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长讲坛

首页院长讲坛

院长讲坛

且说“多重时间”——苏州文献展开幕致辞

作者:许江   编辑:张同芳   来源:    阅读:    发表时间:2016-08-21

作者:许江   编辑:张同芳   来源:    发表时间:2016-08-21

中国美术学院院长  许江 

2016年8月21日,苏州博物馆

  13年前,中国美术学院进行了一场“地之缘——亚洲当代艺术考察”。我们选取了伊斯坦布尔、德黑兰、孟买、曼谷、京都以及杭州等6个亚洲城市,让美术史学家与艺术家一道进行文化亚洲的现场交流与考察。这场缘自亚洲地域内部的直观对话给我们最深的印象是“双重时间”——那一年是2003年,在曼谷是佛历2547年,在德黑兰是伊斯兰历1381年,在日本是平城15年,在中国岁次癸未。各个亚洲国家都曾有过自己的原初的自然历,但现在却都统一而习惯地使用和依赖西历,即基督年历。这种双重的时间是个隐喻,它指叙了全球景观中的亚洲现状,各种鲜活的本土生活正在全球时刻中潜行,并乞灵于某种全球化的现代性来架构彼此的沟通。这种隐喻的深层涵意是企望当代本土的诗性回归。

  苏州文献展以“多重时间——苏州与另一种世界史”为题,显然有着超越“双重时间”的思考。这里的时间是一种观看与价值的刻度,它指向的是不仅活在遗存中、而且活在日常中的文化存在,指向某些永难改变的地缘征候以及它所孕生的可能的当代性转换与超越。如果我没有猜错的话,这里所指的“另一种世界史”,迥异于希腊、罗马、基督教历史轴线掌控的世界史,迥异于以格林威治为起点来运经布纬的一般普世的全球格局,而是由中国的东方向着世界来观看和度衡的独特的文化刻度。这种刻度隐在大小园林的假山真水中,潜伏在像79年前的“吴中文献展”这样的历史事件中,涵融在江南无尽的诗篇里,弥散在苏州小桥流水、古城烟雨的城市骨骼和灵魂深处。

  我注意到这次文献展的艺术作品与史料文献的多重格局,以及与苏州城的现场联系。我认为这种称之为文献展的研究与展示,就是要把人的精神引向超越,并还原于某种生活根源。这是当代艺术学和解释学的内涵。这种艺术的解释不是平铺直叙的译解,也不是猜谜一般的断想,而是以形象的语言,向被解说的文献追索,寻求艺术精神上的提升,以向更高的阶段还原。在这里,策展人与美术馆抓住79年前的“吴中文献展”的个案,进行还原与剖析。这种剖析的结果就是某种根性的诗意发现。而这一切,在苏州,在园林的周遭,都让我们感到这种根性的活力,成为一种城市诗性的整体。

  在苏州博物馆的内庭深处,有一面硕大的白墙,白墙的后面是拙政园的古木,白墙的根部是贝聿铭先生构造的石山水,这是当年贝先生代表苏州传统文化向着一切艺者和观者的邀约。今天的文献展正是多元多彩的回应。来自全球的艺者聚在这里,以“多重时间”为线索,追怀往事,指点今日,还原某种城市的文化根源,具有特殊的意义。希望这种意义恰如贝先生的石山水那样被人们看见,被人们记取,并引为一座古城的文化精神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