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资讯

首页综合资讯

综合资讯

“经典重释(一)——潘天寿代表作品解读”学术讲座在我院举办

作者:文/李晓红、张震   编辑:   来源:    阅读:    发表时间:2012-11-23

作者:文/李晓红、张震   编辑:   来源:    发表时间:2012-11-23

  2012年11月21日,由中国美术学院潘天寿纪念馆和研究生处主办的《经典重释(一)——潘天寿代表作品解读》讲座在恒庐美术馆举行,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系教授童中焘先生主讲。
  童先生在讲座中以潘天寿先生经典画作为解读对象,充分且生动地评说了其代表作品的艺术高度,全方位阐明了潘天寿先生的艺术风范。他认为,要解读潘先生的作品,要从根基说起。中国画的根基包括文化精神、画理、画法等,有“常”又有“变”。潘先生重“变”,个人面貌非常突出。然“变”从“常”来。所谓“常”,即中国画的表现方式、特征,比如“笔、墨和结体方式”、“章法”,中国人有一套自己的观念和方式,对此不能不先有所认识。
  谈及潘天寿先生的书法渊源,论之者已多,谓甲骨、钟鼎、《瘗鹤铭》、《石门颂》、《二爨》等汉魏碑刻,以及钟繇、颜真卿,以至宋黄山谷,明季的黄道周、倪元璐,以及近人康有为等,以童先生之见,还有苏东坡、高凤翰、郑孝胥。潘老早年行书吸收了高凤翰的意趣,而行书《天一阁》、《听天阁》、横批《闲来且读书》、对联“天飞之白水,雨过石门青”以及楷书四条屏“世人谈山水”,则有郑孝胥的意致。潘老的大本领就在于得名家的特点,抓住某种意趣,推至极点,并且表现其自性。
  对潘天寿先生画的特点与意趣,童中焘先生选择《灵岩涧一角》《水墨山水》《小亭枯树》《小龙湫一角》《松鹰图》等作品加以解读,并用“超逸高雄,警奇古厚”进行概括。潘老志高识远,所画奇异而有高致,方刚静凝。不拘于宗派门户,不拘于工笔意笔,不拘于成法。经意而不经意,谨严处处而恰到好处。潘老早年作品可见宋人、浙派、青藤、石涛、扬州八怪等诸家的影子,但他善于学习,学后不失个性。潘老一生所追求的是登峰造极之境界,品德、报负、识见、学问、学术之心远重于其他,其刚方直大之气令后学之辈仰之弥高。
  童先生此次讲座是一场难得的文化盛宴,整场讲座持续了三个多小时,先生慷慨激昂,整场高潮迭起,最后还对同学们提出的问题做出了详细解答,深刻启发了在场的所有人,令师生受益匪浅。潘天寿纪念馆副馆长陈永怡老师指出,举办此次活动的目的不仅是让学生深入理解书画大师的艺术造诣,还在于让学生在多元混杂的当下创作界中更清晰理性地把握中国画的本质和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