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长讲坛

首页院长讲坛

院长讲坛

实录真情——首届西湖国际纪录片大会开幕致辞

作者:许江   编辑:张同芳   来源:    阅读:    发表时间:2017-04-20

作者:许江   编辑:张同芳   来源:    发表时间:2017-04-20

许  江 

2017年4月20日,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

  首届西湖国际纪录片大会今天开幕。西湖国际纪录片大会是在浙江省委宣传部、浙江省广电局和社会各界的关怀下,全国影视界的热情支持下,中国美术学院影视学院齐心努力的结果。

  有很多朋友问我,美术学院为什么要办这样的纪录片大会。我想:当代视觉文化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早在本世纪初,我们学校就关注到新媒体时代艺术感性与艺术语言的重要变迁,建立了新媒体研究中心,后来又建立了两个关于新媒体语言的教学与创作研究的学院。现在中国美院正在努力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努力建构一个以视觉文化为核心的优势学科群。这个学科群,不仅仅要有造型艺术如绘画和雕塑、造物艺术如设计与手工艺、造景艺术如建筑艺术与景观艺术,还要有创造影像艺术的动漫和影视艺术。因此从造型的视觉角度来切入影视艺术,并且以可见可感的高品质来还原这种视觉表现的核心质量,独辟蹊径地建构影像创造,就是中国美院的使命。

  电影诞生伊始,影像纪录作为电影的技术单元就成了电影叙事的基础环节。到了后来,对非虚构的事情本身的记录才被称为“纪录片”而另划出来。这种非虚构的“事件本身”的影像纪录,不仅扩大了电影的疆域,而且推进了现代纪实文学、报告文学的变革与内涵,带来了人类对于“事实认知”的现代诉求。纪录片的表现,更接近于活生生的人的真实生活。人类对自我生活越是关注,对生命真实越是关注,对于“纪实”的需求就越是迫切。这一方面促成了纪录片自身的传播与发展,另一方面也促成了当代传媒社会的制度变迁与整体建构。时代性的重大事件,日常性的新闻需求,大众化的媒体生活,更把对纪录片的重视提高到社会制度与国家机器的层面。

  纪录片据说是以英国的约翰·格里尔逊拍于1929年的代表性作品《漂网渔船》作为标志的。影片一反叙事电影猎奇和虚构的潮流,将平民百姓的日常生活直接展现出来。观众身临其境地随着渔船漂浮在大海上,分享各种不期而至却真实可信的在场感受。这是一个并不离奇却娓娓道来的故事,一个没有虚构人物和情节却丝丝入扣的叙事。时至今日,纪录片因其直观的描述、非虚构的记录,通过镜头语言和隐身于镜头之后的记录者的意图,形成了鲜明而多样的美学特征。几乎任何其他的表述形式都无法像摄影机那样直击现场,完美地以自然生命所本有的方式来对事情赋予简单的观察,并按照时间的冲击力来进行镜头和场面的切换。纪录片的记录一方面被看作事实本身,另一方面被作为与日常并行的叙事语言来面向大众、面向历史。

  首届西湖国际纪录片大会的主题为“事·情”。我曾经拟过一副对联,上联是“实地实时实拍纪天下人间万千事”,下联是“真心真意真切录世上家园春秋情”。纪录就是要纪事,纪事的关键就是要“实”,所以上联讲“实”、“事”。有事就有“情”,录者的“情”,关键要“真”,所以下联讲的是“真”、“情”。“实事”、“真情”是我们对纪录片的一种中国式的关怀和展望。本届纪录片大会的海报上,一个站立的人面对西湖,在他与湖山之间,悬着一道空门。这空门是什么?是直击真实的镜头,是录者的意图与情感,是经年累月浸泡在事件之中的坚守与良知。在这次大会上,我们看到了太多纪录者奔忙的身影,看到他们经年累月的生命坚守。所以我说,纪录片的创造者,是追赶真实的候鸟,是用眼睛记录生命,揭示生命真实、生命真相的人。为这些人办一个这样的大会,办一个这样的年展,这是我们的责任,是社会的需求,也是人类良心的品质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