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长讲坛

首页院长讲坛

院长讲坛

许江:“访师问学·求是得真”研修项目开幕致辞

作者:    编辑:   来源:    阅读:    发表时间:2012-03-30

作者:    编辑:   来源:    发表时间:2012-03-30

  按语:2012年2月28日上午,“教育部张立辰博士课程班、写意高研班、中央美术学院写意高研班南下访师问学暨中国美术学院研究生中国书画研修项目”在中国美术学院南山校区学术报告厅开幕。中国美术学院院长许江在开幕仪式上致辞


  欢迎各位来到江南。张立辰先生谋划了这次“访师问学•求是得真”研修项目,是件好事,值得尊重。美院也有幸成为各位踏青寻师访江南的思想驿站。
  访江南,春天正是好时节。大家来踏青寻春,访青山绿水,直见那春色如何从烟雨中渗出,体会春天如何如谦谦君子、亭上佳人那般跚跚而来。中国江南的古人看山观水,常常念远怀人。如何既看到春的清丽,又能有待物外,看得更远,须在心中有虚心处。此虚心处,正是江南的品味。访江南,正是访江南的品味。
  西晋江南青年才俊陆机、陆云兄弟北漂寻出路,京城权贵指着名贵大菜“羊酪”问:“先生来自吴中,那里有什么名贵的菜肴可与其媲美?”陆机答曰:“千里莼羹,未下盐豉。”意思是“我家乡的莼菜羹未加盐就有这般好吃”。从此得罪权贵。
  名士张翰在北方为官,因见秋风起,乃思吴中莼菜羹、鲈鱼脍,遂命驾而归。因葆有美味而辞官回家,为一己的率性而放弃功名前程,这是江南的品味,这是品味的简淡率性。
  东晋永和九年暮春三月,王羲之率王、谢诸子在会稽山阴,行修禊事,曲水流觞,醉写《兰亭集序》,畅叙宇宙生死之事。他的《初月帖》是那般简远:“旦得去月十六日书,虽远为慰。过嘱,卿佳不?”所问如清风明月般妥帖,又有云淡风清的诗意。这些都现出江南品味的简淡率真。
  江南是否一味简淡?又不是。宋代画家文同,又称“文湖州”,画《倒垂竹》,骄天横空的一枝偃竹,昂扬英挺,有磅礴之气。《宣和画谱》载:“盖与可工于墨竹之画,非天资颖异,而胸中渭川千亩,气压十万丈夫。”苏轼有言:“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所欲画者,遂振笔直追。”这是中国画论最伟大的叙述。所欲画者即画意,振笔所追者即画意。这里说的是“意在笔先”,这是中国绘画的千古定则。
  黄公望画《富春山居图》,他看到了什么?他如何将一条江尽揽眼底?盖因他得富春的山水之意,乘着这种意,他一面生发,一面收拾。今天的人要重画《富春山居图》,你又看到了什么?这绝不仅仅是笔墨描绘之能事。你如何得富春的生机,富春的品味?如何能见前人所未见,发前人所未发?
  郑板桥“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又“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又“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他知手中之竹非胸中之竹,胸中之竹非眼中之竹,但“意在笔先”是定则,“趣在法外”是化机。“意趣”是中国绘画的真谛。如此这般,是江南的品味,是品味的放怀。
  但江南的品味又不似这般简单,总有一份浓稠的交叠与纠结。一边是简约,一边是放怀;一边是“风景不殊”的体察,一边是“山河之异”的牵挂;一边是对生命、对山水自然的一往情深,一边是对生命苦短、四季轮替、家园之思的万般无奈。由于这种交叠,江南的诗意总有悲情。如此这般,总要去华丽之病,求古锦旧壁,美静而沉厚。
  黄宾虹先生1948年离京来杭,举办“君学与民学”讲座,1953年眼疾之际,从于心画,黑密之极,得以突破。正如石涛所说:“墨团团里黑团团,墨黑丛中花叶宽;试看笔从烟里过,波澜转处不须完。”那笔从岁月烟波而来,笔转动的波澜没有穷尽。1955年去世前,他口中念念有词:“何物羡人,二月杏花八月桂;有谁催我,三更灯火五更鸡。”
  潘天寿先生称黄先生是“五百年不世出者”。1969年,潘先生从家乡海宁被批斗回来,身心疲惫,捡了烟壳纸,慨然写道:“莫嫌笼絷狭,心如天地宽。是非在罗织,自古有沉冤。”“入世悔愁浅,逃名痛未遐。万峰最深处,饮水有生涯。”“千山复万山,山山峰峦好。一别四十年,相识人已老。”潘先生神人也,他如何预见40年后的2009年,杭州人民在山壑流风处为他建诗亭,海峡两岸的人们一道诵读他的诗篇。
  如此江南的品味,希望各位同学以身“体”之,细细访来。今天就讲这些,大家此来征鞍无语,此地又往事千端,我今天将这些陈年旧事絮絮道来,是要向伟大的先贤者致敬,向那深含内蕴的品味致敬。江南不仅是一些故事,一些独门技艺,更是一种品味,一种蒙养和塑造我们心灵的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