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长讲坛

首页院长讲坛

院长讲坛

点亮一把火 ——许江谈高等美术教育

作者:许江 钱晓鸣   编辑:张同芳   来源:    阅读:    发表时间:2016-05-23

作者:许江 钱晓鸣   编辑:张同芳   来源:    发表时间:2016-05-23

 

  今年是中国美院建院88周年。从去年开始启动的新一轮全面改革,给中国美院带来了新的面貌,这项改革主要以校内院系大调整为特色,经过学科整合、调整,全院成立了10个二级院校,这次改革在校内外都引起了很大反响。美术界的一些知名人士给予了好评,中央美院老教授、博导、中国画学会会长郭怡孮听说后感叹道:“许江真是大手笔,这是中国艺术大学的格局,中国到现在为止没有一所能跟西方艺术大学相真正抗衡的规模和学科建制,看来中国美院有希望。”中国美协顾问、中国美术馆原馆长杨力舟说:“当前是全国美术院校改革处于一个相对停顿状态,中国美院如此大力度推进改革,很有希望。”近日,我们就中国美院对美术教育的改革采访了许江院长。从20世纪50年代一直到改革开放后的三十多年,中国美术学院的各项改革一直是走在全国前列的。新世纪以来,许江已经连续担任了15年院长,我们的采访就是从不久前中国美院成立十大二级学院、系统整合学科开始展开。(钱晓鸣)

  

  艺术学升格 为美术教育提供宽广平台 

  许院长,关于全面设立二级学院的问题,原来你自己对这个改革也是有一个转变过程的,至少对此作了较长时间的思考。我们感到这次改革是“结晶式”的,相比较而言以前改革都是单项的,这次是总体的,在88年校庆之际,是面向百年冲刺,还是为下一百年奠基?

  许江:随着艺术学变成学科门类,包含美术学、设计学、音乐舞蹈学、戏剧影视学、艺术学理论五个一级学科,从国家的层面对于艺术现代教育的发展做了很大的推进,提供了宽广平台。这个学科目录是国务院制定的第13个学科目录。以前艺术学是放在文学门类下面的一级学科,跟艺术本身的内涵相比太小了,存在很多问题,现在国家把艺术变成学科门类独立出来,我们艺术学院要抓住这个机遇,深化改革,凸现时代艺术教育的核心作用,这就要求教学改革适应艺术学提升为学科门类的国家顶层设计的重大变化,我们在一线搞艺术教育的人对此应该深入思考。

  艺术是和科学、宗教不同,却又一样是重要的人类智性方式。艺术的知识积累、实践服务、精神养成,对人类有独特贡献和帮助,所以全世界才有艺术学院这样独特门类的高等院校,它和一般大学不同,全世界艺术学院历来是独立的,就因为它这种智性方式跟科学、宗教不同。艺术的传授方式、知识积累、水平衡量方式跟科学不同,对人的精神影响又与宗教不同。艺术是通过技艺的打磨和学习,来开启心灵,感动人心,了解创造的本质,不断趋向人的自由的理想境界。艺术是通过非常具体的艺术实践来打开人心的,这就是艺术的智性方式。我们要高度意识到艺术学院的这个作用,意识到艺术学作为学科门类独特的作用。在这个层面上顺应时代,深化改革。 

  山水校园 营造独特望境

  许院长的观点,很自然地使人想起蔡元培、林风眠先生在建校之初提出的“美育代宗教”的理想。请问许院长,当我们走在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时代的今天,如何来建构当年一代人提出的与科学、宗教同样重要的艺术教育体系?

  许江:要做的事情很多。中国美术学院首先考虑的,看是不是能够做到“四个一”。

  第一个“一”,营造一个独特的育人环境。这个育人环境和人的内在心灵培养的构架是统一、同构的,这就是我们的象山建造。象山校园现在名满全国,象山校园的真正内涵是为大家提供了心灵自由发展的环境模式。象山校园的核心在于:通过它独特建造的门窗、走廊、高台等,为同学们提供远望青山的平台。同学们每天经过这里,朝朝暮暮与青山相对,看到青山四季,也看到自己的四季,青春的四季。

  《文心雕龙·物色篇》说“目既往还,心亦吐纳”,说的是我们的目光往还驰骋。当我们眺望远方的时候,那个目光会从远方回来的,回到我们的心中,我们的内心也随之生发吐纳。同学们在象山学习、生活,面对教室门窗、走廊、平台,看校园内外青山,年年岁岁的观看,由今年的观看想到去年的青山,想到从山的那边回望自己,他们的心灵也在成长,在这里慢慢地理解四季轮替的含义、生命的含义。他们在山里头看到一个遥远的、未来的自己,这种望境我觉得是非常重要的,这是象山建造的本质。南山校区也一样,我们面对西湖,也有这样一个望境。这种来来往往的目光,使我们的观看变得特别自由,循环反复,在这个循环反复的过程当中,我们的心灵也跟着吐纳生长。这就是中国山水式的观照,是中国人所讲的意境。

  《文心雕龙》还有两句话,叫“情往似赠,兴来如答”,感情寄发出去,大自然会给予馈赠的,会返还一些东西的,有感情的观看会在自然那里得到回馈的。当内心诗兴勃起时,好像正跟天地展开一场精神的畅达,“兴来如答”讲的就是这个道理。环境的意义非常重要,这才是我们象山的内涵,美术学院建造的内涵。我们中国美院在西湖边,在江南山水当中,建造了这样一个育人之境。

  在我们几个校区中,西湖边的南山校区像殿堂,象山校区像书院,都有“目既往还,心亦吐纳”的望境,一代一代的学生会从这里得到真正的濡染的是山水化的持久往复的心灵方式。

  道技相生 塑造哲匠精神

  第二个“一”,培育一种学风精神,就是“哲匠”精神。今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讲到了“工匠精神”,这揭示了美院教育的内涵。美术学院的本质就是通过一门技艺学习,培养手的能力,进而了解创造本质,打开自己内心,进入创造的境界,所以美术学院是一个培养工匠的学府。但美术学院要培养的又不止于工匠,而且要培养能够思想、富于情怀、有批判精神的工匠,叫“哲匠”。美院中传颂着两句话,第一句话叫“劳作上手、读书养心”,不断地劳作,来磨练上手的本领;勤读博览,陶养自己的心灵。第二句话“像匠人一样劳作,像哲人一样思考”。这两句话我们已经讲十年了,这种哲匠精神,对于中国美术学院,对于所有的艺术教育都是非常重要的。

  现在,在全球境域与本土生活、数字媒介与传统媒介、人文关怀与时尚娱乐的共生互动的格局中,作为老师,我们有责任跟学生讲明白,到美院就是要学一门技艺,以达到自由创造的境界。庄子说“技近乎道”,“技”不是道,但“技”可通道,要学的是能够通道的“技”,这个“道”只在“技”里。让同学们在技艺的学习当中能够体会道理。这个道理既是技艺的规律,也是人生的大境界。这种心灵层次的感悟支撑着你的内在修养,道可养“技”。道“技”相生就是哲匠精神的内涵。

  我们告诫同学到美院来就要勤奋、勤劳,勤于动手,劳作上手,像匠人一样磨练,同时不断地读书,善于思考,善于发现问题,不能止于技艺学习。道技关系的核心问题解决了,哲匠精神就不是空话,学院的教育就能够形成重要积淀和明确方向。哲匠精神,是我们坚持多年所提倡的学风精神,其内涵与美院同样提倡多年的“品学通、艺理通、古今通、中外通”四通精神相印证。

  东方学 铸造学术核心

  第三个“一”,树立一个学术核心,这就是视觉文化的东方学,艺术的东方学。林风眠先生当年提出:整理中国艺术,介绍西方艺术,调和中西艺术,创造时代艺术。这四句话了不起,在那个时代,他竭尽全力要向西方证明,西方可以的,东方也可以,东方人能够像西方人那样把油画画好,可以用西方的东西拿来改造中国。今天,我们已经无需证明这些,我们更为重视的是用中国艺术、中国文化精神来创造所有的艺术,以回馈世界。油画源自西方,但可以用中国精神来实现创造性的转化,以东方的内涵激活油画,并回馈世界。当世界上架上绘画式微之时,却在中国得到创造性重生,得到新的增长。我们一代人的创作就是希望把中国精神、东方精神注入油画,使得油画变成不轻易可以被摄像机、摄影机代替的东西,从中把握一种东方的人性内涵,富有“目既往还,心亦吐纳”的真情实感,创造出富有表现力、一唱三叹的感人的艺术语言。

  视觉艺术的东方学建构非常重要,这是中国美院的学术核心。中国美术学院的优势就是传统活在望境中,活在校园中,活在日常中。中国画在这里不断地创新,其本性没有被改变;书法不断地创新,其本性也没有被改变。油画等艺术门类,用中国精神改造、转换;新媒体、数字媒体语言,用中国的精神转换、创造,这些是我们的核心。我们十个二级学院都有自己核心研究方向,所有核心研究方向几乎都专注在东方学的研究。如中国画学强调画史、画论、笔墨、传习、材料、题跋等多种论学的研究;如版画有东方版画研究中心;如油画很重要的就是把西方的当代思想置于中国文化思想对话的情景之中,来孕育油画的发展。很多人说具表就是研究贾克梅蒂,这是不对的。具表博士研究的核心是以艺理兼具的视野,研究绘画艺术的诸多现象,重构带有东方理念的绘画辞典。雕塑从来就有东方雕塑的内涵,鲁迅先生当年说“不雕菩萨,雕活人了”,所以刘开渠先生一辈子都是雕现实主义题材。现在我们对于中国传统雕塑要重新研究,对于中国雕塑的雕绘性,或者叫塑绘性重新研究,怎么让传统有所创新地活在今天。中国美院是最早的美术学和艺术理论博士点,最早发起培养实践类理论研究博士层次的培养,都是以东方学的研究作为核心的。

  十+学院打造特色学科群

  第四个“一”,建构一套学科体系、学科群,具体说就是“十+学院”,这是一个整体学科框架。以美术学一级学科建设为核心,包括四个学院,中国画与书法艺术学院、绘画艺术学院、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既保证像中国画、书法这样高端的传统艺术不断深化更新,又保证油画、版画、雕塑等西来艺术样式实现中国的转换,保证跨媒体艺术在新环境下全方位成长,从发展之初就形成东方特色,创造制高点。设计学一级学科包括设计艺术学院、手工艺术学院,很多兄弟院校有设计学院,没有手工艺术学院,我们是最早意识到手工技艺最是代表中国的东西,手工创造器皿及其背后的技艺精神,是最能够体现东方精神的,最能够体现“柴米为食,麻丝为衣,竹陶为用,林泉为居”的东方生活方式。

  艺术人文学院和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两院来建构艺术理论一级学科,使得艺术理论一方面不断地沿着学校优秀传统,在美术史学史这方面形成高点。同时,又在艺术管理和艺术教育上有新建树,使艺术研究不断地积极回应社会需求。

  上述八院和建筑艺术学院、影视与动画艺术学院,构成中国美院五个一级学科框架,形成以美术学为核心,艺术理论、设计学为两翼的视觉文化特色学科群。

  我们还有极具特色的博物馆群,包括南山路美术馆、中国国际设计艺术博物馆、民艺馆等。中国美院包豪斯收藏已经引起全世界的重视。前两天,蓬皮杜艺术中心的设计策展人观看了我院的包豪斯藏品,她说:“了不起,你们把一个世界规模的设计研究核心,搬到了自己学校。”她正在考虑跟我们长期合作。据说我们的收藏行为使得德国修改了一项法律,规定50年以上的文化遗产不准流出德国。民艺馆的建立,旨在让江南器皿和记忆活在校园里,活在同学们心中。加上潘天寿艺术馆四馆合一的博物馆群,这在中国和世界上都是独一无二的。我们还建立了一系列艺术实验室,形成了中国美院的独特、完整的实验中心。

  “四个一”,大学望境,哲匠精神,东方学内涵,学科体系(学科群),是我们回应艺术学作为学术门类所进行的学术建构和精神建构,也是我们核心的东西。

  建设朝向有世界影响的中国式内涵道路

  创建于1928年的国立艺术院是中国美术学院的前身,还有12年,中国美院将迎来百年校庆。您曾说过“我们现在讲百年都还只是目标”。请问许院长,中国美院的百年目标是什么?

  许江:希望通过“四个一”的建设,建构一流美院的特色环境,追求有世界影响的中国式内涵,培养一代带着东方理想的优秀创造者。最近,我们做了一件大事情,推出“中国设计智造大奖”,这个学院奖可能是全世界同类奖中奖金最高的。

  设立这个奖,我们有三点认识:首先,设计是一个国家国力的体现,西方发达国家真正的国力强势就体现在设计,设计强则国家强。设计国力背后是国家实力,是国家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现在已经到了国家要高度重视设计作为国力体现的时候,曾几何时,中国是世界性的加工厂,缺乏自己的创造性。如何变“中国制造”为“中国创造”,是我们共同的责任。其次,浙江是制造业大省,要变浙江制造为浙江创造。现在很多原创的核心技术都在人家手上,重要大品牌都在人家那儿。浙江制造业要提升主要靠设计。第三,在学校的设计教学中,很多范例都是西方的,我们要创造中国自己的故事,研究中国自己的经验,弘扬中国自己的创造精神。智造大奖的核心思想是:弘扬东方智性,激发生活智慧,融合科技智能,构筑产业智库。“四智”的思想实质上也是中国设计发展、中国设计教育发展的内涵思想。

  中国美院在浙江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经过一年筹备,第一届中国设计智造大奖已经颁发。两个金奖各一百万元,一个颁给了“可以喝的书”,该发明关注到世界上贫困地区缺水地区的饮水状况,它不仅仅是帮助人类喝到干净水,而且提醒人们喝干净水这样一种生命意识。另外一个是方太集团的“水槽洗碗机”,一般洗碗机都是柜式的,不符合中国人日常生活习惯,中国人重视的是洗碗台,发明者把洗碗机变成洗碗台,一般厨房经常有两个蓄水台,其中一个就变成洗碗机台,这样洗碗就变得很方便。另外很重要的是蔬菜洗涤,农药污染普遍,蔬菜洗涤是大问题,这个机器还可以洗菜,其中有很多高科技成分代表了新思想,是中国自己设计的。

  以这样的学院学术,聚焦社会需求,集聚优秀的专家队伍,树立具有东方理想的核心价值,引领学院的教学与学科发展,打造一个一流美院的社会影响和国际影响。当中国设计智造大奖成为具有世界影响大奖的时候,中国也将成为设计大国,浙江将成为一个设计大省。美院和一个地域,一个学院和一座城之间的这样一种关系,以学院的品质和思想引领、影响一座城市,让学院的学术情怀成为一座城的文化表情,这是一个真正有影响的学院的内涵,也是比一般校庆更为重要的标杆。

  请问许院长,最近举办的中国美院“大学望境——中国美术学院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十周年”特展跟你的教学改革有关系吗?

  许江:“十年”展是一次很重要的梳理,就因为这个展览,我们回顾十年,提炼出“四个一”的理想。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时,曾主持召开省委常委会听我们学校专题汇报,支持中国美院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给予了很大的关怀,对我们学校形成很重要的推进。几个关键的要点就是体现在我刚才谈到的“四个一”的建设。

  树立为人民之心的思想搞创作

  创作既是学院学术高度的体现,也是学院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请问许院长,你是如何看待创作问题的?

  许江:中国美术学院自建院之初,就秉承蔡元培先生“以美育代宗教”的艺术思想。以林风眠为首的国美第一代艺术家们,正是这一思想最重要的实践者。他们以现代之美术教育创造时代艺术,以创作的激情唤醒大众,以艺术精神启蒙社会,以“向着民众的艺术”再造民族精神。近九十年过去了,回顾这段起伏跌宕的历程,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在中国现代美术的历史长河中,有一条道路贯穿始终,有一种精神薪火相传。在国美不同世代的艺术家们身上,我们可以发现一些共同的品质:以人民为中心的意志、浓厚的拯救意识、诗性浪漫的气质、与历史同行的激情。这四种品质催促着一代又一代有抱负有担当的艺术家们投身历史的潮流,在时代责任与艺术追求之间反复琢磨,创作出一批批承担着历史叙述,凝结着国人集体记忆的皇皇巨作。

  前年,习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文艺思想。我们牢固树立“人民之心”的思想,提出“秉人民思想深耕中国社会,继民学精神再兴乡土生活”的基本思路。

  秉人民思想,深耕中国社会。“以人民为中心”的文艺思想,其核心是“人民”。“人民”是中国多民族大家庭中的社会共同体,是优秀传统和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熏陶下的文化共同体,更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上的命运共同体。中国美术学院立足世界一流视觉文化学科群的特色优势,坚守“人民之心、中国之魂”,积极参与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百年追梦”美术创作工程等国家重大项目,全力承担为共和国劳模塑像的“时代领跑者”工程创作任务,举办“与时代同行”采风创作活动、“最前线”纪念建党九十周年美术作品展等大型艺术活动,聚焦各类主题创作,用如椽画笔为波澜壮阔的中华文明进程绘制气势恢宏的画卷,为民族凝魂聚气、为时代凝心聚力。“下乡”,历来是美院师生深入生活的基本范式和重要传统。近年来,中国美术学院在此基础上,提出“以乡土为学院”的教育思想,它不再是简单的写生采风,而是一种通过“社会调查”、“田野工作”进行“社会素描”的开放课堂,融艺术课程与社会工程于一体,旨在引领广大师生深入村镇社区、深入生产建设第一线,切身地接触现实、了解生活,用常情常理去观察和理解社会,用鲜活的生命经验磨练现实感受力,用画笔和镜头与人民群众建立起心灵的联系,在共同生活、共同经验、共同命运中创造与人民感同身受的艺术。

  继民学精神,再兴乡土生活。民学,是源于民间的器用之道及其思想体系,与中国的本土生活、中国的乡村世界有着深刻的联系,集中体现着人民的精神与智慧。随着城市化的进程,我们曾经赖以生存的乡土资源正面临剧变,村落在变化,乡土在流失,城乡结构在异变。中国美术学院以强烈的现实情怀和主体意识,从当代中国的文化境遇和本土视觉文化资源出发,率先建立民艺博物馆,创建全国首家手工艺术学院,致力于传统器物美学的复活、本土空间的营造以及乡土文化的重建,旨在复兴中国人以茶米为食、麻丝为衣、竹陶为用、林泉为居的生活方式,构建一种立足“新乡土”的“新民学”。

  十年来,学院持续实施“千村千生”计划,开展中国村落及乡土资源的普查,通过大规模的实地考察,寻找、挖掘乡土故事与人民记忆,呈现中国民间社会的日常生活。青春学子们走出校园,进入大地田野,他们或从百姓故事出发,搜集民间的奇闻异志;或从乡间风俗出发,描绘各地的风土人情;或从日常劳作出发,表现社会生产关系;或从建筑形态出发,描绘城乡场所精神……由此,学院持续地梳理中国乡土社会的变迁,构造“乡土中国”的社会档案。同时,学院以优质的艺术与设计资源,深度对接农村文化礼堂、美丽乡村建设与城市有机更新,培养乡土活化的感情和基础,重建特征鲜明、多样生动的乡土生活,通过不断生长着的人民智慧,重建生活、生产、生态和谐发展的新乡土、新社区,重建未来游子们挥之不去的家园梦。

  “行健、居敬、汇通、履远”铸炼美院校训

  校训是一个学校的办学宗旨和精神的体现,据悉在建校88周年之际,中国美院正式颁布了校训:行健、居敬、会通、履远。请问许院长是如何考虑的?

  许江:今年88周年校庆时,学院发布了校训:行健、居敬、会通、履远。这个校训其实已经讲了多年了,只不过没有去确定它,这次确定后,我作了160个字的释义:

  行健

  天地立文心,艺者当自强;蓄行求刚劲,积健铸栋梁。

  美育引化育,激情塑民情;代代承使命,莘莘勇担当。

  居敬

  山居以养敬,妙机在修篁;劳作勤上手,沈思渐有光。

  往圣采经典,先师垂教范;诚意犹惠风,矢志为艺战。

  会通

  中西须融会,古今要通贯;传统活化新,实验生气满。

  擘精技同艺,放怀诗与想;仁美互激扬,心手相还往。

  履远

  濯缨深湖水,振衣望境岗;烟雨湖岚外,远山复远方。

  天风正浪浪,海月何苍苍;俯仰万千象,吞吐无囿疆。

  行健是对行为而言的,“天行健,君子当自强不息”,我们要行健。居敬,居住的居,敬爱的敬,就是心中要怀一种敬意,对前辈、对艺术、对自然、对社会,要心怀一种敬意,这是对情怀而言。会通是对学术而言的,品学通,艺理通,古今通,中外通,我们讲了多年的“四通”。履远是对志向而言的,我们要饱览千古气象,登履万仞远航,践行新世纪、新东方的志向与抱负。

  校训发布的那天,正是校庆88周年的日子。老师代表、学生代表的发言都很好。那位老师代表说,这个校训,老早就在我们心里,就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一点不陌生。  

  现在又逢毕业季,全院学生一道展出毕业创作。搞毕业季是我院的首创,今年已经是第七年了,现在已经遍地燎原,全国都是毕业季。今年的特色是建筑系的老师带着学生建了一个巨大的竹棚,叫“天地云间”,我把它叫“云间竹棚”,我们在这个竹棚底下搞的开幕式,开幕式由媒体专业提供影像,现场的热烈令每个人激动。同时表演的还有我院首饰专业的首饰秀,学生自作模特表演,手饰和身饰,最后是服装表演,那天晚上象山沸腾。现场一查,当晚的开幕式网上直播共有60多万人点击,创中国大学表演之最。

  毕业季的开幕式上,我在致辞中历数一年来学院的活动和工作。我说,学校举办这么多的活动为了什么?就是为了点亮学校的一把火,激活大家的创造活力。我看到这些孩子,那种忘情的欢呼,纷纷要跟我合影,我心里真的高兴。你说作为一个校长,还有比这个更高兴的吗?前年的毕业季主题是“马上火”,去年的主题是“铸浪为山”,今天是“天地云间”,这些主题由不同的科系提出来,代表青年的心声,我们也随之年轻。孩子们的欢快是社会的欢快,孩子们的创意是未来的创意。

  教育就是要点亮一把火,点亮青春创造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