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长讲坛

首页院长讲坛

院长讲坛

许江:素功即礼

作者:许江   编辑:caaeduadmin   来源:    阅读:    发表时间:2013-09-02

作者:许江   编辑:caaeduadmin   来源:    发表时间:2013-09-02

  按语:2013年8月17日,院长许江在礼学会议上致辞

 

  多年前研究素描教学时,我曾为《论语》中关于“绘事后素”的一段闲话颇费思量: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

  子曰:“绘事后素。”

  曰:“礼后乎?”

  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子夏明知故问《诗经》上的一句话是什么意思,孔子告诉他,是先有白色底子,然后才绘画。对丝品染画之工,工序上要做到素功优良,方能进行染色绘画。后素,后于素工。“礼后乎?”这里将“素”延展为“礼”,让孔子大为赞赏。能看到人的规序与素质、素功一样,就可以与你谈文论诗了。

  这大概是中国最早的将绘画之事与礼貌德行相类比的话语,其中艺行与礼行的统一,意涵深远,核心就是素功即礼。素功,无琢饰也,既要不断凝练,又要去雕琢。“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内外相应才是执礼之人。

  近几年,全国上下普遍呼吁重视青少年的行为规范教育,教育部提出开设“德育”课,并坚持以课程考试为核心。我以为不妥。品德教育不是一个知识系统的问题,而是知行合一的规范。它的实现不能仅交给课堂和书文,它将校园与社会、课内与课外、个人爱好与公共意识联系在一起,是日常行为和心灵的教育,不可以卷面来考。

  我们这一代人谈“礼”,真有一点惊悚。“文革”批“克己复礼”,带来民族价值观的“礼崩乐坏”。那么今天,商品经济当道,物欲权欲横流,金额帝国无远弗届,全社会转向资本崇拜。全媒体生活似乎无所不能,传媒的仿像让人们失去慎独思考,而成为流民庸众,所有这些实质上带来新一轮的“礼崩乐坏”。当其时,重谈“礼”的教育,重树“礼”的价值,进而塑造当代新公民的品格,将是很有意义的事。

  我对“礼”之学少有研究,但从教这么多年,对这行为规范的事情,总有自己的感受。我以为“礼”的主旨是“敬”。《孝经》也有如是说:“礼者,敬而已矣。”如何做一个有敬心的人?必须在家敬父母,在校敬师长,在事敬业。敬是有层次的。它的第一层次是敬畏,敬畏多半是由于震慑而惧之的习惯。如在教堂、庙宇,个子再大的人都不敢造次。第二层次是崇敬,对先师、对崇敬之人,语态谦逊,敬行持礼,所谓“师道尊严”是也。第三层次是和乐,从小养就的礼貌行为的习惯,做人做事的基本仪态,与之相合相乐,并不觉束缚和负担。不断凝练自己的举止,又不断开发自己的品性;善于控制自己性格,又善于跬积自我的坚忍。这正是子夏所言“礼后”的境界。

  我还以为:礼字的繁体,禮,特别具有建筑之感、仪式之感,简化字实在显得轻率。中国许多老村镇均有礼耕堂,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人民公社建了许多礼堂。这种没有后台、只有舞台与边厢的礼堂遍布全国,没有比它更能记录那个时代轰轰烈烈的运动、如火如荼的公共社会与生活。“文革”后期,我在一所中学大礼堂的边厢住了多年,目睹舞台上红布、黑布的变换,批斗会和宣传队的轮番表演。礼堂变成意识形态斗争与宣传之所,那心灵教育、慎独教育和校事之所变作一味的表演与争斗,真正受伤的是民族的心灵。现在,新一轮的城市建设与改造,礼堂没有了,换作会议厅、大会堂、剧场、多功能厅,礼堂的消逝和礼堂的变质一样的可悲。

  我们学院的象山校园的二号楼,仍然还有一个新建的小礼堂,它的舞台的表情基本保留了50年代礼堂的表情。在这里开会、活动的同学们并不知道其中包藏着的一种文化和岁月的记忆。同时,就在我们现在开会场所后面的大树旁,还有一个1955年建成的小礼堂。它的木结构顶与我们眼下所处的“水岸山居”的木顶形成几乎跨越六十甲子的对话。那里的木椅和吊顶风扇在那个年代虽属少见,时至今日,却依然存着一种岁月的朴质。1955年正是我出生之年,这个小礼堂带着我幼年的记忆,这象山仿佛我童年记忆中的校园青山。事实上我正是带着这样一种朴质的童年记忆,带着这种记忆中蕴涵着的自然与人文的敬意,开发和主持着象山的建造,发现和主持王澍的创意。对这个校园,大概没人像我这般以一种山水敬意来观视它,坐卧行游,殚思竭虑,把它发现为一种山水的望境,表达为山北群马望山、山南双龙戏水的建造传奇,并且提出校园建造与育人塑造同构的“人的山水化”的理念。我想,所有这一切,大概都依稀与“礼”之学相关。

  张颂仁先生兄弟要捐一座更早的礼耕堂建造在校园里,我非常赞成,并有意把它安顿在校园东门附近的的水陆交汇之地,希望那里将成广大同学养心修礼的场所。

  今年6月底的学院毕业典礼,我做了一件事,确定设计一套毕业的正装,并明确其内涵系统。以如木在林、如水在渊、如火在野、如土之厚德载物、如金之自强不息作为从学士到博士和导师的色彩序列,以胸前的长穗掷于后背的行动作为毕业的象征和担当,以三角形的冠帽代表学院的使命精神、创新精神、湖山精神。虽有人批评不够中国,但我以为学士、博士的现代教育体系原就源自西方,只要我们注入中华生命的内涵,这依然是中国人的典礼,依然会塑造众多未来艺者的价值根源、情感皈依和共同素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