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长讲坛

首页院长讲坛

院长讲坛

许江:将天地凝在舞者的怀抱里

作者:    编辑:   来源:    阅读:    发表时间:2013-03-02

作者:    编辑:   来源:    发表时间:2013-03-02

  按语:2013年3月2日晚,许江观林怀民《九歌》有感

  观看林怀民先生的《九歌》,心息紧迫,仿佛身陷一场大风雨,总担心被翻滚的浪花裹挟。前面祭山、望水、叩天问日的跳大神片段,直让人喘息不已。男巫与女巫们,东君与神君们揉摇成一片。那众男生与女生肉身的交织与起伏,如风如波,超越男欢女爱,让身体的翻卷成为一种不间断的礼仪,一场精神庄严的殇逝。湘君与湘夫人是一段颇自由的慢板,那白练飘飘,如水波淼淼,十足的写意。河伯骑人肩而舞,始终只在人背上张扬;山鬼赤身裸体,摆出多种挑拨的身形动姿。诸多造型都是让人看了就明白,就能遥感远古先祖祭祀仪典的呼唤,兴起随舞者的肉身同行共舞的幻念。林怀民先生的“云门”,舞者是第一流的。之所以称作“舞者”,而不是所谓艺术家,盖因他们是奉舞蹈为生命的方式,台上台下纯然一例的认真践履,身形出舞台五步还未出戏。林怀民先生的编舞鬼斧神工,独舞、群舞诸般变幻,将欢喜神、跳大神、踩高跷、古壁画等民艺国术吸纳其中,却始终贯以如风一般的叹息与低回,贯以宗教的大爱无形、圣洁洗礼之感。
  《九歌》采用的道具颇含韵味,总带着形上的暗示和牵引的快意。演出后我在后台看到跳大神中的藤条,剥去皮的白藤,有一种骨质,却又极柔。那藤条的舞动有时如鞭如苔,拷问着神一般的舞者,令人心悸;有时如柳如波,如群星捧月,拱动腾越的神坛。湘夫人的白练,极尽缠绵,人在其上如波翻卷。舞剧压轴的八百盏神灯,灿若星河,将礼魂的蕴意写满天地,融在人心。想到《水月》中的不锈钢镜顶和水舞,想到《流浪者》中的金粟的注流与瀑布,那道具无不立定舞之蹈之的构架,呈现出特有的隽远意象,让我们观之思之而不禁怦然心动。
  在中国远古的诗篇中,我们总是能够找到双重源聚的迹象:人作为社会成员的情感表达和人作为独立灵魂个体的情感表达。《楚辞》代表着南方文化,在第二个方面更显特色,体现出更为饱满的人性觉醒。古人伤尘世的多舛,所以常患;又囿天地宇宙的漠然,所以常忧。华夏民族灵魂的卓绝之处在于往往从这般忧患中超越上去,“鼓万物而不与圣人同忧。”《九歌》正是借祭神来展示这般超越的写照。林怀民写其意中意,一边雕刻肉体的痛苦留痕,另一边又不断回到“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的大道漠然,并交揉而成一种鼓舞万物的自由,演化肉身可感可读的挣扎与苦斗。那行乐与悲歌揉成一体,那放骸与挣扎揉成一体。那舞者时而乘乐前行,烦愁蹑之;时而赐不肖之躯,放志云外。这份张弛的卓绝是以非人格、无意图的方式进行着的,任何被真心感动的观者都可以追蹑那种舞行,来践履人生的感悟。林怀民将天地凝在舞者的怀抱里,让在场者品尝与之精神往来的欢乐和陶醉。
  《九歌》和林怀民先生的其他舞剧一样,还将一个重要的命题推到我们目前。那现代的实验性的艺行必当回返其内涵家园,才得瓜熟蒂落,感动人心。林怀民的现代舞正是在这些极富东方内涵和气息的题材中,在水月意象、书法挥洒、荆楚远歌、跳神祭扫的文化礼仪的演习中,实现历史与地域的转换,用肉身建构起东方人的世界。那舞并没有熟见经典的痕迹,而是让我们看到东方生活的气息,看到某种独立舞者生命的领悟。那舞者是带着肉身感受起舞的,是含着心灵的忧伤悲慨起舞的,“祭如在,祭神如神在。”他的舞者们心灵与舞乐一息,活在那电光箭矢般的形影中。所以背景的乐声又带着极强的张力,时而民歌远出,时而竹板迫近;时而国语与方言交织地点明历史,时而是不知所云的气息吟哦;时而寂然无声,时而瓢泼巨响,既像一种情景的提示,又如一种烟云在舞者和整个剧场中翩然穿行。
  西湖的诗情贵在简约而放怀。林怀民先生的舞正自有这种简约放怀的诗风,他将天地凝在舞者的怀抱里,大千世界只在舞手蹈足之间。正因为能凝,故高潮骤起,又让观者释然放怀于舞乐绵长的心息之中。我又总觉得,林怀民先生的舞不仅催人感怀,而且给予我们众多的当代艺术创作以实见和动心的启示。
  大幕徐徐飘落,八百盏烛灯依然闪烁,那天地精神持续地凝在火苗上,凝在舞者的怀抱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