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长讲坛

首页院长讲坛

院长讲坛

许江:三词漫语绘画性

作者:许江   编辑:caaeduadmin   来源:    阅读:    发表时间:2014-12-23

作者:许江   编辑:caaeduadmin   来源:    发表时间:2014-12-23

  2014年9月21日,中国美术学院院长许江在2014年全国油画展论坛上演讲。 

    

 

    

    

  在短时间里谈观看与技艺,颇难!我想主要谈三个词:试错、体象、练手,通过对三个词在实践中的意涵来展现我对于绘画性的理解,以及面对图像时代所应存持的警觉。 

  (一)  试错 

  这里谈试错,先从另一个话题谈起:靳尚谊先生在今年评审中朗声提出:今天绘画的弊端在于普遍使用照片;须知,摄影的造型并非绘画的造型。我认为,这是一个具有根源意义的见解。 

  首先,这是一个关于观看的问题。摄影镜头的取象是否即是我们的观看?那现成地呈现在那里的一切,是否代所了我们的所见?那种技术的、影像的定格,是否就是我们在绘画写生过程中心、手、眼合成一体的塑造?答案是否定的。 

  绘画写生的过程,是一个不断修改的过程,因此那是有“错”的过程。 

  绘画写生的过程,是一个不断留下痕迹的过程。因此,这个过程是叠“错”的过程。 

  绘画写生的过程,是一个不断给出反映的过程。因此,绘画的过程又是一个导“错”的过程。 

  德加有言:“我的所画的不是某物,而是对这个物的观察。”这个物它在那里,是不会有错的,是不会不同的。有错的、不同的是我们对物的观察。 

  什么叫“错”,中文的“错”意指物体的参差错杂、相对摩擦、纵横打磨、交互镌入。因此,我们讲的这个“有错、叠错、导错”的过程指的正是绘画在物我交磨的过程中交互激发、尝试激发的基本特质。正因为不断地修改,让绘画得以批判地进行着;正因为不断地留下痕迹,让绘画具有交叠与塑造的品质;正因为不断地给出反映,让绘画带出肉身的感受,让绘画多看到一点点原本看不到的东西。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说摄影的现成化地取象不是我们的绘画的观看,摄影的造型并非绘画的造型。在这里,最可贵的是那个“错”,绘画正是给予我们有错、叠错、导错的试错可能。绘画终将一个生命在其直观呈现的过程中,通过这种试错,转化为一种省视、一种自觉自在的精神方式。 

    

  (二)  体象 

  土耳其作家帕慕克在他的名著《我的名字叫红》中,幽灵般地述说了许多关于波斯细密绘画的故事。其中有一则画马的寓言: 

  第一位画师的方法是技术论的方法,这种方法止于复制:当我画一匹骏马时,我就是我,仅此而已; 

  第二位画师的方法是风格论的方法,还是止于复制:当我画一匹骏马时,我就变成了曾经的大师和自己; 

  第三位画师的方法接近于存在论的方法,强调此时此在,以身“体”之:当我画一匹骏马时,我就变成了那匹骏马。 

  显然,第三位画师最为接近绘画的内涵。我们将这种方法称为“体象”的方法。 

  “象”是中国传统解释学的核心。它既不是纯然的对象,也不是纯然意识里的东西;既不是现成的、已成的,也不是无踪影的、无迹可寻的。“象”是对象与主体之间的可感可察的中介。这个中介向我们生动地描叙对象与主体之间的解释性和想象性的关系。这个“象”不是独立于对象与主体之外的第三者,而是包蕴了主体与对象在其中的此时此在的生命形式。以“象”为中介,以身心交感的“体察”方式来直观地把握和领会生命的整体与底蕴,我们称为“体象”。这一过程将主体的血肉之躯与对象化为一体,来完成某种生命的转换。 

    

  (三)练手 

  艺术的使命即是练手。正如眼晴与视觉相连,耳朵与听觉相连,鼻子与嗅觉相连,舌头与味觉相连一样,人的手与触觉相连。虽然完成触觉的不仅在手,而且在整个肉身,但手的触摸是最敏感、最生动的。更重要的是,当手与心连之时,人的所有感觉都会形成可触可摸的相通,形成触觉般的视觉、触觉般的听觉,并代表着某种独特的质感力量。这种感受力的质感转换与凝聚,几乎是古往今来所有艺术的核心追求。大师的精彩动人之处就在于举手之间已将身心感受的内涵,组织在那些显在的运载之中,让我们通过那双手以及它的痕迹,感受和聆听其心神。 

  历史进入近现代,人们的手变得纠结。那绘画之手牵连的不再仅是某种趋向成熟的单纯匠意,不再仅是那种柔美的、不露痕迹的摹仿再现。绘画之手越来越纠结于命运与生活的诸般苦斗,纠结于生之一往情深与死之万般无奈的万劫不复的不尽愁绪之中。这种苦斗与愁绪越来越成为某种“深渊”,而正是在这“深渊”的深处,传来内在的思想的声音。而绘画在所有的艺术中越来越歇斯底里地将自己变为这种苦斗与愁绪的演化之床,并时刻聆听着可能的、内在的、思想的却又充满着触觉力量的声音。那手因纠结而疯狂地乞灵于触感之力,思想、感情、观念,这些不可见者往往在这疯狂之手上被看见。人类旷古不息的手的感受之力就这样维系在绘画里,维系在曾经的和现在的活生生的手的捕捉与疯狂中。正是这种感受力让人类在“深渊”的迷失中得以自救。 

  数字图像技术有着清洁的手、方便的手,却没有活生生的手。它将视觉生命变成一个纯粹视觉化的空间,不再需要手的元素或触觉的元素。它将曾经决定视觉形式的看不见的手的运动,内化到似是而非的视觉之中去,使形式成为完全视觉性的电脑PDF上的各种质感效果转变。数字图像技术已经不再需要古典的再现中不断地、缓慢地组织着的触觉内涵。它用一种象征编码取代了肉身之感。在这里只有一种质感,玻璃的质感。在这里,手被减缩为手指,一个按在视觉键盘上的手指头,一个内在的、视觉开关上的手指头。 

  试错之错,在于物我之间真正的交错与激发;体象之象重在把握生命的形式;练手之手,是要能练活生生的手,维系人的感受力。试错是绘画的方式,体象是绘画的核心,练手是绘画的载体,它们共同构成了绘画作为独特心智活动的根源性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