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长讲坛

首页院长讲坛

院长讲坛

许江:科城日记

作者:许江   编辑:caaeduadmin   来源:    阅读:    发表时间:2013-04-17

作者:许江   编辑:caaeduadmin   来源:    发表时间:2013-04-17

  2013年4月8日

  刚到科布伦茨,就看到路德维希博物馆馆长贝雅塔拿来的《莱茵与摩泽尔》报,刊出德意志角上的《共生》葵园。照片拍得好。据说昨天好天气,晴空万里,播葵现场千余人观看。其中一张照片上黑葵耸立,与威廉大帝塑像遥遥相对。虽才播了几排葵,但铿锵的规模已然涌现。

  另一张照片拍得更好。葵莲之花如耀灿的银焰,昂首怒放。远处一角是威廉一世的骑像与小小的往来人影。只此摄影,就可以看出德国人对葵园的废墟之美的感觉。那种蕴在群葵中的自我拯救的内美之感,正活在快门按下的瞬间。

  报纸上有一篇较长的报道,开篇写道:“今天,往来于德意志角的漫步者将以惊异的眼光看到一片‘葵园’……”报道的所写还待考,一片东方的黑葵在德意志角意味着什么?是一种近代历史沧桑的追忆?是一种东方式的缠绵诗意?是一种牵动种种跨越的对话?无论如何,德意志角所牵连的精神因素将被激活,以多种想象显身复活。

  2013年4月9日

  沿莱茵河向德意志角走去,从高大梧桐树的稠密的枝干中,蓦然望见威廉大帝的纪念碑。沿着纪念碑的透视线,在远端看到一个黑黝黝的方团。我一眼就识出这是《共生》的葵园。

  《共生》坐落在德意志角的尖端上。一边莱茵河,一边摩泽尔河,两河正在脚下汇成辽阔的江面。立身这个嵌入江身的三角之端,原就有一种航行的感觉。《共生》仿佛一片铜铁的密丛,让德意志角更具一份迎风破浪的情势。江风猎猎,德国诸联邦旗帜招展,800根6米高的葵莲组成的《共生》,黑丛堆着红枝,葵盘叠着莲盘,仿佛在风声中涌动。这是德意志角作为全德国的一个重要历史地标,作为联合国的文化遗产地,第一次邀请艺术家在此展示艺术作品。整个德意志角在这尖端处,一种龙行虎跃的姿态,被《共生》所激活。

  从三角地的尖端回望,身边丛林般的葵园,正与远处高大的威廉大帝雕像遥遥相对。正是这种相对,让德国人在此总怀某种追远抚今的念想。从去年5月开始,《共生》已在德国巡展近一年。它曾经在废墟重建的德累斯顿国立博物馆的穹窿下耸立,也曾经在卡塞尔文献展主展馆前的草坪上沐雪怒放。《共生》的黑灰色有着一种庄重,又含着一份沧桑。其间的红葵仿佛正浴火重生。“在这里,灰烬与烈火一道重生。”这种特有的废墟与重生之感,与历劫重建的威廉雕像相对,其间的深沉的历史回想,某种自省自重的追怀被悄然点活。一种庄重与凝想,一种穿越与念远,弥散在德意志角上,弥散在初春徐来的暖风中。

  海默特·巴雅先生是路德维希博物馆请来专门为《共生》和展览拍照摄影的艺术家。从第一片基座到六十片基座铺满,从第一根葵插立到八百根葵林耸立,巴雅先生完整地录下全过程,并拍摄了数千张照片。这几日数张德国报纸上发表的照片都源自他手,我惊讶他用日常纪实的摄影,如此准确地表达了对这片葵园的理解。他的那张近处葵盘怒放,远处雕像耸立的合影尤令我难忘。他向我展示了刚刚面市的一份报纸上的照片,那是他请来一辆消防车,从消防电梯上俯拍葵园与德意志角。繁忙的插葵现场,葵秆纵横,花盘错落,但核心处,耸起的葵秆花团簇拥。远处逆光的威廉雕像默立着,一如众神黄昏中的葵园,交织着静穆敦厚的气息。在他的快门下,葵园气息具有一种拯救之感。

  孩子,一队天真烂漫的幼儿园的孩子们,集队来到葵园的旁边,围绕在我的身边。他们抬起稚脸,仰望高处的、对他们来说几乎在云端的葵头,然后又窃窃私语。一个小时以后,这一队孩子们在旁边博物馆的四楼,每个人都画了几株不同的葵。这十几枝完全不同的葵,带着他们的稚眼,带着他们独特的天真,被钉在一个纸框上,仿佛葵园,一个更加绚烂的微型葵园。当我看到这个葵园的时候,当我再次置身这群金发孩童之中,我真为《共生》的这种不期而遇所深深感动。《共生》的精神之花在不同文化背景的孩子们那里,开启如此生动感人的生命之花,这不正是“共生”的真正的主题吗?

  黄昏,我又回到德意志角的葵园旁。往来的游客众多,他们询问众多的问题,但没有一个问这葵为什么是黑红色的。葵园旁德国黑红金色国旗猎猎招展,黑葵、红葵的精神特征了然于他们心中。一队队的游者在葵园下留影。带回去的正是2013年春天的德意志角的共生记忆。

  2013年4月10日

  终于将《葵灯》的箱子打开。这是葵灯第一次室内展出,大家无不好奇等待。

  沿着一层展厅的中轴,20个不锈钢水箱栉递铺开。馆里无专职电工,我们自己动手,LED灯全都安好。注水有困难,但想了办法也都解决。德国同事惊讶于中国人的巧思。在水中注入墨汁,将琉璃葵一一放上,打开电源,那种辉煌让大家欢呼雀跃,德方工作人员也不住击掌。

  琉璃葵本身十分朴厚,深咖啡、深橄榄绿,比青铜更为内敛,比铁木更具一份滋润。但一旦放在LED灯上,立即变得通体透亮,五光十色。每一尊葵由于材料不同,烧制不同,亮透后的色变也完全不同。或若火焰,通体透红,仿佛内里正活火燃烧;或若玛瑙,脂体内蕴着万千年前的熔变岩烧;或若温玉,翠绿中隐着细腻和透心的温厚。墨水的妙处在于倒影,葵灯的绚影倒映在水中,灯与灯完全连在了一起,仿佛分分秒秒都在焚变,正不知何处是灯,何处是影,延续着某种活化了的传奇。

  与葵灯如火的意象不同,二楼施慧的《本草纲目》通体白色,无数植物凿在纸浆和麻纤维制成的书页之中,特别的内敛素静。在一本本硕大的纸砖一般的书册中,那些草木仿佛已经藏身千年,依然以一种寓言般的沉思隐现。素处以默,在这里的观者必将肃然,来面对千年生命的滋养。“浴火重生”与“静水深流”的绝然不同的表情,拉开很大的张力,述说万物的精神世界。

  2013年4月11日

  全天都在安装施慧的《结》。这件作品专门为此次展览制作,由12个不锈钢的方框叠成三塔组合而成,4米高,每个框都有五百多斤重。前两天已尝试徒手安装,不成功,今天约来起重机器,大家共同努力,花了一天时间终于叠装完毕。

  今日阳光灿烂。蓝天之下,不锈钢泛出深蓝,与周围古堡、教堂的灰石黛顶融为一体。阳光被邀约而来,在圆管上、钢框的角线上击出万点斑亮。中午,近旁的教堂钟声响起,作品上5000根钢管同时鸣响,每个钢管仿佛被灌满了钟声,又不断地穿梭而出。那如巢如穴的《结》,带着母性特有的繁殖的力量,将阳光聚拢,将钟声播散,将所有的可见可感者放大,又让所有不可见者围拢显身、凝心聚力。那轰鸣巨响的钟声,那相伴德意志角千年岁月的钟声,被聚拢来,在千百个钢管中回环鸣响。

  至此,“精神绽放”展布展全部结束。我和施慧在德国办展已经各有多次经历,但联展还是第一次。我的葵述说火一般的历史激情,德意志角上的800株葵与莲,激活这个德国地标的追远抚今的情怀,展厅一层20朵葵灯,如火如炬,熠熠发光。这部分主题是“浴火重生”。施慧以东方的寓言方式,表现寻常植物与生命历史的关联,揭示宁静深邃的内美,仿佛一泉深水静流。这部分主题是“静水深流”。无论是我的“葵”,还是施慧的“本草”,都以一种植物性的意象来表达精神的绽放。这种浴火的重生与深流般的内涵,一张一收,一放一敛,表达出特殊的激情与素默的交响。如若不亲在现场,难有深刻体验。

  2012年4月12日

  德国中部的春季,一日数雨,风清气爽。站在德意志角尖端的角上,仰视葵盘上的蓝天,云团簇拥着向前翻卷。一会儿播下阳光,葵头上萤光闪烁;一会儿洒下急雨,云气几乎从葵头上抚过。急雨如练,打在地上寂然无声,却让万物一片湿润。过一阵阳光再来,举目皆是滋润。有人说上帝是欧洲人,竟能如此于造物风化上优厚欧罗巴。一日数雨,让江水浩荡,万物丰沛,那《共生》的葵园被雨水洗得发亮,被阳光射得通透,总是那般精神。

  今天主要内容是新闻发布会。来的媒体有报社,有电视台,还有个人网站。先在二层施慧的展厅中,由贝雅塔馆长介绍总体情况,然后我和施慧分别讲话,之后到一层我的展厅,又到院里的《结》,最后到德意志角的葵园。从记者的发问可以看出他们关心的重点:第一是作品本身的意义,他们十分重视艺术家本人的阐述。对于《共生》,他们问关于葵的生命意义,《共生》置于德意志角的想法,与德意志历史沧桑对望的感想等等。第二是艺术作品对本地和德国观众的意义。这与以往的中国展览不同,异邦奇观的新鲜感已经不再是交流的重点,艺术品所揭示和蕴涵的问题如何形成在地的共鸣才是关键。一群摄影记者特别忙碌,他们再一次请来消防车,从升降梯上俯拍葵园和德意志角。我也趁机登高俯瞰了葵园。与仰望十分不同,俯视中的葵园葵盘错叠,葵灯像钉扎入地下,更具废墟的沧桑之感。最后他们拿来前几天孩子们制作的微型葵园,让我手执葵园在《共生》旁拍下特写。

  施慧的《结》也引起记者们的重视。实地采访时正逢中午12点,边上教堂钟声齐鸣,阳光与钟声在千百根钢管中凝聚回荡。这件视觉作品,让钟声飞扬,确是一个新鲜的经验。去年5月来此看场地之时,正是被这钟声所感动,如今这件特意之作捕捉住了这个意象,值得高兴。

  傍晚,我们参观了位于摩泽尔河的一家葡萄园和酒窖。葡萄园依山临水,60度的斜坡让水气不断从葡萄架上抚过。岩质的土地用各种矿物质滋养植物。酒庄老板的导引讲解仿佛地质与风景的介绍,其中蕴含的几代人善待土地、善待家园的爱让我们感动。我们在山腹矿洞的大厅里品酒,接受的却是这种家族世业的爱。正因为这种爱、土质、岩层、空气、风流、云雾、潜水,被揉织在一起,灌注在葡萄酒的品赏之中。这让我想到了“葵”,想到了植物生命的这种纠结。它将所有的不可见者化作自己的生命形象,又将这种形象和果实回馈给大地。当我们用舌尖去品尝这生命的琼浆之时,那“葵”,那植物及其所代表的生命正以某种精神的方式在我们心中绽放。

  2013年4月13日

  这是一个很长的白昼。从清晨的绿霾到黄昏的紫晖,我数度带着友人沿着莱茵河步行,到德意志角探望《共生》葵园。置身两河交汇的喧闹,眺望远处的雕像与古堡,感受众人对葵园的赞叹,真有一种葵园到家的轻松和快意。单凡是多年的老朋友,此次我请他带汉堡当年的相识同来,他告诉我,25年前的朋友们大都老迈,已入七八十的高龄了。他带来了当年组织“远西”展览的朱弗芒馆长。他觉得参观我那么多展览,这件作品最令他震动。其实这件作品已在德国多地展出过,但在科城这种特殊的历史地理环境下,景物交融,某种难忘的东西被激活。汉堡美院马丁院长说作品令他猝不及防,十分震撼。莱茵河风光吸引四方来客,德意志角是必来之地。最令我感动的是一批批的欧洲游客,他们一批批簇拥到此,在这山水古今聚集之所,接受葵园的庄重的生命礼赞。只要我在那里,就一次次地回答众人的提问,一次次被要求与他们合影,一次次地享受他们远来的真诚赞美。

  开幕式安排在下午5点,人群熙攘。仪式在二楼施慧的作品《本草纲目》前面举行。拥坐一堂的人群与那白色静谧的植物书墙融为一体。首先是市长致辞,他谈到德国文化,谈到“精神绽放”,更谈到德意志角与葵园。接着陈平文化参赞以中德两种语言讲话,他以老朋友的身份追述中德交流的往事及我所起的作用,努力让德国朋友了解艺术家本人。之后驻法兰克福温振顺总领事简短致辞,并宣读驻欧盟使团团长吴海龙大使的贺词。吴大使在主持上海世博会之时,曾出席过我在浙江美术馆举办的大型个展开幕式,所以对我的作品十分了解,热情祝贺“中国精神绽放莱茵河畔”。接着是马丁院长致辞。马丁与我是多年朋友,因为我25年前在汉堡美院进修,一直被认为是该院的骄傲。他以北德人的朴真,谈对我的认识,谈中国美院与众不同的学风,以及这种学风与我个人的关系。他以为谈这样的群体和个人,就是谈葵园。最后由路德维希博物馆馆长贝雅塔介绍展览和我们的艺术作品。她认为在莱茵河与摩泽尔河交汇处,《共生》的展出实至名归,是她努力实现这个计划的动力。她也谈到了院子里施慧的《结》,谈到纸浆材料背后的心灵的静谧与纯一。由于没有更好的人选,我请陈平做发言翻译。我的致辞首先回溯25年前探访科城的往事,接着谈《共生》葵园立身德意志角和施慧的《结》回响钟声的意义。最后由葡萄的生产和酒浆的酿制谈植物生命的特有的纠结。“当我们用舌尖去品尝这生命的琼浆之时,那‘葵’,那植物及其所代表的天地生命正以某种精神的方式在我们心中绽放。”整个仪式颇冗长,原先朱弗芒馆长的致辞只好取消。但所有的来宾都认真地听完,并始终给予热烈的掌声。开幕式后我带着众人在依稀的夜幕中再次来到《共生》葵园边。

  黄昏中,一切显得凝重。德意志角前江涛翻卷,右侧挟江而峙的山壑如若伏虎,左前方远处延绵的青山仿佛青龙。晚风拂过这龙虎聚集的江面和大地,葵盘与莲盘轻轻摇荡,叩碰出金属的脆响。“这葵仿佛活了。”一位德国游客在《共生》葵园边呢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