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长讲坛

首页院长讲坛

院长讲坛

许江:大学的望境

作者:许江   编辑:caaeduadmin   来源:    阅读:    发表时间:2013-06-13

作者:许江   编辑:caaeduadmin   来源:    发表时间:2013-06-13

  大学的望境

  中国美术学院立德树人汇报展

 

  一

  望境,是一种远境。西湖的平远,象山的深远,塑造了我们心灵的山水远境,塑造了美院独特的诗性品质,也塑造了美院特殊的学术谱系。

  望境,是一种问境。它牵引出望与问、眼与心之间的追索与应答,心灵在山水四季的凝视和问询中被渐渐开启,并在那遥远处回望自身,塑造主体。

  望境,是一种心境。不仅是心所面对的境域,而且是由心而成就的境域。“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亭是一种中介,敬是一份仰慕。在那相望相安的深处,总有一个远方的、明日的自己。

  大学的望境既是大学校园中的山水相望之境,亦指青春岁月面向历史文脉、价值观念、精神素质的心灵塑造之境;既是学子们关于“中国梦”的摇篮,亦是一所大学学科建设、学术精神的不断锤炼、不断深化的土壤。

  二

  中国美术学院畔西湖、莅象山,她的校园建造具有山水家园的理想。这个山水家园既有观风雨、览江山的自然特色,又有培养人的本土关怀与独立精神的建造特色。她的营造本身就指向人的心灵塑造,构成大学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美术学院以传承为基,以育人为本,以创新为要。在校园生活的大课堂中强调“劳动上手、读书养心”,弘扬“像哲人一样思考、像工匠一样劳作”的哲匠思想。在教学和科研中,贯彻国际视野、本土关怀的学术策略,并将这种策略转化为基本的精神方法和品质特征,熏养学子心灵,塑造育人风貌。在社会实践的广袤天地里,重视源自日常、源自底层的田园考察,重视以独立精神、传统活化、时代转化为主要内容的精神内涵建构,让学生在社会服务中历练成长。

  中国美术学院的素质教育潜含在校园建造中,涵融在学术精神里,弥散在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凝结在师生同学之间的敬爱之中。

  在中国人的传统根源中,隐在着一种“世界山水化”的倾向,既与自然保持亲和,相居相安,又不受役于纯然可见、局部细节的局限,并始终保留独立与超越的姿态。中国人正是从这里不断地重返开端,大学也正是因此来面对代代学子的生命塑造。这种山水化的立德树人之道,指向建立一种根源性的心灵模式,指向中国人自主的世界建构。


  人文山水,精神家园——校园育人篇

  美术学院的“育人”使命,是以艺术作品涵养国民心性,以审美经验提升民众教养。1928年,蔡元培先生在国立艺术院的讲演中说,学院要“以爱美的心真正地完成人们的生活”。一个世纪过去了,中国美院始终坚守着这一“立德树人”的精神传统和育人理念。

  在新世纪的文化背景下,中国美院明确提出“多元互动、和而不同”的办学思想:在跨文化、跨领域的大视野中营造“古今通、中外通、品学通、艺理通”的育人宗旨,在一个汇聚着人文山水的精神家园中推动人格之养成、心灵之塑造,在新媒体、新技术的磨砺中活化传统、自主创新。

  近年来,通过象山校园的建造,中国美院向世人彰显出一种“空间建造与精神塑造共构”的大学理念,以人文山水的观念营造精神家园,通过山水化的校园,去建构一个涵养性灵的中国人的生活世界;以一份现代书院的表情,塑造着从艺者身心俱足的家园;以一种诗化的本土建造语言,重塑现代人群与自然的关系。这一切凝聚成一种大学建设的当代“望境”。

  作为此“望境”的践行者,中国美院王澍教授在2012年荣获普利兹克建筑奖,其最重要的建筑实践“中国美院象山建筑群落”(业界人称“象山建造”),赢得了全球建筑界与教育界的瞩目;而中国美院也因其深刻的学术思想和前沿的教学模式,在国际一流美术院校中始终位居前列,历年来考生报名量居全国之最。

 

  劳作上手  读书养心——生活育人篇

  劳作上手、读书养心是中国美术学院这个艺术家族基本而重要的生活方式。

  艺术从本质上说,是一种劳作,它以动手的实践,了解事物的形、材、质、变,形成上手的技艺。它扎根于生活的土壤,以传统的活化为基,以生活的关怀为本,培养手心合一、知行如一的藻习。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在图像消费时代,真正的心灵的阅读至关重要。它通过书籍的感人力量,引领年轻心灵的体验和成长,品尝文化生成的诚挚和庄严,养成思考与诘问的心灵方式,塑造独立的品格和精神。

  “像哲人一样思考、像工匠一样劳作。”中国美术学院在校园生活的大课堂中,积极倡导“劳作上手、读书养心”的品格,培养哲匠精神,以一系列课内课外的活动安排,引领青年学子的心灵素质,弘扬手心合一、以手养心的价值观念,将立德树人的思想转化成手边和眼前的可以把握之事,在日常生活的坚守中进入一个共同的、缓慢的人的转换和锤炼过程。

 

  国际视野  本土重建——学术育人篇

  国际视野、本土重建是中国美术学院长期秉持的艺术学术的发展之路,也是通过学科建设和学术精神影响代代学子的育人之篇。

  今日时代,全球境域与本土关怀原就是文化发展战略的核心关系,这一关系中纠结着他者与差异、全球与本土的诸多文化命题,也镌刻着开放与重建、传承与拓展的诸多学术尺度。国际视野与本土关怀犹如驱动学术发展的双轮,其文化立场源于中国当代视觉文化的主体精神,强调全球境域中的开放视野和本土关怀。这种学术上的双轮驱动往往相伴而生,来思考我们如何了解而又不受制于西方的价值标准,如何立足本土而又不囿于已有的、既定的格局,重建一个多元的、未定的、创生的本土。

  中国美术学院通过传统书画的普及教学和新兴媒体的实验探索、国际设计艺术收藏与民艺研究收藏、潘天寿艺术讲座和贡布里希讲座、上海双年展和杭州中国画双年展策划、视觉中国研究和本土建筑学研究等等,从基础教学、教学条件、学术论坛和高端创作、研究等多方面来向青年学子传播双轮驱动的学术策略,深刻地影响他们的传统观念和创新意识,提升他们创造的素质和能力。多年来,学院重视“视觉中国”的整体研究,强调以“视觉综合、中国形象”来思考“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命题,建立多位世界一流汉学和美术学学者参与的视觉中国研究院,为中国视觉文化的创新与拓展、为中国文化振兴的新型人才培养,构建一条新路。

 

  田园考察  社会服务——实践育人篇

  田园考察、社会服务不仅是中国美术学院的教学要求和内容,而且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的方法和途径。

  扎根于生活,扎根于基层,中国美术学院通过田园考察、社会服务,培养青年学子艺术与历史、艺术与社会交融的社会责任,在社会实践的大课堂中,熔塑守望、思考、创新的人文理想与担当。

  千村千生,上山下乡,中国美术学院的田园考察展示出时代艺术与社会现实的特殊关系,反映出学院学术对生活真诚的态度,对艺术肺腑的热情,呈现了到生活中汲取营养、为新农村提供服务的艺术创作足迹。

  发挥学术影响和人才优势,以提升经济发展和服务社会为己任,以国家和地方重大需求为牵引,以文化创意为引擎,以优势集聚为方法,培养文创设计制造业的拔尖创新人才,提升学院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的协同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