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长讲坛

首页院长讲坛

院长讲坛

许江:“最前线”寄语

作者:    编辑:   来源:    阅读:    发表时间:2011-11-18

作者:    编辑:   来源:    发表时间:2011-11-18

  “最前线”,一个极具煽动性的战斗口号,一幅富于质感的真切画面,一段充满动员力的想象,一种切肤揪心、壮士拂剑一般的生动。
  只有那种千万里的长征,“最前线”才显出其锋芒,因为长征是无数个“最前线”叠加起来的。只有那种波澜壮阔的战役,“最前线”才显其艰难与坚强,因为形势变幻莫测,“最前线”将随时改变方向。只有前线,没有前方。战役的攻坚,就是最为前线的地方。
  “最前线”的构想始于去年12月的一个晚上,我遇到赵洪祝书记、吕祖善省长、茅临生部长及各位省委领导,他们好像正结束一个重要会议,又准备集体去一个地方。茅部长简要地传达省委大力宣传“十二五”规划战略思想的要求,赵书记真切表露对文艺家到建设的第一线、到几个建设的主战场去表现生活、宣传规划的希望。虽寥寥数语,却心真意切。虽然这之前,吴天行书记已同我商量过用海报创作来解读“十二五”规划的想法,但我仍有一种战场受命的感觉,于是,“最前线”的意象蓦然而出。
  今年初,茅临生部长和省委宣传部认真传达省委的要求,对“与时代同行”大型采风创作活动作了详细而全面的布置,并提出结合建党九十周年创作活动进行策划和安排的基本思路。在文联关于今年工作的全委会上,文联主席团和书记处专门讨论了落实的计划。4月19日的下午,阳光明媚,春意盎然,在省人民大会堂的正面大广场上,举行了“与时代同行”大型采风创作活动启动仪式,赵书记向整装待发的各支队伍庄严授旗。仪式之后,各支队伍举着红旗,直接奔赴浙江大地上的各个建设主战场。这种战争年代的方式,充满“最前线”的畅想。大家激情满怀,一方面为省委对文艺创作工作的期望和重视备感鼓舞,为这个火红年代的召唤而激情澎湃;另一方面也深深感到这次采风创作活动的重任,思考如何通过这次活动重建艺术创作与伟大时代社会发展之间的新的血肉联系。
  事实上,从今年3月始,在省委宣传部、省文联的支持下,省美协与中国美院就派出多支队伍奔赴各个建设“最前线”。 在辽阔的海岸线上,在广袤的城乡大地上,在一条条彩虹般穿山越岭的交通干线上,在一座座体现浙江制造的特色和内涵的商品市场上,到处都有艺术家采风与写生的身影。文艺家到最前线去,“与时代同行”,从那里感受时代的精神和人民的力量,领受生活的教诲和大众的呼唤;又从那里用艺术的手法宣传“十二五”规划思想,提升经济建设、城乡建设的文化灵魂。三个多月来,美协和美院已经先后有十几支队伍、近三百名艺术家奔赴“最前线”。我本人经历了舟山“海洋经济”建设的前线之旅。回想我们在那里感受到的沸腾的建设气息,回想那个海岛上仅用三年时间就建造了几十艘万吨轮的民营船厂,回想那个把十节两弹一星的火车移入山谷、要把昔日贫瘠的山谷打造成中国戏剧谷的身为十七大党代表的女支书,我深深地感受到了这种采风活动的巨大能量。
  艺术界向来有深入生活采风写生的传统,这既是中西文化传统中共有的一种行业性特征,也是新中国文化传统的一个标志性的深刻内涵。但我想此次“最前线”大型采风创作活动与以往的写生有三点不同和深化:
  第一,“最前线”的采风的点是根据省“十二五”规划中的重大的战略要点和建设主战场而选出来的,而不是艺术家自己去选几个有意思的地方。也就是说,“最前线”写生的任务书来自“十二五”规划的发展蓝图。尽可能深入海洋经济、生态经济、交通枢纽、新农村建设的真实的“最前线”,是这次活动的名称,也是实质内容。
  第二,“最前线”,写生、写景、写人、写事,全面综合地表现“最前线”的实况,记录这“十二五”建设开发进军前的历史一幕,并通过生动的艺术表现来展示建设规划与山海自然、人文历史的深刻契合。也就是说,这是一场文艺界自身的大战役。在今天的市场经济趋势下,消费主义大行其道,其貌似轻松的观念却深深地蛀蚀着诸多艺术本己的内涵,某种对市场的迎合,悄然改变着文艺曾经有过的历史担当,曾经孤傲地感动人心的人性针芒。“最前线”将构成我们重回时代生活现场、重新担当历史责任的召唤。中国美院全面动员,参加人员数百,是罕见的。其中以新兴媒体为手段来深入生活、表现时代,用雕塑和油画直面塑造”最前线”的模范人物,将绘画等静态作品与影视的动态作品融合一体,还原“前线”气息的做法,都是史无前例的。
  第三,“最前线”活动将要揭开的是一种艺术界与当代社会生活联系的新方式。其新,其真正的历史任务书正是在不断地深入的过程中来渐渐形成。生活即前线,生活即艺术。这个生活不仅是日常生活的细琐历验,而且是时代生活的共同现场,是大时代变迁的亲睹与体验。在这个巨大变迁被构划和将要来临之时,那是一个大熔炉,艺术家自身的一些东西将被开启,被赋予一生一世的意义。艺术家将在“最前线”与生活一道熔铸。在那里,艺术作品不需要过分的修饰和完美,而是需要“真”,需要具有现场质感和感染力量的真切。这些作品不仅是记录,更不是说教,而是在某个现场最真切地被激活了的情感和思索的眼光。当时光迁移、风色更替之后,在未来的某个端点,“最前线”会成为一把尺子,让人们亲见未来的历史,从而衡量一个时代的足迹,照见世纪变迁的真实意涵。今后,文艺家将要制度化地回返“最前线”。当我们使用“回返”这个词的时候,已然赋予艺术与时代大生活以某种根性的联系。我们可以看到,“最前线”所蕴育的是急骤变迁的时代、消费主义横行的今天,文艺创新的一种新姿态、新模式。
  在《最前线》画册即将付梓之时,我们一方面对编排过程中来自采风“最前线”的各个主战场的现场信息和艺术家们的创造的欲念而深深感动;另一方面又对“最前线”的展出,充满了期待。我们是否真的能够通过艺术家们的采风写生与创作,营造出今日建设主战场的真实现场?我们是否真的能够重塑艺术曾经担负的富有动员力的时代力量?但有一点是不容置疑的,那就是我们与前线建设者们心手相连,并和他们一道,把这个展览献给“最前线”的伟大代表——中国共产党建党九十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