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长讲坛

首页院长讲坛

院长讲坛

在2016年中国美术学院第六次研究生代表大会上的讲话

作者:许江   编辑:张同芳   来源:    阅读:    发表时间:2016-12-11

作者:许江   编辑:张同芳   来源:    发表时间:2016-12-11

  我们现在处在一个火热的时代。过去的两年中,习总书记做了两个关于文艺的重要讲话,一个是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一个是第十次全国文代会开幕讲话。这样一个时刻,我们召开第六次研究生代表大会,我想借这个机会,和大家讲几点感受。

  第一点就是自信。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读过习总书记在第十次全国文代会开幕式上的讲话,我建议大家好好读一下,这是一个很好的讲话。我曾经在三天前,和全校的教师们一道通读了讲话全文,谈了我的感受,这个讲话最核心的一点就是提出要坚守文化的自信。这两天参加全国很多活动,我都讲这个事情,很多人非常惊讶地问,“许院长,你为什么对这点特别有感受?”我可以告诉大家,实际上这两年我始终都在想这个问题。 2018年是我院建校90周年,校庆是热闹的事情,但是也令我们深思:创建我们学校的林风眠先生他们那代人和我们今天的这代人有什么区别?除了生活、环境、条件等种种区别,最重要的区别是什么?最重要的不同是什么?我觉得一个最大的区别就是中国民族复兴带来的一种民族自信,这种民族自信是那个时代没有的,是今天我们有的,是我们今天所处的这个社会、这个时代带给我们的一种整体性的文化信念。我这代人是经历过文革的,从那个时代一点点走回来,走到对中国传统的崇敬。我们曾经迷失,所以今天的文化自信是如此珍贵;我们曾经迷惘,所以这种自信才会如此坚强。我还是出过国的一代,就是在德国,我发现令中国人真正能够挺起腰杆的是自己的历史和文化。所以这个文化自信的提出,真正呼唤出我们内心激荡多时的一个纠结点、一个核心点。

  总书记说:“要高度保持文化理想和文化价值的高度信心,要保持文化生命力和创造力的高度信心”,这两个高度信心,一个是由下向上看的,每一个青年要树立起对自己文化的理想和价值观;一个是由内向外看的,每一个艺术家都应该对自己的文化的创造力、生命力高度自信。总书记还掷地有声地讲了一句话,“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层、更持久的力量”。跟什么比才有这个“更”呢?因为中国有四个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理论自信、文化自信,我们对中国的社会主义道路坚定自信,我们对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有坚定的自信,我们对这种理论和道路上建立起来的中国制度有高度自信。总书记现在提出第四个自信,文化自信,而且这个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持久的自信。这是太重要的一句话,为什么说更基础,因为我们每个人的成长都源于我们的文化教育,这种文化教育赋予了我们文化感情、文化信念。谈起唐诗宋词大家都很亲切,听到乡曲乡音大家感到亲切,看到杭州湖山的那种诗性大家感到亲切,这种亲切、这种感情是优于所有的观念性的理性感情,是本源的,所以更基础。为什么说是更持久?因为这种感情是活在我们身上、活在我们血脉里、活在我们心里的。每当我们疲惫的时候,每当我们迷茫的时候,我们都要回到我们的家园,到那里去修复,到那里去实现生命的更新,所以更持久。

  总书记讲的这个自信,大家千万不要把它当作一般的政治口号,觉得只是报纸上说说,大家要真正好好地看进去。什么叫信?《六书》中说:“人言为信,止戈为武”,自信就是相信自己的所言所行,文化自信就是相信自己文化的话语,对自我文化话语的忠诚和信念。这一点,尤其是作为中国美术学院的研究生,应该有格外的认识。大家要树立一种信念,对自己要有信念,自己要能够配得上学院的自信。

  我讲的第二点是就是历史。刚才胡钟华副书记讲了很多我们学校的历史,你们本科如果是在美院学习的话,进校的第一天胡书记就给你们上这个课,可能我也给你们上过这个课。我给你们讲过林风眠,我给你们讲过潘天寿。他们之所以是大师,不是因为他会画两笔,不是因为今天他的画在拍卖行已经上亿,这不是重要的,真正重要的还是他们的人格。明年是潘天寿先生120周年诞辰。1969年“文革”中他被批斗,被送回老家宁海批斗,批斗完以后坐火车回杭,身心疲惫,在火车上捡了一个深绿色的香烟纸和一支笔,写下“莫嫌笼絷狭,心如天地宽。是非在罗织,自古有沉冤”。被批斗是多丢脸的事情啊,但是他说批我的东西都过去了,自古以来多少沉冤。那就是中国伟大诗人的情怀,也是伟大诗人的自信。然后,他想到车窗外山脉后面有他的家乡,他又写了“千山渡万山,山山峰峦好?一别四十年,相认人已老”。四十年后,2009年的冬天,杭州人民在他的墓旁为他修诗廊,海峡两岸两百多位诗家在那里吟诵他的诗。当时要我准备一篇讲话,我想潘老如神人,“一别四十年”,他怎么能想到40年后杭州人民读他的诗,“相认人已老”。这就是历史,它把我们都包容在这里。

  同学们,作为中国美术学院的研究生,你们要担得起这个历史的重托,要担得起这样一条血脉相连的学术谱系的责任。刚才胡书记讲到中国最早的研究生,一个张眺,一个艺术大师李可染,展示了我们学校研究生的两种命运,一种为国家、为民族解放大业献身,一种为了我们民族的艺术、为了我们文化的振兴终生奋斗。学院现在正在评选哲匠奖,要把我们学校最优秀的老师、最高的教学成果和水平展示出来。我们学校有非常多的好老师,我相信你们对老师也都心怀敬意。像范景中老师,同学们是否知道《中华竹韵》这本书?本世纪初,我提议范老师写这本书的时候,他答应四年以后完成。他不断修改,七年后成书,成为我们学校新世纪之后的一本经典。题目也想了很久,我本来想叫《中华竹精神》,范老师一直犹豫,后来改成“竹韵”,然后有一个副标题,“中国古典传统中的一些品味”,“一些品味”,我觉得好像低了一点,但是没有办法,因为范老师坚持。多少年以后我越来越发现老先生其实他不老,只比我大一岁,“一些”讲出了中国文人的胸怀,我们今天缺的就是这种品味。中国文化的品味是什么?这个“竹”字告诉了我们什么?建议我们美院的研究生每个人都读一读这本书,一定有所收获,起码你们的论文会写得有一点文采。这本书可以助你们树立品味、开阔心胸、有大视野、有真性情。

  好像是张载说过这样意思的一句话:老师就是一口钟,学生有多大的力气去敲它,它就发出多大的声响;你有气无力地敲它,它就有气无力地回应你;你如果竭尽全力地敲它,它就竭尽全力地回应你。同学们,你们要用全部的力气去敲你们老师这口“钟”,去敲学校这口“钟”,去敲中国文化这口“钟”。

  第三,跟大家讲讲生活。我这里讲的生活,不仅是我们身在其中的生活,而是生活中的那个生的、活的生机生气。我们现在总是讲扎根生活,但是实际上我们已然在一种生活中,这里面的关键是我们要到人民的大生活中去,到时代的大生活中去,从那里去追随人民的脚步,深耕社会大地,在那里接地气、吸氧气、存大气、树正气。我们经常讲“下生活”,“下”这个字其实是不对的,我们不应该有居高临下的那种想法,更不应该有那种浮光掠影、走马观花的想法,不是“那个地方风景不错,叫两个人来写生”,而是要从生活的这个入口深入下去,在那里了解人世的情态,倾听人民的呼声,观察时代的命运,同时完成我们自己的一种磨炼和成长。

  今年G20杭州峰会配偶团到我们学校参观,我现在走到哪儿,人们都要问我这个事情,他们很感兴趣。前几天去央视录制《艺术人生·温暖2016》节目,又要我讲G20杭州峰会。配偶团到我们学校来看什么?短短的45分钟看什么?就看一个展览,这个展览就叫“江南美学——中国人的生活艺术”,就是把中国陶艺、中国书画、中国丝绸、中国版刻与印刷这些活在我们生活中的中国艺术展示出来。当这些领导人配偶们手捧青瓷茶盏、品味茶汤温香的时候,当她们观赏我们学校的老师们雅集书画、挥写西湖的时候,当她们握着毛笔在彭丽媛老师的提仪下书写“和”字的时候,我相信她们对中国生活的那种美学、那种诗意心怀感动。

  这个生活,就是保持活在今天生活中的中国文化的生机生气,我们真正要去生活当中捕捉的是这种东西,我们真正要得到滋养的是这种东西。研究生同学们,你们是我们全校研究生的突出代表,你们在这样一个环境当中,我希望大家能够更加努力,更加斗志昂扬,共同为艺术创作担当起责任。

  刚才副书记院党委胡钟华讲到习近平总书记有四句话,“胸中有大义,心中有人民,肩上有责任,笔下有乾坤”,我把这句话变成一副对联,我们共勉:“责任举乾坤共舞,大义携人民同行。”

中国美术学院院长  许江

2016年12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