是和我们国家的未来同等重要的一个命题,所以我今天利用这个机会谈到我们作为一个教育者的责任,谈到我们作为既是一个中层干部,又是一个教育家身份的时候,把这些先贤关于教育的理念在这里引用出来,与大家共享。

  2、素功即礼

  自我严要求很重要的就是要重视育人,将育人的工作摆在首位。大概是在十天前,我第一次坐在这个厅堂里讲话,参加的是清华大学跟我们学校联合主办的一个国际礼学研讨会,我真没有想到我们的专家楼第一次使用,会是一个礼学的会议。我感触很深,当时就讲了一通话,大概十分钟。礼学其实讲的是礼乐。很多年前我研究素描的时候,突然找到孔子的一段对话,他的学生子夏问孔子,“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 其实这是子夏问《诗经》里头一句话,孔子惜字如金,回答了四个字,“绘事后素”,什么意思?这四个字的意义就是先要有白底子,在一个良好的素底子上面才可能染色,绘画才可能漂亮。你要把花画得漂亮,先要把底子做好,底子太重要了,孔子说了这四个字。他的学生子夏胸有成竹,接着说“礼后乎?”“礼”就是我们讲的“礼貌”的“礼”,中国人讲“礼乐”的“礼”,那么有了“礼”之后呢?孔子大为赞赏,你从素讲到礼,你这个竖子可教,我现在可以跟你谈文论诗了。这大概是中国最早的将绘画与礼貌德行相类比的话语,其中意行与礼行的统一,意涵深远,这个核心其实就是“素功即礼”,所谓素功就是无琢饰,既要不断地凝练,又要去雕琢,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内外相应才是执礼之人。

  这几年我们国家上下共同呼吁重视青少年的行为规范教育,教育部从去年开始专门向人大提了两次报告,都是谈这个问题,要开始德育课。刘延东副总理到我校来,我们问要看什么,教育部想了想,说看你们学校的育人吧。所以我们后来搞了一个育人的展览,在建筑学院的大厅里。刘延东到我们学校来也是胸有成竹地谈到了育人,其实那天她谈的真正精彩的东西在报纸上都看不到,她说今天是有大师的,并提出对于大师的关注不是等他成名之后,而是在他未成名的时候。教育部提出来要建立德育课,提出来要以课程考试为中心,我在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谈了我的看法:品德教育不是一个知识系统的问题,而是知行合一的规范,它的实现不是通过课堂和书本,它将校园与社会、课内与课外、爱好与公共意识等等联系在一起,它是日常行为与心灵的教育,不可以用卷面来考。说实在的,我们这一代人还能够讲礼,有时候我真的感觉惊悚,因为我们这一代人整个少年时代批得最厉害的是“克己复礼”,所以那个时候如果有人跟我说还要讲礼,我简直觉得奇怪,怎么还会讲礼呢?因为礼在那个时候是很丑恶的,孔子讲礼真是不要脸。“文革”的大批判就这样把民族的价值观弄得礼崩乐坏。我刚才讲的大学理念是国外的,中国“文革”时期痛批中国传统。今天商品经济当道,物欲权欲横流,全社会转向资本的崇拜,全媒体生活似乎无所不能,传媒的仿像让我们失去慎独和思考,而成为流民和庸众,所有这些实质上带来一种忧心,关于新一轮礼崩乐坏的忧心。当其时,重谈礼的教育,重塑礼的价值,进而用它来塑造当代新公民的品格,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礼的核心是什么?是敬,所以《孝经》说“礼者敬而已”,要做一个有敬心的人。这个我在十年来的学生毕业典礼上,在每一年的读书会上多次讲过。所谓敬就是在家敬父母、在校敬师长、在事敬业,敬是有层次的,第一个层次是敬畏,因为我们由于震慑而害怕,个子再大的人在教堂里、在庙宇里都不敢造次。第二个层次是崇敬,对先师、对心中崇敬的人,必然语态谦逊,敬行持礼,所谓师道尊严是也。第三个层次是和乐,因为从小就养成了这样一个礼貌行为的习惯,做人做事的基本仪态,所以用这个规范来要求你的时候,你不会感觉到很累,你不会感觉到拘束,你反而会感觉到相和相乐,感觉到一种充实,充实即美,美即修,修齐,齐就是我们平等互敬,这样不断凝练我们的举止,又不断开发我们的品行;善于控制我们的性格,又善于跬积自我的坚韧。这是我对礼的最初理解。

  “礼”字的繁体下面是“豆”,上面是“曲”,很有建筑感、仪式感,而简体就显得轻率了。中国许多的老村镇都有礼耕堂,上个世纪50年代,人民公社又建造了很多礼堂。这种没有后台,只有舞台和边厢的礼堂遍布全国,没有比它更能够记录那个时代轰轰烈烈的运动、如火如荼的公共社会和公共生活。“文革”后期,我在一所中学大礼堂的边厢里住了多年,目睹那个舞台上红布和白布的变换,批斗会和宣传会的轮番表演,礼堂变成意识形态斗争和宣传之所,那心灵的教育、慎独教育和校事之所变成了一味的表演和争斗,真正受伤的是民主的心灵。现在新一轮的城市建设与改造,礼堂没有了,换作了会厅、大会堂、剧场、多功能厅,礼堂的消失和礼堂的变质一样可悲。我们学校象山校园2号楼是一个礼堂,2号楼的礼堂是没有后台的,我们今天开会的这个地方也是没有后台,甚至连边厢也没有,一种十足的50年代礼堂的表情,在这里开会、活动的同学们,他们并不知道这样一个礼堂所包藏的一种文化和岁月记忆。实际上在我们后面大树边上有一个1955年盖的小礼堂。我今天早晨悄悄地又去看了一下,我强烈地感觉到未来那个礼堂要保留,那个礼堂上面的木结构,我估计不是1955年的了,肯定后来改造的,但是不管怎么样,总是一个老东西,和我们这座楼的木结构,几乎形成一个六十甲子的跨越。那里有很多木椅,那个木椅千万不要更新或者丢掉,还有吊在顶上的灯,那种风扇,在那个时代实际上是很少见的,但是到了今天都带着一种岁月的质朴。我是1955年出生的,所以这个小礼堂,这个象山的老建筑始终带给我幼年的记忆,象山总是依稀反复地让我想到我童年的校园青山,事实上我正是带着这样一种朴质的童年记忆,带着这种童年中蕴藏着的对于人文和自然的敬意,来开发和主持象山的建造,来发现和支持王澍的创作。

  今年的毕业典礼,我们又做了一个事情,设计了毕业正装。这个毕业正装老师们都看到了,我也多次讲到了它的内涵,它的如木在林、如水在渊、如火在野、如土之厚德载物、如金之自强不息所构成的一个色彩谱系,胸前长穗抛到后面去的那样一种毕业的象征和担当,以三角形的冠帽代表学校的使命精神、创新精神、湖山精神,都是它的内涵,都是我们学校“礼”的建设,中国传统“礼”的建设。有人批评我们,说我们的设计不够中国,我认为学士、博士的现代教育体系,本身就源于西方,只要我们注入中华生命的内涵,则依然是中国的,依然会塑造众多未来艺者的价值根源、情感皈依和共同素功。

  这是我讲的“自我严要求”的第二点,关于育人。上次我在这里十分钟的讲话,清华大学和全国各地的学者都非常感动,说原来我以为中国美术学院叫我们到这里来是随便叫我们来的,现在才知道,原来这个学校才是真干,才是真正讲礼的。

  3、联系群众,突出重点

  如何密切地联系群众?我刚才讲过这是我们党思想武器的三大理论武器,一是理论联系实际,二是密切联系群众,三是批评和自我批评。联系群众也是这一次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核心。这次杭间研究“东方品质之城”建设课题,开会的时候,请了北大的学者张颐武,是北京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的副主任,他听了我们关于东方品质之城的报告,很有感触,他说他们人大讨论的中心问题就是今天全社会的中产阶层的怨情,按道理来说,改革开放是使中产阶层获利了,我们以前讲过要使一个社会平稳,富的人不能太多,穷的人不能太多,辽阔的中产阶层是稳定社会的基础。但是今天这个中产阶层出问题了,我想中产阶层应该包括中小学、大学老师,应该包括白领和稳固的蓝领阶层,应该包括那些有私家车、私人房子的人,也包括城乡结合部的富裕农民,但是恰恰今天这个中产阶层表现出极端的不满情绪和怨气。我的理解,群众路线,联系群众是很重要的一件事情。从前年开始,阿拉伯国家连续发生事变,前不久土耳其的塔克西姆广场,这其实是一个小广场,它有50年代的建筑,政府想把它拆了,按照更古老的样式盖一个更庄严的房子,一个超级商场,而且他们的总理已经是第三次连任,得票率都是在60%以上,他自信能搞定这件事情,哪里知道接着就是轩然大波,老百姓跟他对抗,最后我发现连帕默克都出来写文章。他们家族是大家族,50年代的时候,要砍他们家族大楼前面的一棵大树,他们家族拒绝砍这棵树,因为树在,记忆就在,树不在,记忆不存,他们家40多口人轮流看守,不让政府砍树,到了今天这棵树还在那儿,他充满深情地回忆这个往事。最后这个总理非常生气,但也没办法,就交给法院来判,如果不让拆就不拆,但要求示威的人必须在两天之内解散。但是两天之后,示威者并未解散。这次示威有两个特征,一是没有组织,二是没有目标。没有组织,你找不到谁,没有目标,你不知道要回答什么,总理觉得已经回答你不拆了,你还不散吗?巴西也发生状况,汽车票加了6美分,结果有一个组织说要免费公共交通, 20多万人带头闹,几百万人上街响应,结果变成反对世界杯、反对奥运会的运动。那个女总理也很牛, 60%的投票连任,她也以为搞得定,结果没有搞定,特征也是这个,没有组织、没有目标,这些事件应当引起了我们中央的重视。

  如何消解中产阶层的怨情,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实际上是针对西方民主的一种自我检审。西方讲民主,我们讲群众路线教育,这是我们的民主。所以各级的领导干部要和基层老百姓打成一片,最大程度上消解这种怨气,联系群众,把握大方向,这是我对教育实践活动的理解。我们做好这个工作要突出重点,一定要情况摸准、眼光精准、内涵握准,一抓一个准,这是今天我讲的第一点,关于领导干部的自我要求,主要谈学习的心得。

  (二)强调师心师魂,优化师德师风,提升为人师表

  夏书记在讲话当中引用了《礼记》当中的一句话,“师者也,教之以事而喻诸德也。”我在教你做事的时候,其实已经把所有的道德涵盖在这里头了。看起来我是带着你做一件事情,其实我在这个过程当中把种种的品德涵盖在这里头了。为师的人要注重德才兼备,不仅要教谋事之才,而且要传立世之德,要把传德视为根本。夏书记还举了西方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的一句话:“使学生对教师尊敬的唯一源泉在于教师的德与才。”我年年都利用这个机会提到师德师风,今年也要谈。

  1、明士之魂

  明士之魂,就是明确士阶层的灵魂。我记得去年、前年都谈过江南名士之风。两千年的中国,周秦汉唐,宋元明清,政统不断地更替,但是中国仍然是中国,本位文化重来没有中断,这在世界文化史上是一个奇迹,它的深层原因,钱穆先生说是因为中国有“士”这样的一个阶层。“志于道者谓之士”,他们立志承传中国文化之道,以天下为己任,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天地本无心,心是什么?价值体系,有了这个价值体系为生民立命,让年轻人认同为命运。这些“士”修身明志,讲学论道,他们既是雅士、名士,也是侠士、斗士,他们不是大官,但是担当起士大夫的责任,这种勇于担当的“士”的精神是中华文化的脊梁,也是我们学院的精髓、灵魂。我们在一生沉浮于政治漩涡中、但是始终保持创造使命的林风眠身上,在两度出任院长、担当传统文化中流砥柱的潘天寿先生身上,从横亘于中西之间、创造中国式的诗心画魂的吴冠中先生身上,在我们所有的名教授、名老师们的身上都感受到了这种“士”的精神。今天,外国人对我们中国人的这种所谓士,所谓的知识分子,评价很低。西方有一个智库评论中国的知识分子,说:“他们中的大多数是仅仅通晓考试,却不关心真理与道德的‘食客’。”“这种教育只是创造出一种投机分子,他们渴望能够受益于社会所提供的种种好处,却毫不关心回报。”这令我们警醒,所以我们始终要慎独自察,要有这种“士”的灵魂。

  2、从游之道

  梅贻琦先生在《大学一解》当中有过这样一段名言,“古者学子从师授业,谓之从游。学校犹水也,师生犹鱼也,其行动犹游泳也,大鱼前导,小鱼尾随,是从游也。从游既久,其濡染观摩之效,自不求而至,不为而成。”教师榜样的力量,是直观的,也是深远的。“反观今日师生之关系,直一奏技者与看客之关系耳,去从游之义不綦远哉! ”而今天看师生关系就像一个演奏歌技的人和边上的看客一样,跟从游已经毫无关系了。他还说“意志须锻炼,情绪须裁节,为教师者果能于二者均有相当之修养工夫,而于日常生活之中与以自然之流露,则从游之学子无形中有所取法。”意志的锻炼、情绪的控制,如果老师在这两个方面有修养的功夫,在日常生活当中自然地流露出来,那么跟着你的学生无形当中就从你那里得到了方法。“古人所谓身教,所谓以善先人之教,所指者大抵即为此两方面之品格教育,而与知识之传授不相干也。”非常强调身教,善先人之教,就是为师者在学生之前做到了,这些品德教育跟知识的传授没有关系,从游的核心是身教。由于有了身教,我们才说“一日为师,终生为父”。今天大学的分科有一个弊端,将学问变为了纯粹的工具和知识,学生见课不见人,做老师的不能拿出榜样给学生看,这是一个大问题。一个星期以后,我们“八五·85”校庆特展将开幕,近百位同学采访了学院85位85年的亲历者,每个人大概有10分钟,有的20分钟的片子,加起来是海量的采访量,当中大部分都谈到了当年的教学,谈到了当年老师的身教,这种活动必将历史性地形成一种身教。

  3、实验之法

  大学的使命在于求真,如何能够做到求真?我们要研究教学,要专心教学。现在又是一股风,似乎要讨伐搞研究的人,我不太赞成。老师需要搞科研,其实搞好科研,很多教学也就在其中,不要简单地把两者对立起来。我刚才讲过,大学从一开始的时候,洪堡就认定研究和教学是大学最重要的两个方面,雅斯贝斯提到文化的生活,那就是整个心灵的培育和提升。我们刚才讲到“八五·85”,如何重燃85的激情。1985年校园到底发生了什么?上半年学院研究生大会上,我曾经有过一个讲话,我对着今年的孩子们话说当年。我记得1985年那个年代最深的印象,是看了一个苏联电影叫《莫斯科不相信眼泪》,这部电影,我相信如果今天放的话,孩子不要看了,因为那个颜色有一点像染上去的,但是你要知道在整个“文革”当中,《莫斯科不相信眼泪》在地下传说了很久。这部电影关于日常人生活的描写真实可信,对于我们当年刚刚从非黑即红这样一个简单的人物塑造当中走过来的人们,大为感动。莫斯科不相信眼泪,相信什么?这是一个跨国的普世追问和困惑,这个追问和困惑更多地折射出我们生活中的纠结和困扰,同时它也带出了一种标识,一种追求和失落交锋之中的精神标识。总有一种东西,让影片当中的几个女主人公闯过难关,这就是友谊与互爱。

  1985年,我们学校教学基本恢复秩序,图书馆里也有相当一部分的关于印象派、后印象派的外国书籍,也有一定量的国外杂志,很多老教授都已经回到了教学岗位发挥作用。在我们众多的亲历者的记忆当中,那个年代有两个重要的特征。一个重要的特征就是开放,打开国门,而且是一点点地打开,持续地打开,很多久违的东西出现在我们面前,半个世纪以来的西方前卫艺术以及它背后的新学思想影响着我们的学校。在那年有美国史学教授凡·罗斯柯持续24讲的讲座,有赵无极绘画讲习班及其展览和学术活动,万曼壁挂艺术在学校悄悄地掀起了跨媒体的艺术运动。与此同时,以学报为核心的编译者们正加快阅读与译著一系列揭开形式思考和艺术诘问的西方名著。一方面是开放,另一方面是解禁,打开禁区,解除禁区,一步步地突围,这种解禁深深地引发着一代青年的叛逆和趋新,引发着我们学校源自民间和底层的自我解放的力量,持续地给我们每一个创作个体以变革驱动的活力。那个时代的开放程度远不如互联网的今天,但解禁仿佛是向思想解放、人性解放的无边大地不断地开拓,让我们时代的思想者像拓荒者一般远望地平线,心怀实验的激情。所以那个年代有关于油画系毕业创作的论辩,有关于中青年创作组的展览,关于素描教学、新水墨教学的论证和探索,还有燎原全国的关于意识形式的讨论,清理人文热情的观念的端倪,以及后来被称为“85新潮”的新艺术爆发。所以我们说开放和解禁,将中国艺术的命运和我们学院的实验内涵联系在一起,和众多鲜活的艺术生命联系在一起。28年过去了,我们回过头来看当年,我们有诸多的感受,所以我们这一次“八五·85”就是用这样一个特定的年代作为一个断片,选取85个亲历者,让他们的那段生活作为一个个闪光的碎片,每人一段录像,一个书桌,来展示他们那段生命,那段岁月。我们在观看的过程当中,根据我们的经验,拼出一个时代的画卷,这是我们关于“八五·85”校庆特展的想法。

  那么1985年的时候,作为学校共同体的精神内核是什么?就是前面雅斯贝斯提到的“学者与学生一道求真的精神”,一种真正的实验精神。85没有课题,但是它率先探索了一系列新的领域,引出了中国艺术创造的诸多新命题,历史性的创新命题。赵无极绘画讲习班虽然只有一个月,但是这个讲习班代表了艺术教育思想的突破,其中有如何把中国传统的精神在这样一个抽象绘画的训练班里头进行转换,结合起来。万曼带来的不仅仅是壁挂的创作,他带来的是一场中国艺术运动,跨媒体的艺术运动。《新美术》,今天多少年轻的85新潮弄潮儿都满怀激情地谈到他们深切地怀念《新美术》给他们提供的思想资源,《新美术》率先展开了关于形式与内涵的讨论,关于图像的认识与讨论,那种冷冰冰却如刀锋一般的画面,那种对“文革”彻底的批判和颠覆,那种清理人文热情的观念梳理,等等。这种实验激情,是那个年代我们学校的思想内核,我觉得今天仍然要珍惜它。这种实验精神,林风眠他们那代人有,建校的时候就提出“以美育代宗教、以美心唤人心”的实验宗旨,提出“为艺术战”的实验精神,还有一系列的实验教育。到了1985年,一切仿佛重回开端,我们学校一代人又被再一次点燃激情,再一次站到了艺术的十字街头,再一次充满了一种变革前夜、突围前夜的澎湃。

  研究生大会上我曾经有一段讲话,现我把这段讲话在这里念一下。“今天,30年过去,中国和世界都发生巨大变化,当年学校的旧址已荡然无存,只有那段白色的高墙,孤独地陪伴众人的往来南山路的青春记忆。在学校大门的石阶上,我们于日常的行走中感受岁月的流逝,在大玻璃幕墙上依稀照见自己渐渐的老态。对比30年前,我们除了少去青春之外,是否还缺少当年的那种解放和救赎的激情,那种思想被开启、被点亮的激情,那种站在起跑线上的激情之梦。我们渐渐地有了一种过来人的所谓成熟的倦怠,对过往充满释怀,对未竟之事保持沉默。那创业时代未明的探索曾经点燃我们多少的激情。而今,现实生活的世俗蓝图已经把我们晾晒在某些固定的框架之上,面对日复一日的技术生活指标,往昔的激情只若旧梦,一任曾经的自省、论辩和较真成为青春的笑谈。我们除了少去青春之外,是否还缺少往昔那种底层发展的素朴,那种“从头越”的耐力。我们变得诸多忧怨,让心怀纠结在众多琐念之中,而疏远着本应该有的仰望星空的坚守,世事人心的担当。更糟糕的是我们渐渐习惯了某种行政体制的归位,为了这方面的的宠誉而揪心竭虑,为了市场和世俗的比较而捉对厮杀。我们还把一代人的责任理解为江山轮流转,坐等时事对自己的赞誉。我们生命的姿态取决于我们的思维模式与习惯。如果我们总是远离激情,就会在潜意识中把自己与平庸、困顿、忧怨连结在一起。这些影响思维判断和自我形象的“心智物质”,就会形成习惯,与我们形影不离。”这是心里话,在这里和盘托出,与大家交流。

  (三)以育人为第一要务,密切师生情

  昨天很多人都感慨地谈到今天和学生的交流少了,和同学面对面的交流少了,这个我自己也有感慨。我刚才谈到钱文忠,我不知道是谁将他的一个即兴讲话发到我的手机上,这个即兴讲话叫《教育,请别再以爱的名义向孩子让步》,他不相信中国的教育有办法解决,他觉得已经得了癌症了,原因是什么?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独生子女是一个“亚种”,几千万、上亿的没有兄弟姐妹的独生子女是一种“亚种”、“怪种”,这种“怪种”和我们这一代完全不一样,这是一种人类历史上没有过的种类,与我们根本不同。他还质疑快乐教育,认为教育就是不快乐的,没有快乐教育,不要骗孩子。这一点我非常赞成,谁告诉你教育是快乐的,关键是什么?教育是让你充实,充实就是美,美就是快乐,修就是快乐,那么在这点程度上你是快乐的。这是一种心灵提升之后的成果,孩子当时悟不到的,但是你现在不让他充实,未来他要找你麻烦的,你现在骗他说不要做作业,以后糟糕了。钱文忠认为教育需要惩罚,错了就要挨打,“中国的教育与国际接轨”,这是鬼话。英国的法律里头明文规定,教师在必要的时候可以对那些不听话的孩子施行合理的肉体接触。新加坡每一个教室后面有一把尺子,可以打孩子的,只能打手心,不能打手背,而且要两个老师在场。现在都抨击应试教育,他却认为应试是我们的孩子唯一有条件跟人家竞争的途径,是唯一那个可以保证公正的东西。向孩子无休止地让步将带来一系列的悲剧,反复揣摩孩子的心思带有一个巨大的危机。当然他写到最后,我才知道他的孩子不在中国读书,原因就是他不相信中国的教育,所以他把孩子送到国外去,这个就更糟糕了,某种意义上他已经没有资格来批评这个教育了,因为你是局外人。你想想看,你的同学,知心的同学都是美国人,你将来还能够多大程度上会站在中国人的立场?我十分怀疑,它跟研究生留学是两回事,本人也曾去过国外,这是两回事。但是,我觉得他的激言中把握到了一个很重要的东西:不能让步。所以夏书记在报告当中十分强调培养好学生是学校的根本落脚点,为学生的一切、为一切的学习。

  1、重视培养学生整体的人格

  这里“整体的人格”不是人格的片断,不是所谓的自尊的底线,是整体的人格,就是我们毕业正装冠帽上的三条边:使命精神,我们担负文化强国的使命,民族振兴的使命,所有在中国读小学、中学、大学的同胞们都有这个使命。但是今天我们多少的高端人才流失,这已是突出的现象,据说硅谷的公司40%以上的管理人员是中国人,而且这些中国人基本上都是读了北大、清华,所以现在北大、清华应该深刻地检讨这个问题。创新精神,现在我们国家根本的问题就是创新乏力。湖山精神,这是我们学校提出来的非常独特的精神,一般学校不会提这样一种精神,湖山精神和我们学校在西湖边、与湖山相依的自然环境有关,但是它背后指向的是人的山水化的建构,浸淫湖山、洗礼人文,我们要用这个来影响学生,要用正能量来带我们的学生,我们不能跟着学生转,而应该让学生围着我们转。所以我看高士明、邱志杰他们真的有本事,今天的孩子真的围着他们转。这靠什么?就靠你的水平。当然我们有大量这种让学生围着转的老师,所以我们才是好学校。我跟钱书记去开会,省教育厅发了一本资料,我们学校的内容很少,但是我后来看到几个数字,觉得很骄傲,就是从去年到今年对各个高校的学科进行了一次摸底,一级学科排名在全国前30%的,全省除了浙大只有7个,我们有3个,百分比极高。这就是省里对我们刮目相看的地方。所以我们应该用这样一种共同体的精神来影响我们的学生,让他们具备一种自主和自强的精神。前几年我听邱志杰他们在讨论,小时候画画,素描比他好的多了去了,读了大学以后,他回去一看觉得这些人不行了,为什么?他读的学校不一样,从老师到整个学校的眼界很低,到美院来不一样,历史是民族艺术的历史,思考的是世界未来的问题,自我要求不一样。所以我们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整体人格,那个精神的整体性。

  2、处理好爱护与管理的关系

  “严管”这个词出自夏书记讲话,他非常坚定地用“从严管理”这个词。昨天,他提到大学真的有这么高的合格率吗?因为我们中国大学的毕业生没有不合格。从我院历史上,不合格是很有名的。我们那个年代曾经有一个人不合格,就是林琳,现在已经去世了。哈佛70%的合格率,而我们有这么高的合格率,为什么还有这么多的批评和怨言?另外一个,我刚才讲为什么说夏书记的讲话非常提气,他有一段讲话特别提气,他讲到几年前到理工大学办讲座,秘书给他准备两个小时的讲稿,他对大家说:“我讲两小时浪费大家的时间,所以我不讲了,大家提问,但是不要站起来提问,纸条提问。”非常聪明,这个方法我可以学,因为站起来提问,你不能不回答,纸条可以筛选。有一个学生问,你对自杀怎么看?他马上说自杀那是活该,你自己看不起自己的生命,还要把你的至亲亲人、父母推到一辈子的难过当中,你算什么本事?教育绝对不能因为这种学生自杀就不敢做思想工作,绝对不能因为一两个学生晕倒在运动场里面就不搞体育了。我觉得省委书记讲的这几句话太给力了。同志们,我们学校有这个压力的,去年高职学院一个女生800米跑不及格,又去跑,结果晕过去了,抢救回来已经昏迷了两天,大脑损伤,据说只有三五岁的智力,结果家里人跟我们吵,要赔偿他50万,拿了一张纸让我签,我们从100多万谈到50万很不容易。我就说50万的依据是什么?从一个生命来说,从这样一个成才的人失去了最可贵的智力来说,根本不止这50万,但是你凭什么给他50万,这个要讲清楚。后来他们去问了律师,算了一下,未来十年每年两万的医疗费,然后未来20年每年一万的生活费,加起来40万,我们学校承担百分之几的责任?一半,那是20多万,我说我们还可以另外,比如说可以发动老师们来捐钱资助,但是作为学校这50万怎么弄?说实在的,我不批。那天晚上我自己半夜睡不着,我是不是太坏了?比周扒皮还坏?对这个孩子来说,对这个孩子的家人来说,也许给50万是不是真的生活好过?但是听了书记的这句话,我压力多少放下一点,所以有时候讲话要提气,你跟学生们讲话也要提气,学生就会听你了。

  我在这里尤其要提一下基础部的问题。我们强调基础部一定要导师制,这点尤其要高度重视。刚刚进来的学生一定要有导师,这个导师不仅仅是教技术的,实际上就是人格的培养,不仅要教技术,还要关怀心灵,从一开始就要形成集体的观念,一个共同体的观念。从课内到课外,从青春成长到性格成长,从专业到心灵,从从艺到做人,都要给他们一个很好的指导。我希望各个系在举办大活动的时候都能够想到基础部的老师,能够把他们请回来,我们今后毕业典礼上也要记住基础部的老师,这点我们往往会忘掉。我记得我在工艺系几年,教的都是一年级,那时候人家就讲学生刚刚进来对你很崇拜,二年级就对你打声招呼,三年级就已经很没有用了,四年级已经不认识你了,确实存在这个问题。我们要理解、重视基础部老师的工作,不要总是简单地批评基础部的教学。这一次“八五·85”做我的采访,我想了很久,最后我决定把《从素描走向设计》拿出来好好谈一谈。我看了这本书也是心生感慨。这么多年,基础部的教学始终存在问题,我觉得首要的问题在我,我曾经去点了几把火,这几把火都是歪火,把人家给点得稀里糊涂。我讲素描教学一定要改革,结果设计基础部画钥匙,我发现这就糟了,钥匙既不是条状的有机结构,也不是体块的东西,是最难弄的。后来又跑到基础部说不要画水粉了,要画水彩,结果这句话也没有讲清楚,弄得刘小东这种在社会上大名鼎鼎的人天天在学水彩技法,水彩技法比粉画还要难,其实我讲的不是水彩,我讲的是淡彩素描,没有讲清楚,等等这些问题。基础部怎么能够搞好教学?我觉得首先我们要把心放在孩子们身上。基础部从去年开始作了一系列的调整,建立一系列新的空间,我们都给予支持,原因就在这里。

  3、重视教学建设,加强能力培养,创立各类竞赛

  这次省高校领导读书会,浙大一个典型发言,浙师大一个典型发言,还有一个高职学校的,我仔细看了一下,浙大确实很高明,我们跟它没有办法比,浙师大的很多东西跟我们很接近,我们可以很好地学学。浙师大着重讲到了进行各种能力的竞赛,围绕基础、提高、专题、强化等各种层次来进行能力竞赛。比如说我讲了多年的,基础部或者全校、图书馆能不能来一个阅览笔记的比赛,我到今天仍然没有看到这个比赛。我们象山太多好画的东西了,你要画树,满山的树,你要画建筑,建筑非常有趣,这样一种绘画,或者一些专题性的竞赛,提高性的竞赛,我们可以设立这种竞赛,通过这种竞赛给学生一定的奖励,引领同学去思考更多的问题。人物、景物、记录、风物多方面,甚至也可以进行摄影比赛,等等。通过这样一些活动来引领学生,来拉近学生和老师的关系,来改善学校的学术气氛,加强密切师生情。

  二、提振精、气、神,推进内涵发展,高度重视“三度”建设:跬积美心育人的深度、塑造学科内涵的高度、推进创新驱动的强度。

  (一)跬积美心育人的深度

  我们学校强调用美心唤人心,用美心来育人。我们去年就强调85周年校庆的关键在学术,所以去年高士明团队提出来梳理1985年的断片,我们很赞成,后来提出采访85个不同的人,用他们的岁月来形成一个熠熠生辉的学校全貌,我们更赞成。“八五·85” 展览就是通过四个部分来展示1985年这一年发生的事情。第一个部分“论辩”,把那一年的油画系毕业创作和雕塑系毕业创作在全国引起的论辩展示出来,这是一个1985年的引子。第二部分“突围”,通过几个重要的现场的再现,把几个重大突围的事件再现出来,一是中青年教师创作组的展览现场,二是赵无极讲习班的现场,三是万曼壁挂工作室的现场,四是学报编辑部的现场,五是水墨画的讨论和它的突破,等等,来展现我们学校在那年发生的一些重大事件。第三部分“历程”,讲述我们学校为什么会发生这一系列波澜。这个学校中也许一个不起眼的教室,你打开一看,吴山专在那里咄咄逼人地做类“文革”的行为艺术;也许一个黑暗的角落里头,你推进去,王冬龄正在苦心写大字,等等,这个校园的氛围是怎么形成的呢?它是有历史渊源的,这和我们学校之初的实验精神,和一路走来的所有发生的事件一脉相承,我们通过黑板报的形式把85年来的思想之源作了一个整体的梳理。佟飚他们发挥版画的优势,把它们刻在巨大的黑板上,做成若干块的黑板,大家可以感受到那个时代的前线一般的氛围。第四部分“新潮”,随着我们学校同学的毕业,新潮艺术燎原中国大地。另一边新修的两个高大圆厅,是关于85个采访者,每人一段视频、一张书桌,85个平凡而又不凡的岁月形成一个整体,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方法让今天的人们更深地了解我们学校。而这种了解不是每一次都回到起初,每一次都从林风眠谈起。我记得很深,前几年有一次我们的汇报从林风眠谈起,人家说你们能不能不要谈林风眠和潘天寿,你们谈谈今天。所以我们话说1985,从那个时候谈起。

  (二)塑造学科内涵的高度

  1、持续提升与创建优势学科

  学校的高低最后的落脚点是国家重点学科。我刚才很得意地说到我们有三个学科进入前五名。但是,我们心里知道我们没有一个学科是全国第一,中央美院任何学科都盖我们一筹。我们要敲警钟,要高度重视,如何提升内涵,提高优势,克服我们的短板,凝心聚力谋求突破,这仍然是摆在我们面前重要的事情。今年,教育部新一届专业教育指导委员会6月30号成立,我到北京去参加了成立会议,我们学校艺术学理论教指委有两个委员,杭间、曹意强。美术学教指委,我是主任,主任单位还有一个秘书长,余旭红;设计学教指委,宋建明;影视学教指委,苏夏。我们一方面要以一流大学的使命来担当起责任,推动中国艺术的发展,另一方面,我们也要把握这个时机,为学校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这就要求我们所有的委员们认真地履行好职责,同时也希望在杭开教指委会议时参加这项工作的人们一定把工作做好。

  这几天,几个教指委专委会都在开会,昨天是艺术学理论开了一天会,四五天前设计艺术学在中央美院开会,影视学7月28号就已经开过会了,相对来说比较晚的是就是美术学,计划在9月上旬。美术学教指委第一次会议在我们学校召开,近期的任务指标是什么?制定美术学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所有的教指委第一项任务是国标制定,11月15号要交上去,这个任务非常艰巨。我们学校在王赞副院长的带领下,教务处、研究生处的老师们在假期也很辛苦,根据国家的要求,制定了一个基本的标准框架,现在要把这个标准框架细化,能够提交到会议上,希望第一次会议能够通过这个国标的框架,然后在这个基础之上,估计也是我们学校来组织专业队伍,展开问卷调查,形成文本,11月15号上交。另外,有一些新专业的申报,教指委要来审定。我们高兴地看到我院跨媒体艺术专业的申报,因为根据原来专业的分类,什么跨媒体、新媒体、艺术与科技、公共艺术都跑到设计里去了,上一次我很严肃地提报告,而且口头说了多次,所以这一次中央美院报了“实验艺术”,我们报了一个“跨媒体艺术”,现在都到了美术学教指委,这是一个好事情,我们希望认真抓好这件事情,改变美术学清一色的传统学科,更新美术学院的知识构架,建构新时代美术艺术研究和创作的创新体系、育人体系。这个工作其实也很繁重,因为要量化,怎么量化才不至于让艺术内涵的量化变成荒唐的事,比如凭什么要八篇文章,八篇文章就一定比六篇文章好?凭什么20万字就比两万字的好?这都是非理性、非学术性的指标,但是我们今天就要面对这个事情。

  接下来我们的优势学科,造型、设计,希望能够持续地加强,摆在我们面前的光荣任务仍然是重点学科的“保一、争二、揽三”。根据现在的情况来看,实事求是地讲,“揽三”是不可能了,能够“争一”已经是大手笔了。这个事情还是要做好,优势学科的领导们在明天的讨论当中,好好地想一想,怎么能够在新的一年当中做一些事情。学科带头人主动带头,抓课程,写论文,找到一个突破的方式,把我们的短板补上。

  2、以展览和学术活动为抓手

  第十二届全国美展创作要未雨绸缪,早作准备。国画能不能趁这个机会再一次显示我们强省的力量。油画,我们已经打了报告,希望油画展区在杭州,这个已经受到了全国美协的支持。如果展区能够在杭州,我们能不能抓住这个机会,早做准备,实现金牌的突破。水彩能不能也考虑突破一下。新媒体,据说嘉兴在申办新媒体,举办地是占优势的。

  中华历史文明美术创作工程签约,我们学校第一轮选的时候是最厉害的,28张,占总数四分之一,一定要做好这次创作。另外,浙江省在未来三年会拿出3000万来做浙江近现代重大题材创作工程,共30件作品,我们要抓住这个契机,画一批好画献给历史,同时把年轻一代推一推。“世纪风眠”美术创作项目,我两个月之前看了一下申报的草图,觉得质量还不错,本来8月要交的,但是大家太辛苦,往后拖了一拖,年内完成。

  同时,我们这一段时间里会以展览和学术活动为抓手,塑造一些创新的平台,来突出我们在全国的影响力和作用。9月6号晚上7点“八五·85”校庆特展在南山的美术馆开幕;9月20号下午5点“质物素心——施慧艺术个展”在学院美术馆开幕; 9月21号上午10点 “杭州国际当代纤维艺术三年展”在浙江美术馆开幕,这是一个极具学术性的展览,把世界上许多新作品移到中国来;11月1号有一个“千里之行——全国重点美院2013届优秀毕业生展”,我们都说自己的毕业创作很优秀,现在PK了,擂台打到家门口,好好去看看;11月22号,“最绘画——中国青年油画家提名展”;12月上海当代艺术馆“上海设计双年展”,由杭间老师总策划,这是第一届,规模宏大;2014年1月有一个“透器·透气——中国当代玻璃艺术双年展”,我们学校搞玻璃艺术多年,创作一直上不去,专业发展也面临问题,在公共艺术学院的支持下,我们提出这个展览,“透器·透气”,透器显然是一种形态,透气就是精神;2014年又是举办“第三届杭州中国画双年展”的年份,头两届很有特色,第一届是“意之大者”,第二届“长卷视界”,第三届怎么做?我们有我们独特的语法,我们不谈那些热门的话题,在中国画文化生态的层面上发掘一种展览和精神突破的要素。这一届做什么?上一届主策展人是我们学校的王赞老师,这一届主策展人是尉晓榕老师,他们也正在思考;另外, “北上——当代中国设计艺术教育回顾展览”,杭间老师已经策划了好两年了,这个展览非常有意义,我们所有这些展览做到北京去只有这个展览,一定会得到各界的关注。另外还有,中国青年电影论坛,刘智海等老师积极策划。另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活动,就是公共艺术大展,取得杭州市政府支持,计划在杭州举办。这里提到的并不全面,我们要通过这样的展览来凸显学校的创新活力,依靠软实力的创新来驱动社会。

  3、加强锤炼特色课题

  我还要强调一下多年来反复讲的东西,就是围绕各个学科的现状,瞄准国际国内前沿,确立发展思路,锤炼特色课题。希望学科带头人带头,推进精品课程、优秀论文。本来想统计一下这两年的精品课程等指标,过一段时间会召开学校的研创工作会议,到那个时候再交流。这个短板是每一次考核的重要项目,也是一流美院国际评估的重要内涵,我希望把这个事情高度重视起来,和考核密切结合。

  4、创建特色育人新平台

  我院目前正持续打造社会实践、乡村建设的实践平台,创造特色育人的新平台。这个夏天,学工部、建筑学院、设计学院的同学在老师的带领下到贵州和浙江各地,进行社会实践,参加社会服务,浙江日报好几版介绍,这些成果现在正在进行当中。等一会胡钟华老师会作详细介绍。

  (三)推进创新驱动的强度。

  1、持续推进两个2011协创中心的建设

  现在省级协创中心共有三个,名列第一的就是我们学校的文创制造业协创中心,等一下宋建明老师也会就这方面谈谈建设和相关的想法。另外一个就是今年上半年建立的“视觉中国协创中心”,实际上刚才讲的礼学会议就是视觉中国协创中心的一个活动。我们要立足自己学院的力量,争取各方的支持,完成三级体系。一是积极申报国家协创中心;二是力争拿下省级的协创中心,现在我们视觉中心好象已经进入了省20名,20名当中还要选出10名;三是院一级首先要做好,平时有积累,重点要突出,凸显创新驱动的作用。

  2、“东方品质之城建设”课题

  这个暑假我们受杭州市黄坤明书记的委托,完成“东方品质之城建设”的专题研究,体现我们名校人文研究的优势,凸显创新驱动的核心软实力的能量,杭间、俞坚、曹增节等老师积极参与这个工作,付出了大量的劳动,提出了“五美”等一系列思路,这个报告做得不错,有不少新的亮点,我们准备9月找一个时间,尽早向市里汇报。

  深度、高度、强度——育人的深度、内涵的高度、创新的强度,围绕这“三度”,我重点谈到了新学年的工作。我真心地希望在座的老师们晚上回去好好想一想,明天讨论的时候围绕着我们的“自我严要求、提升人师表、密切师生情”的活动,根据这“三度”要求来提出我们新学年的学术重心和工作计划,把这次会议开好,发扬我们的传统,让中层干部读书会能够真正起到内涵建设发动机的作用。

  (根据录音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