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长讲坛

首页院长讲坛

院长讲坛

负重者的村子——写给 “实验·绘画——INTER-YOUTH”国际青年绘画展

作者:许江   编辑:张同芳   来源:    阅读:    发表时间:2017-01-05

作者:许江   编辑:张同芳   来源:    发表时间:2017-01-05

  中文的“绘”字,绞丝旁,右边一个“会”。在如丝一般的编结中,五色之丝,交会在一起。这就是“绘”字,这也是我们的绘画。通过漫长的编结,五色相会,五彩兼施,此绘画是也。

  由于如丝帛一般编结,所以绘画总是反复,抹去重来,拆解重织。绘画总是在这反反复复中批判地进行着。

  由于如丝帛一般编结,所以绘画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断发问,不断存疑。我们把自己的肉身借给世界,世界通过绘画、通过我们身体的感受力得以显现。绘画如抽丝剥茧,随着绘画的深入,是苹果还是玫瑰,我们依稀仿佛,但那绘画里肯定有我们身体的存在,有一个个具体的“在”着的存在。

  所以,这次画展的论文集有一个好听的题目:Being so。我们如此这般地“在”着,我们如此这般地“是”着。

  这次会聚在这里的是来自全球的美术学院的工作室报告。对于艺术教育来说,工作室不是一个空间的概念,而是一个教学的概念,它代表着以教授为主导的特色化的文化追求。这些报告有哪些特点呢?

  第一,这些来自不同美院、不同地域的绘画,比任何报告都更直接、更有力地说明了今日绘画的生机和生气。今天,数字媒体深刻地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我们的感性方式,绘画何为?这些来自学院深处、来自工作室某个角落的绘画,以它的多样性,以它的鲜嫩和青涩,以青春生命应该有的样子,给予了回答。

  其次,这些绘画所提出的生活关怀,让我们特别感受到青春生命的思考,这种思考既涉入日常状态的现场与当下,又涉入多重形象的纠结与反思;既涉入人与自然的景观视野,又涉入几何构成的实验。可以说,这种思考的鲜活和青春特色令我们感动。从这个意义上说,这个展览比今年许多成熟的画展更有生命力。

  第三,这个展览体现了众多美院的工作室教学的实验内涵和活跃气氛。正是这种实验与活跃,为绘画提供了如丝帛一般编结着的哲匠气息,让我们看到一个个具体生动地“在”着的存在。

  在展览画册中,我读到一位同学的绘画笔记,他说他的家乡是一个负重者的村子。我想这个隐喻很美,我们的绘画就是这样一个负重者的村子。绘画的起点和终点都是同一个——负重者的村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