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长讲坛

首页院长讲坛

院长讲坛

中国·美术·学院——2017年秋季开学典礼致辞

作者:许江   编辑:张同芳   来源:    阅读:    发表时间:2017-09-29

作者:许江   编辑:张同芳   来源:    发表时间:2017-09-29

中国美术学院院长 许江

2017年9月29日

  首先,我代表中国美术学院全体师生,热烈欢迎2017年入校的新生同学们。

  考入美院不容易。同学们和你们的家长都为此付出努力。在过去的一周中,同学们已经接受了入校的军训,聆听了校史与思政的教育。虽然你们学习和居住的有些是梦园教学区,有些是南山校区,但你们一定到过象山旁,看青山的苍翠,看九樟的葱茏,看绕山楼房的开合,看民艺馆的起伏蜿蜒。你是否也在某个清晨或黄昏,沿着山路向上攀援,并在最高处眺望之江?你是否还沿着山脊,拨开青草,想象自己来到美院的最初的飞翔?正是这一切构成了我们称之为青春摇篮的望境。如此望境,催人“目既往还,心亦吐纳”。我们的目光像箭一样飞射出去,又从远方返回,返观我们自己,我们的心也随之吐纳深情。当然,同学们今天可资返观的东西还不够多,随之吐纳的深情也远未凝重,但随着你们的学习和成长,随着知识视野的开拓、上手技艺的提升、学问情怀的跬积、精神品味的凝炼,你们的内在将趋于广大,你们的体察将趋于精细。4年以后,7年以后,10年以后,你们再回到那个高处,放眼四望,你们心中的吐纳将变得绸缪,眼界将变得高阔;将不仅仅怀一己的记忆,而且怀一个群体及相关学习脉络的记忆;将不仅仅感喟岁月的似水流逝,而且铭记一个生命所经历的持久而缓慢的四季与铸造。

  同学们,“大学”一词的英文是university,它的拉丁文的本意是“共同体”。大学代表了教师与学生的共同体,代表着一个独立的知识积累、精神传承、生生不息的命运共同体。最早的大学据说是意大利的博洛尼亚大学,始建于大约一千年前;巴黎大学建于12世纪初,并开创了多学科综合性大学的典范;12世纪后期和13世纪初期,英格兰先后建立著名的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在早期的大学创建中,有两点值得我们在今天沉思。第一点,早期大学授课语言一律为拉丁语。古代希腊、罗马的哲学和科学经典都曾被阿拉伯人翻译成阿拉伯文,这些经典在基督教会统治下的欧洲几经散佚和失传。大学兴起后,许多课程都依靠经由阿拉伯世界回传入欧的拉丁语古典课本,从这里,欧洲人的智慧之灯被重新点亮。第二点,早期大学的教学包括授课和辩论两个教学环节。授课是指教师讲解教材和指定阅读书目,辩论则是围绕一个命题或论点展开论辩。正是这种论辩使得大学的共同体心智敏锐、思想自由,也使全社会形成探讨、论证、辨伪求真的思想风气。这说明了在人类历史上,大学所担负的薪火传灯与寻秘求真的不朽使命。

  中国美院正是这种意义上的担负传承使命与创造使命的艺术共同体。90年前的深秋季节,一代教育家蔡元培先生嘱托林风眠先生在远离城市喧嚣的西子湖的平湖秋月一带创建国立艺术院,将沿湖的罗苑改建成校舍。翌年3月,国立艺术院初创,不料,竟遭各种势力阻挠,风波四起。为平息风潮,4月8日,在补行的开学式上,蔡元培先生发表了意味深长的演讲,在演讲中他振臂高呼:“大学院在西湖设立艺术院,创造美,使以后的人都移其迷信的心为爱美的心,借以真正地完成人的生活。”这种创造美,并培养爱美的心,以真正地完成人们的生活的使命,深深地烙在了美院的旗帜上。从建校伊始提出的“整理中国艺术,介绍西洋艺术,调和中西艺术,创造时代艺术”的纵贯90年依然熠熠生辉的学术宗旨,到雕塑、版画、书法以及研究生、附中等重要艺术教育领域与层次在中国的最早设立;从抗日救亡、薪传西迁的烽火之路,到40年代末、50年代初院校重组、系科北迁南调的共和国集结号,再到改革开放、打开国门而开创的继承创新的新局面,美院始终是中国艺术的先锋之旅,秉使命而衔枚进取,葆精神而矢志生发。新世纪以来,美院孤心独见,以一贯的先锋意识,整体观览全球境域与本土情境、传统艺术与新媒体艺术、严肃人文关怀与时尚文化浪潮的互动共生的格局,高度重视育人使命,弘扬“像巨匠一般劳作,像哲人一般思考”的“哲匠精神”,坚持“品学通、艺理通、古今通、中外通”的“四通追求”,谨守“行健、居敬、会通、履远”的“校训规箴”,先后开拓面向开放媒体与未来空间的新媒体艺术,面向本土建筑根源思考、批判重建的建筑艺术,面向人文动漫与诗化影像的动漫影视艺术,面向场所建造、众乐塑造的公共艺术,面向手工活化、根脉再造的手工艺术,面向社区美育、精神重建的艺术教育与管理等等新领域,在特色视觉文化学科群的创建与优化中,在向艺术高峰挺进的努力中,在文创产业推进大业中,始终走在前列,勇当高峰。

  中国美院始终是民族艺术教育的核心现场。明年,是我院建校90周年。今年夏天,油画系的老师们没有休息,冒着酷暑,创作《国美春秋》四联巨幅油画。第一联是《1928年·清明》,这是以蔡元培先生、林风眠先生为首的建院一代人的写照,包括最早的学生代表李可染、张眺、艾青等。他们在春雨霏霏的某个上午,登上奇石巍立的葛岭,映身诗性湖山的天地之间。第二联是《1937—1945年·芒种》,这是抗日战争时期西迁救亡、辗转兴学的一代人,其中既有林风眠、滕固、吕凤子、陈之佛、潘天寿等八年抗战的历任院长,也有在沅陵、昆明、嘉陵江畔聚合而来的,几乎覆盖了那个年代中华美术界的名师名家,那样一条奔流不息的江河,那样一个聚散离断的桥头,我们将名师们虚构在一起,却真切地写照他们的担当和志向。第三联是《1950年·端阳》,我们遥想某个钱塘江畔的初晴时日,新中国怀揣革命理想的艺术领导者们,老国立艺专中西研究的专家们,初出茅庐、今天已成大师巨匠的青年学生代表们,他们正要从这里踏上深入生活、深耕大地的变革历程。第四联是《1988年·仲秋》,那正是我院60周年校庆的时刻,在满山红叶、江湖汇观的凤凰岭上,带领学院走出困境,在传统继承、对外开放、融合创新等多方面营造新时期辉煌的几代教师代表登高望远、展颜抒怀。这四联组画既把握了我院筚路蓝缕、艰辛拓展的历史性的关键节候,又是几代民族艺术教育的师者们的精神写照。今年夏天,我院雕塑系的老师们也没有休息,他们从抗战西迁的八年入手,塑造《烽火激流》大型组雕。整个组雕由五段组成,有杭州艺专和北平艺专在湖南沅陵会师的“沅陵会师”,有记录西迁师生艰难教习、孤火传薪的“漂流课堂”,有艺专学子踊跃参军、青春热血的救亡丹心,有深耕民间、深入敦煌的“国宝护卫”,有讴歌将士、鼓舞民心的“雕塑之歌”。这些作品,都正在创作之中,但老师们的深深情怀和闳博视野,让大家深深感到我们这个民族艺术的共同体,临对国难救亡、浩劫重建等关键时刻,勇于担当、其命维新,烽火立校、激流立人,同无妨异、异不害同。这样的代有传承、心存担当的师生群体,这样的逆流重生、自觉救赎的生命力量,这样的走向民间、走向日常的研究精神,无愧为铮铮鸣响的美术教育历史的核心现场。

  中国美院又是学院精神的时代宣言。同学们,半个月前,我院的领导班子与学术核心召开一个读书会,结合一流学科的建设,在一起谋划未来三十年。三十年能干什么?上世纪从世纪初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是新文化的三十年,中国不仅请来了代表民主与科学的德先生和赛先生,还请来了新文化的种子,开启文化启蒙与民族救亡的征程,我们学校正是新文化的产儿。这是引水之年。从新中国建立到1978年,是新中国三十年,文化百废待兴,依助共和国的力量,文化事业开渠奠基。这是开渠之年。1978年至今,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振兴的四十年,也是文化艺术的奔流之年。中国的艺术不仅回返人性和艺术本体的起点,而且回返传承和大地的根源。新世纪以来,我们更是高举“多元互动、和而不同”的旗帜,树立起智性的意识和崛起的雄心,树立起满满的文化自信。

  我们在全球率先创立实践类理论研究的博士培养。在我们的学术境域中,耸立着理论与实践的两岸,诗文与读图的两岸,思与诗的两岸,我们所付出努力的不仅是这两岸间的跋涉,更是溯流而上,在思与诗并未完全切分的沃原上,寻求一种真正的通境。我们要以这个高端研究平台来透视互文化的语境,穿越“本土”和“西方”的岸界,作深入会通之想,重获艺术生机的根源,树立培养学者型艺者的旗帜。我院迄今已在这个方向上培养了246位人才,我院中国画、书法、油画、版画等一流学科的青年教师中获博士学位的已过三分之二。这在全世界艺术教育界可能是独一无二的。

  我们还明确提出以东方学研究为特征的一流学科建设目标,我们要大力提倡深入东方的田园体验,通过东方的原典原文的研究,把尚未被开发的丰富思想、精神品味开发出来;不拘于传统的限制,从全人类立场出发考察问题的线索;东方学研究不仅促进我们的自我觉悟和认识,更是加强东西之间、古今之间的互相接近、互动共振的精神场所;我们还有责任将这种研究融入从毛笔书写到民艺感知的日常生活之中,推广到感性品味、价值喜好的社会教育之中,激活学院的民间激情、自我组织的实验性力量。东方学不是符号,是根源;不是做旧,是出新;不是转基因,而是基因的优化重生。

  我们还提倡“技艺上手、读书养心”的哲匠精神。去年年底,我院颁发了首届哲匠奖,颁给以范景中先生为代表的六位教师。范景中先生在评选会上曾说:“在我看来,一个国家的学术水平是由美术史代表的,为美术史而奋斗,决不是为一个学科,它实际上是为整个学术而奋斗。”油画系孙景刚教授近年创作了多张重大历史题材作品。去年底,他正在创作后来获省金奖的油画《火种——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三军》,这是一段与他父亲亲历的战斗青春相关的历史。创作这幅作品时,他的父亲在家乡病重,却不让他回家陪护,要他专心画好这张画。孙景刚每天拍一张创作进展的照片给老人,但老人并未能看到作品的完成。孙老师悄悄剪下一缕老人的头发,庄重而深情地洒在画面战火中飘扬的红旗上。他说:“我的艺不够,不传人,但道传人。”斯言可佩,意涵久远!

  同学们,我们的学院正是这样的中国艺术的先锋之旅,美术教育的核心现场,学院精神的时代宣言。如果把这三句话的头两个字抽出来,正是“中国·美术·学院”。明年3月我们将在北京的中国美术馆举办包蕴上述意涵的“中国·美术·学院”大展,争取以艺术研究的专题案例来写照中国艺术的先锋之旅,塑造美术教育的核心现场,彰扬学院精神的时代宣言。同学们,你们不仅有幸看到这个展览,你们还有幸见证未来的三十年。2020年,我们希望增加一个国家一流学科;2030年,我们希望进入世界一流学科的前列;2050年,我们希望所有的学科都进入世界一流。到那个时代,同学们,你们是否会记得今天,记得我这个冗长而有点沉重的讲话呢?在你们将来的南山、象山的远望中,是否注满关于未来历史的情赠兴答呢?

  “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三天前的此时,我正在莫斯科列宁山上的莫斯科大学访问。我站在1957年毛主席演说这段话的台上,重温他的教导。六十年过去,生命当长歌,记忆到永远。我们仍然要说:世界是你们的,归根结底是你们的。同学们,努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