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长讲坛

首页院长讲坛

院长讲坛

许江:青山三神

作者:许江   编辑:caaeduadmin   来源:    阅读:    发表时间:2013-09-05

作者:许江   编辑:caaeduadmin   来源:    发表时间:2013-09-05

  按语:2013年9月4日,中国美术学院院长许江在2013年新生开学典礼上的致辞

 

  亲爱的同学们:

  从2001年开始,每当这个季节,我几乎都会代表全院的师生,代表我们引为家园的学术共同体,欢迎新生同学。今天,我很高兴又站在这里,作为这光荣的代表,诚挚地欢迎你们,欢迎2013级的新同学们。

  我知道,你们中有的从小爱好美术,进美院学习是你们的处子梦;有的是近几年拿起画笔,图像时代的风采孕育着你们的新梦。我也知道,无论处子梦还是新梦,美院的南山和象山都是你们这几年努力攀援的梦想之山。能够站在这里,你们付出了努力,体会到了成长的真正的艰辛和烦恼;能够站在这里,你们穿越了各类培训班的重重包围,战胜了数以万计的竞争对手。今天,在这里见到大家,真好!

  那么,你们心中一再梦想着攀援的这座山究竟是怎样的呢?是绿树满山、碧水环绕的公园校舍吗?是充满点石成金的利器、充满巨笔挥扬的大师的地方吗?同学们,穿越这些表象,你们渐渐会感受到这座山的悠远内涵。

  这是一座有着光荣使命精神的青山。85年前,1928年,它由民国的教育部长、一代教育家蔡元培先生亲自提议,由现代艺术巨匠林风眠先生亲手创建。1928年4月8日,在潇潇春雨中,蔡元培先生自带行李,来到西湖边,发表开学致辞《学院只为研究学术而设》。他的“以美育代宗教、以美心育人心”的主张成为我们这所学院代代传承的使命,成为这所青山高耸入云的峰峦。

  这是一座有着强烈创新精神的青山。这座青山历85年葱茏,郁郁苍苍。它每于大时代变革之际,呈现艺术创新的端倪,引领文化理想的潮头。再过两天,南山路中国美院美术馆将举办名为“八五•85”的85周年校庆特展。这个展览不仅再现了1985年学院变革发展的几个重要现场,还原出当代艺术教育历史上的突围、新潮的精彩片断,而且还采集了85位1985年的亲历者的生动视频。所有这些碎片,这些生命岁月的发光体,将激活观赏者的观看经验,拼缀成熠熠闪亮的整体。这个整体既是关于1985年的校园的,也是关于学院85年来的一贯精神的。

  这又是一座有着浓郁湖山精神的青山。我们学院是西湖边唯一的一所大学。湖山养育学院,学院聚拢湖山。西湖的那种鱼跃莺飞、流动飘逸的活力,那种风日流丽、水光涟滟的生动,那种孤山远影、荒天古木的空阔,那种夕照晚钟、春晓秋月的机杼,那种扁舟一棹、相忘江湖的隽远,都成为我们每日的望境,潜移默化,养育着我们的心灵,让我们在那湖山风月的深处,依稀地望见遥远的、陌生的自己。这种人的山水化的过程,正是我们国美独有的湖山精神。

  我们讲到了学院的使命精神、创新精神、湖山精神。这使命精神赋予我们深厚的历史感,也赋予我们某种深刻的自主意识。今天的典礼上,我们将送给每位新生一本《国立艺专往事》的新书,那里边记载着建院一代人的青春,记载着遥遥相望中孤山远影的曾经的烽火,记载着我们这个学术家族的往迹家谱。这种阅读,最初可能都只是往事,但渐渐地,我们将在那里看到自己,我们将缓慢地走进学院的历史。“天行健,君子当自强不息。”这个自强之“自”,从今往后,将不仅是你们自己,还包含了这个学院共同体。成为共同体的一员。我们当自强不息,从天行健;我们当自珍自重,努力前行。前几天,我从报纸上知道那个五岁之后就没有下过地、每年都要接到两次以上病危通知的“职业病人”程浩,读他的事迹,我感动得心痛;读他写的文字,我心痛着感动。我感到他代表着人性坚强的某种底线,又代表着人性高尚的某种巅峰。我也希望大家有空读一读他的事迹和文字,也许,那会成为我们时代疾病的某种救赎!

  湖山精神不仅每日里让我们感受湖山与心灵之间的眺望,也将带给学院共同体以一种特殊的品质。这种品质就是居敬。居就是执守,居敬就是执守心中的敬意。中国的传统讲“礼”,礼的核心就是敬。我们在湖山的望境中不仅看到日升日落,而且看到四季轮替、天地运行的宏博,滋生“独与天地精神相往来”的敬心,并努力让湖山的敬心与人文的敬心、学术谱系的敬心交织在一起,相居相安。

  我们学院的谱系中始终有着一种置身艺术的十字街头而趋于新的实验精神。在85年前的林风眠先生那一代人那里,这种实验精神表现为“为艺术战”的使命担当;在1985年的学院里,这种实验精神演化为开放趋新、突围解禁的激情理想;在今天,这种实验精神要求我们面对全球境域与本土关怀、传统艺术与媒体生活、人文理想与时尚潮流的互动纠结,去构建一个属于中国人自己的世界。这首先需要我们具有会通的素质。我们学院提倡四通:品学通,即人品与学养相通;艺理通,即艺术实践与理论相通;古今通,即传统与今日生活相通;中外通,即国际视野与本土关怀相通。四通之境既是一流美院的内涵,也是时代创新驱动的要求。

  行健、居敬、会通,而后我们将同游,将履远。古代学子从师受业,谓之从游。97年前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说:“学校犹水也,师生犹鱼也,其行动犹游泳也。大鱼前导,小鱼尾随,是从游也。从游既久,其濡染观摩之效,自不求而至,不为而成。”大学四年,正是这样从游的四年,但我们必须胸怀远志,而不囿于老师的视野,不囿于课程的限制。行健讲我们的行动,居敬讲我们的内心,会通讲我们的视野,履远讲我们的志向。如此四端,正是我们学院育人的要求,也是我们这个学术谱系的精神标识。

  同学们,现在你们也许对学院的历史及其内涵有了依稀的了解,对这座你们梦想着攀援的青山,有了一个整体的俯瞰。但要真正了解这座青山,认识它的内涵,今天还仅仅是开始。使命精神、创新精神、湖山精神正是我们学院毕业正装的冠帽上的三条边。四年以后,你们将头顶这三角冠盖,步入毕业的殿堂。那个时候,你们将对我的今日之言有全新的理解,学院这三个精神的内涵不仅将顶在头上,而且将融化在你们青春的记忆中,融化在一代人心灵的成长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