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长讲坛

首页院长讲坛

院长讲坛

王赞:岩彩画与中国画的思考——东方华彩——2011中国岩彩画展暨中国岩彩画20年发展论坛序

作者:    编辑:   来源:    阅读:    发表时间:2011-11-18

作者:    编辑:   来源:    发表时间:2011-11-18

  按语:2011年10月10日,东方华彩——2011中国岩彩画展暨中国岩彩画20年发展论坛在我院南山校区举行,副院长王赞为展览及论坛作序言。

  无论是从画史记载或是存世画迹上看,中国画的体格从来都是丰富多元的。“水墨”与“丹青”历来都是传统中国画交错互进的两条线。在中国传统绘画的历史渊源中,色彩原本就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使用矿物质颜料作画的方式,在历史上曾处于主导性的地位。原始岩画、敦煌壁画等等,都显示出古代华夏民族在运用天然矿物质颜料作画方面所表现出的纯朴审美意识和率直情感。
  岩彩在中国曾经有着极其辉煌的历史。在新疆克孜尔,山西寺观、敦煌壁画中经历千年岁月至今仍然灿烂夺目,其中石青,石绿,朱砂等,至今还鲜艳夺目,很有视觉美感,这些都是古典的矿物色。在甘肃敦煌莫高窟的岩彩壁画,更是达到了称誉世界的颠峰状态,至今仍经久不衰地影响着海内外绘画艺术界。
  宋元以来,文人画崛起于画坛。我们渐渐的忽略了魏晋到隋唐这一段艺术史。特别是受明清以来文人水墨画的影响,中国工笔重彩开始没落,于是世人多以为中国绘画只有水墨,没有色彩;实不知我国传统绘画艺术中也有辉煌的重彩篇章。唐代不仅是我国色彩绘画辉煌灿烂的时代,也是色彩绘画颜料开发和使用的成熟期。这个时期,除了寺庙道观、墓室壁画等大量的“板式绘画”在盛传着,也还有《韩熙载夜宴图》《簪花仕女图》等工笔重彩之“卷轴绘画”的兴起。现各地寺庙道观、墓室及敦煌莫高窟所留存的色彩丰富的各类绘画,保留了我国上起公元五世纪北朝时代,下达十四世纪元代一千多年间先人们留给我们的色彩斑斓的工笔、重彩等绘画遗产。这一段艺术应当引起我们重视。它们是我们今天重新认识传统绘画和开拓中国画色彩领域的宝贵而丰富的美术资源。我曾六次前往敦煌,每回去的感受与体会都不一样,其中的很多学问需要我们去读懂它。我建议我们美院的学生,多去敦煌看看,从中吸收精神营养和艺术元素。只有亲历那个环境,你才能被感染,才能做画家“纯粹”的事。
  《考工记》中说:“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可以为良。”这是良好造物的审美标准。其中,“材美”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材质是最基础的载体,它本身就是一种美,将材质结合起来就会更美。岩彩颜料本身和视觉上的厚度,就有着丰富宽阔的表现魅力,它色彩种类丰富,色泽鲜艳晶莹。一方面,如果把水墨大写意的泼洒技法和岩彩相结合时,就会出现强烈视觉冲击感。如果把诗意融汇到画面中,追求画面的意境和神韵,延续中国文人画以诗入画的传统。那么它将会成为中国绘画当代形态建设最可倚重的力量之一。另一方面,岩彩画注重肌理与造型的对比,强调的是对比与和谐的“痕迹美”。在“笔墨的”、 “水墨的”中国画之外,传递着在卷轴画之外更为多样化的绘画情趣和审美观念。画面矿物晶体的质感,自然映射出一种其他画种所没有的现代装饰美,使它更具有与现代绘画相融合的特性。
  在中国悠久的传统之中,风骨、气韵、笔墨、诗性成为重要的美学依据,而对色彩、图像、材质,却长期处于一种约束、控制,甚至是不无打压的态度。他虽然成就了中国画含蓄温尔的文化品位,和儒雅高迈的内在资质。但却削弱了绘画的绘画性,使得造型艺术中最重要的色彩、图像、材质始终未能得到充分和健全的发育。随着西方文化的冲击,画家的观念更是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这种观念上的变化,促使中国画走出文人画的弊端,以创作出更强烈视觉效果,更符合现代审美需要的作品。我发现,现在岩彩绘画还没有纳入很多艺术学院的教学主流,因此中国美术学院建立了岩彩画研究所,开设了岩彩画教学课堂。推陈出新的努力,目的是使传统的中国岩彩画重新绽放异彩。这对于岩彩画全面革新,嫁接中国画色彩体系来说是一缕曙光。从日本留学回国的王雄飞教授就是这种“新”材料的积极实践者和推倡者。20年来,他身体力行,传播岩彩画的技法和理念,使岩彩画成为当代艺术家创作的重要手段之一。
  因为岩彩画的审美特性中的材质之美、技巧之美,决定了它在当代社会中更易于公众的理解和认识。我们要很好的把现代材质与中国传统绘画相结合,融入更多中国绘画的神韵,使它既具有东方文化精神又具备现代绘画语境。将各种材料和手段都纳入自己的视野,呈现出极为丰富的面貌,为中国画,也为中国美术,增添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