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长讲坛

首页院长讲坛

院长讲坛

望境之诗——中国美术学院2016年入学典礼致辞

作者:许江   编辑:张同芳   来源:    阅读:    发表时间:2016-09-26

作者:许江   编辑:张同芳   来源:    发表时间:2016-09-26

中国美术学院院长  许江 

2016年9月26日

  老师们、同学们:

  大家好!欢迎新同学们来到美院,走进国美近90年历史的大家庭。

  中国美术学院是怎样的呢?我想,对于这片山水校园、精神望境,同学们久已向往,在求学问道的途中,已然受到学院学风精神的濡染;学院的大学建造,她的传奇般的故事,同学们几乎耳熟能详。就在20天以前,举世瞩目的G20杭州峰会成功举办,访问中国美院是G20国家元首夫人团的官方主要活动,而且是唯一的一项大学和文化的专访。彭丽媛老师把国美热情地介绍给世界。为了这场历时50多分钟的专访,我们学校的老师们做了将近两个月的准备,举办了“江南美学——中国人的生活艺术”展览。在当时的参观伊初,我是这样来介绍我们的学院:

  中国美术学院建于上个世纪初,是中国最早的现代意义上的高等艺术教育机构。她的历史文脉可以追溯到千年前宋代的皇家画院。当时杭州是宋代的都城。西湖的湖山养育了一代代绘画名家,跬成中国书画的一座高峰。中国美院毗邻西湖,上承中国千年文化精神,下接西湖年年岁岁的湖山风景,形成自己的文化特色。

  第一个特色就是“大学望境”。我们现在看到的视频,就是这所大学建造的缩影。在这里,砖瓦文章,院落风格,形成一个个平台;在这里,风景成为心灵的远望;同学们从这里远望西湖、远望青山,看到自然的四季,进而看到青春的四季,养成和静内美的品性,独与天地精神相往还。

  中国美院的第二个特色是这边屏幕中的“哲匠精神”。中国美院重视的训练,强调通过技艺的学习、提升心灵,进而理解创造的本质,画面中的是学生们书写、描绘、塑造的青春之手。要让同学们学会用双手去思考,用双手去表达心灵,最终导向我们说的哲匠精神——“像工匠般劳作,如哲人般思考”。

  同学们,在这个不算冗长的自我介绍中,我首先提到了“大学望境”。望境这个词在中国美院的辞典中是个熟词,因为我们校园建造中的门、窗、高台、走廊,都是一个个远望的平台,那山岭高树及其背后的山水四季始终是远望的风景。这种望境几乎就是国美校园生活的洪荒景象。但是,望境并不仅仅是一种风景,而是要将风景转化为心灵的远望。《文心雕龙》有言:“目既往返,心亦吐纳”,“情往似赠,兴来如答”,就是说在观望之时,我们的目光像箭一般射向前方,又从远方返回,返回到眼中,返回到心里,我们的心也随之吐纳收放。这样充满感情的远望就如对大自然的馈赠,随之而来的是内心意绪的勃兴,就是天地对我们的酬答。当我们以这样的远望来熏养我们的内心,当我们在这样的远望中浸泡四载春秋或者更多的岁月,我们就慢慢地具有了一种与天地精神独相往来的诗性气质,就渐渐地从青山深处看到一个遥远的、未来的自己。

  同学们,大学的望境,是诗性地远望的摇床,诗性精神正是西湖的湖山、校园的青山给予我们的馈赠。我这里讲到的“诗”,并不是专指文学形式的“诗”,而是指具有超越性内涵的诗化的精神,是指所有的艺术作品所蕴涵着的内在品质。《论语》中,有一则“陈亢问鲤”的故事。陈亢问孔鲤:“你在老师那里听到过什么特别的教诲吗?”孔鲤在回答中说出了他的父亲孔夫子对他说的两句警语。一句是“不学诗无以言”,不学诗就不能说出重要的事理;另一句是“不学礼无以立”,不学礼在实际生活中就不知道如何为人处世。《论语》要言不繁,微言大义。孔子如此重视诗。孔子认为,对诗进行研究和解释,并不是平铺直叙的译解,也不是无根据的联想,而是以形象的语言,让被解说的艺术去向精神上提升,也就是精神向更高的阶段超越。孔子还反复说:“兴于诗”,孔子感受到诗的形象语言的升腾力量,预觉到只有学用这种语言才能使人的精神超越现象的界限,超越概念上的思考方法的平庸水准。诗是一种方法,让生命的存在在这里沉淀下来,让不可定义的存在在这里沉淀下来,跬成其形象。对孔子而言,诗艺术的研究就是把人的精神引向超越,并还原于根源。在这里,超越与还原是双向的动力,能将二者凝在一起的,正是诗意的发现。所以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要发出具有超越性的言说必须学诗。我们走进这个校园,就是要通过上手的技艺的训练,得以心灵上的提升;就是要实现艺术语言的学习与把握,不断地趋向这种诗性的培养。一首诗,一件艺术品,是一个独立的世界,一个小小的宇宙,从开始到终了,世界的精神都包含在它的本身里,对诗的内在了解就是了解世界的缩影。

  在这则故事中孔子还说:不学礼无以立。什么是礼呢?礼,既不是我们彼此交好而互赠的礼物,也不是表象的礼貌的形式,而是用典礼的精神,在行为的领域中树立崇高的理念,以成为美与善的统一体,成为实践活动的行为和准则。“礼之于人,犹酒之有蘖也。”礼对于人,和曲对于酒一样。人的精神并不是与我们一般水平并存的存在者,而是作为一切存在者的根源来发起萌动的作用的。此刻我们置身于这个庄重而热烈的入学典礼中。我们曾经有过的各类典礼的经历,我们求学问道的甘苦,凝于一处,我们感受到心灵垂直向上的提升,某种精神的力量正使我们兴腾起来,心无旁骛,志向高远,并在未来的日子里激励着我们的行为。这就是一种朴素的礼的精神。在日常的学习中,精神不但要对存在、起源、方法等进行沉思默考,还要借助肉身,把思考的结果在行动上实现。精神不但要把存在的现实象征化,而且要在行动上能趋向完满的超越。这种行动的艺术就是礼。礼的艺术即以典礼为顶点的举止优美、内在严肃的艺术和人生,只有这样的艺术人生,才能超越艺术的内在界限,超越自己的内在意识。礼的艺术人生的现实形态,就是人的精神从意识向现实的超越。

  《论语》中还有一段故事,说:子在齐闻韶。孔子在齐地听到韶乐,三月不知肉味,说:“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想不到韶乐的感人竟达到如此境地,三个月的肉味都忘掉了,说明孔子的精神已从形体世界即肉体世界中解放出来,而达到了纯粹的超越:沉醉。所以孔子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由于精神和肉身一起打破了内在的意识,进入行动的世界,受着艺术的感染,精神彻底自由,生命达到自然和畅、圆融饱满的状态,进入了一种真正的沉醉的境界。孔子的学说已有2500年的历史,它开创了中国文化的内涵,形成生生不息、代代传承的伟大精神。

  诗艺术的研究把人的精神从现象中超越出来,并还原于存在的根源;礼艺术的重视又让我们的精神和肉体一起进入行动的世界,实现从意识迈向现实的超越;乐艺术则以真正的沉醉,让生命达到一种高境,以完成精神自我的形成。诗、礼、乐,都并不是一个现成的东西,而是一种将我们的言与行、精神与肉身融为一体,并不断自觉自悟、自我沉醉的方法和境域。藉此方法和境域,我们才能在技艺性的学习中,求技而通道,把自己解放出来,精神获得自由,实现纯粹的超越,独与天地精神相往还,完成大地上的解放;藉此方法和境域,我们才能真正体会行健、居敬、会通、履远的校训,劳作上手、读书养心,在超越性的劳作中磨砺自己,实现完满的精神自我。

  同学们,今天的这个讲话,是你们入校之后我给你们上的第一课。我所讲的有些大家听懂了,有些并未懂;有些大家感兴趣,有些未必。没有关系,这个讲话我已经思谋了很久,与很多校长不一样,每年这样的讲话,我都是独自完成,我总是反复地想倾露我的心肠。今年所讲的,正是8月里一次次G20活动的预演中,我在介绍学院和中国文化的时候不断想到的。每当我在南山校园一号楼的高台上介绍大学望境和哲匠精神的时候,我都会清晰地看到眼前的一幕。我的讲话拉得较长,但关键词只是望境与诗。今天之后,我们将投入紧张的学习。时间过得很快,四年过去之后,我们又会聚在这里,共同见证自己的毕业典礼。到那个时候,我还会有一个致辞。请大家记住今天听讲的心情,再与未来的那个日子、那个必将来临的激越做一个可能的比较。这本身就是一个尺度,让我们更多地了解自己,让我们看到心灵成长的望境与诗。

  最后,请允许我还是以《论语》的故事来结束我的讲话。孔子问几位学生有关理想的问题,有的说要治国安邦,有的说可在小范围内安民致富,有的说愿为寺庙里的吹鼓手。当问到曾皙时,曾皙果断地放下手上的乐器,朗朗说道:“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春风浩然,在沂水中沐浴,迎风而舞,高歌还家。这是一种简便的应时的沉醉,却连孔子也赞成想往。如此的随机而化,如此的沐风成春,这可是国美校园生活的写照,抑或是我们艺术未来的沉醉之境的端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