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长讲坛

首页院长讲坛

院长讲坛

国美文化 ——中国美术学院2018年毕业典礼致辞

作者:许江   编辑:姜大伟   来源:    阅读:    发表时间:2018-07-02

作者:许江   编辑:姜大伟   来源:    发表时间:2018-07-02

老师们、同学们、家长朋友们:
  大家晚上好!
  首先,我代表学院向今天毕业的同学们表示热烈的祝贺,向毕业创作辅导的老师们、向前来参加毕业盛典的家长朋友们,表示诚挚的敬意。
  每年公历的6月6日左右,正逢芒种的节气。《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五月节,谓有芒之种谷可稼种矣。”正是这芒谷稼种和灌浆的日子,我们迎来年年岁岁的毕业季。适时而忙作,收种如救火。这个天时节候固有的生命勃发、万物更新的气息,馈赠给了我们一个现代学院教育的节令,塑造了国美文化的独特仪式。
  四年前,2014年的这个季节,学院山南水边的火车旁,举办了那年毕业季开幕的仪式。校园里为什么出现火车头?那雄壮的外表,那铿锵的鸣响,那磅礴的烟雾,所有这些,将火车缀成了工业时代的耀眼意象。特纳的风驰电掣、迎风破雨的车头,莫奈的巴黎圣拉扎尔火车站的斑斓烟雾,左拉长篇《人兽》中宿命般的符号,安娜·卡列尼娜命丧车轮的悲剧,电影《卡桑特拉大桥》中狂奔的死亡列车……火车在作家、画家的笔下跬积而为最动人心魄的形象,裹挟人机互动的强大张力,昭示着某种至为深刻的非理性的历史动机。更重要的是,这隆隆火车头还满载“文革”大串联的记忆,刻录千百万知青插队戍边的难忘青春。这使得火车头不仅是现代交通的代表,而且化身为一种气势恢宏、意义多样的能指,一种包蕴丰富而又尖锐矛盾的文化经验。这种经验始终在维系和串连着一个似乎飘然逝去、却随时不期而至的生命记忆和纵横网络。那一年毕业季由设计艺术学院策划和导演,同学们身着红军军装,高唱嘹亮战歌,用一场充满金属质感的仪式向父辈青春致意。
  第二年,2015年,毕业季已成燎原之火,在全国遍地开花。面对此起彼伏的挑战,当时的公共艺术学院的师生以山北体育场为舞台,导演了一场铸浪为山、气势撼人的影像晚会。一匹白马从象山山麓跨山而来,一位少年赤身横缰、手擎红旗驰入场中,驰入卷地翻滚的钱江浪潮。那浪一涨一落,只在14秒的瞬息,却如喜马拉雅山一般的雄强宏大、英风飒飒。那浪发出排山惊天的轰响,蕴着一种海山的现代性。这种海山的现代性把每个人的文化地理经验带向踏浪而来的乡愁记忆。整座象山和我们一道在浪中沉浮,成为一种交织着风雨和庄严的历史性的文化现象。
  又是一年,2016年,4月,校训石静立山北草坪。建筑艺术学院和跨媒体艺术学院携手,在刻石与草坪之上,编造了一个巨型的竹屋。圆竹盘旋而上,升腾起一个弧状的天穹。竹屋若苍穹,激光呈星海。那年的毕业季以最为眩目的方式,与山壑兴答。置身竹屋,众人无不陶然于东方文明的天道境象。那竹仿佛被青春的生命点亮,成为学院文化的好物。每一年林风眠奖和优秀毕业创作奖的奖品,正是范景中教授所著的《中华竹韵》。九十校庆的民艺馆,展出的正是“东方竹”的与自然相融一体的文化世界。
  去年,鼓声隆隆,拓路踏歌,绘画艺术学院与上海设计学院联手,让压路机开入九樟葱茏的山道之上,现场压拓出“拓路踏歌行”五个大字。踏歌图,原是南宋马远的名画。关山重重,茂林森森,一群农人垅上踏歌前行。从汴梁到临安,那万重关山祈望的是山河民族、北归复兴的踏歌而行。湖山是我们日日的望境,在隆隆碾压的轰鸣声中,在青山青葱的深处,我们真切地感受着中华文化复兴的使命与歌行。
  今年,是校庆九十周年。我们在新建成的中国国际设计博物馆前,举办了一场红红火火的毕业季开幕仪式。在百多米的红墙下,中国画与书法艺术学院的师生与来宾领导、红巾少年一道,群书“国美最美”。在红色九门的周遭,同学们墨舞轻影,影视与动画艺术学院的师生将毕业季的风采化作齿轮联转的世界,化作使转腾飞的书写,缀满天幕。
  青筑绕青山,新岁转新场。
  铁车鸣远响,铸浪蹈海还。
  竹屋结天穹,拓路踏歌忙。
  五行相逐生,寄言百年航。
  一年一季,一季一景。毕业季辗转相生,铁车生水,滔水生木,竹屋润土,拓土聚火,五行相逐而来,塑造着美院最美丽的风景、最响亮的节日、最具生机的文化。在今年毕业季开幕式上,我说:“一所优秀的大学,必须有优秀的青年;一所响亮的美院,必须有响亮的毕业季。”美院的青年用自己的青春铸炼学院的节日,谱写湖山诗性、人文情深的国美文化。
  大学的文化精髓不是数字化的指标,亦非学院生活的简单跬积,而是首先要为青年的成长提供一个相望之境。望是一种遥远的凝视,是聚焦远方的询问。这种凝视与询问正是开启心灵之道,而教育的本质正是“引导心灵提升”。于是,望境让校园营造与心灵塑造同构,这正是校园山水化的真正内涵,也是象山校园为世人喜欢的真实奥秘。与此同时,图书馆也是一种望境,美术馆、实验室都是一种望境。美院的图书馆有着一部悠长而感人的历史。它经历过八十年前横穿南中国的战火迁徙,它珍藏着改革开放后第一批外国图书的难忘记忆,它保存着贡布里希和高居瀚等著名国际学者的藏书与手稿。同学们,这才是美院文化的无尽藏!面对这样的无尽宝藏,我们真实地修持着“望”的意涵,理解着站在土堆之上、凝望远月的那种心与目的交响。如此之望,让我们的视觉与心灵的塑造及其迹化总是纠缠不清,我们的视线总是向着远方拓展,却又始终挂牵心灵的安顿。难有界分,只能混沌一体;没有奇观,只见山岚岁月、风雨江天。虽万里之遥,虽咫尺之距,却胸中自有丘壑。
  大学的文化精髓还要为青春成长提供一个同游之境。“游”是旗帜上的流苏。风中的流苏秀穗,共同朝着一个方向,却各有各的不同。师生即是同游的关系,大学就是同游的境域。小鱼在这样的境域中跟着大鱼游,久而久之,就知道怎么游和游向何方。山屋如墟场,围楼尽展堂,历历琳琅目,殷殷创客胆。于是,我们在视传系斜斜长廊上看到对《本草纲目》的持续的研究,看到对人的疾困病痛的互动表达的特殊关爱;我们在建筑系大厅里看到绵延生长的本土建造,看到中国建筑层层叠起的精细构造;我们在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迷宫般的楼院里感受木石的精凿,阅读东方纤维的密密箴言;我们在八号楼的广大空间里辨识插漫与动画互为映照的绘画性;我们在四号楼闷热的放映大厅里直面锋芒犀锐的青春版的影像故事;我们在九号楼幽深的橱窗里揣摩器物与书画的绵远禅意;我们在南山美术馆赏读恣意汪洋的书艺和放拓写心的画作。……我们在校园里穿梭,触摸到的是师生同游的深辙,体察到的是现场的青春兴答与生命密度。我们的身上濡染了浓浓的绿,传递着象山、南山山民般所特有的执拗和放达,塑造着某类文化地理与属性的互为转换的力量,蕴蓄着山水同游者共存的心愿与品格。
  大学的文化精髓又要为青春成长提供一个皈依之境。九年前,2009年6月25日,在那一年的毕业典礼上,我曾有过题为《象山的游归》的致辞。我说:“白昼,我们泛若不系之舟;黄昏,我们回到那里,回到‘转塘’。这是一种‘归’,一种每日的游归。”“那青山总用它的无言大爱接纳我们,用它无边的沉静抚慰我们。我们仿佛是这种历史性的游归的一部分,仿佛也是大自然宽怀接纳的一部分,又仿佛如在尼采笔下那个查拉图斯特拉下山传布的‘永恒轮回’中。我们的游归如此真切,……我们的游归又如此渺远,……只把所有的日落当作一场心灵的宁静黄昏,并在那里依稀遥见远山的召唤。”李白《送友人》诗曰:“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其中“浮云”、“落日”颇有点浮泛与落寞的意思。但在李白这里,“浮云”喻游子之情挥之不去,“落日”则指此情如夕阳西沉,一往情深,无以止泊。孔子曾问人生之境于诸弟子,有说可治理一方土地,有说可作祠堂里的吹鼓手,唯曾子缓缓而坚定地停下手中的乐器,朗声说道:“暮春时节,穿上新制的春服,相约好友数人出行,在沂水中沐浴,迎着春风旋舞,高歌而归。”这不正是说我们仲春中的校庆吗?这不正是刚才我们看到的重访孤山的动人情景吗?曾子所言说的不仅是春游之事,而且揭示了一类人根深蒂固、春来发生的品性与归宿。我们讲的皈依正是与自然相契相融的人的山水化,正是我们学院文化的底色与家园。在北京“中国·美术·学院”大展中,面对历代先师的深邃群像,面对“山水宣言”、“溪山行旅”的山水化世界,面对“乡土学院”、“本土营造”中幽微却又执拗的社会改造的理想,包括面对毕业季中众多充满草木世界、青春理想的作品,我们真实地感受着这种皈依的深切意涵。
  相望,同游,皈依,可否成为我们青春生活的写照,可否成为国美文化的凝炼呢?相望,让我们在山水之境中开启自己,理解生命,所谓师造化是也。同游,让我们在无尽的跋涉与泛游中,相濡以沫,情往兴答,所谓师师长、师古人是也。皈依,让我们在不断提升与超越的同时,皈返饮水生涯,重返生命的根源,所谓师心是也。这些行为的方式,在代代传承之中,渐渐成为共同的感性方式和生命方式,有如国美的脾性一般,让我们不断陶泳其中,自得其乐,而与天地精神相往来。
  接下来,让我们共同履行国美文化中庄重的一幕,请大家起身肃立,伸出你的右手,横在胸前,托起典冠上的秀穗。我喊“国美”,大家喊“最美”,同时将秀穗抛向身后。在校时,大家如这秀穗,学校呵护着你;毕业后,你们走向社会,义不容辞,将背负责任与担当。
  濯缨深湖水,振衣望境岗。烟雨湖山中,校园即家乡。这就是我们可爱的美院,这就是我们可爱的校园,这就是我们可爱的同学们。每年的今天,都是我最幸福的一天。有人问我,与几百个学生握手留影累不累?我说:“这么多幸福怎么会累!”此刻,多少同学留恋不舍、多少同学深情难忘。我说:“欢迎你们再来!欢迎你们考研来,欢迎将来送你们的孩子来。有你们在,国美永远青春,永远最美!”
  九秩毕业季,百年寄远望。雏雁一清新,振翅万里航。在未来的路上,国美文化始终与你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