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我院艺术人文学院邀请,美国维斯理大学艺术系主任刘和平教授前来我院讲学。6月17日晚,刘教授在我院南山校区学术报告厅举行了题为“郭忠恕之死与苏轼谪黄州——试论北宋流放山水典范之建立”的讲座。讲座由艺术人文学院毕斐教授主持。
刘和平教授曾就读于加州大学伯克莱分校,师从班宗华教授获耶鲁大学艺术史博士学位,现为美国维斯理大学艺术系主任。他对中国绘画史的研究非常精湛,尤其对宋代绘画史的研究,深受艺术史界同行的重视。
讲座中,刘老师利用幻灯片中的相关史料记载和图像,一步步引导大家进入艺术史研究的情境,条分缕析地介绍了自己对于北宋流放山水的思考步骤和研究方法。讲座首先以郭忠恕之死作为切入点,对《宋史》、《资治通鉴续修》等相关史料中郭忠恕的生平传记进行分析,然后根据流传下来的他的著作,包括文字学著作等和台北故宫博物院藏的一幅传郭忠恕的《雪霁江行图》,观察它们之间的时间关系和内在联系,并做出一些思考。随后,通过苏轼记录的两则郭忠恕绘画的小故事,并与王诜《烟江叠嶂图》对比,较为新颖地提出了对北宋流放山水构图典范的设想。与以往大多数讲座不同的是,本次讲座并未得出最终的确切结论,而是给大家留下大量的思考空间。
作为讲座的特邀嘉宾,范景中教授和洪再新教授对讲座内容及刘教授本人在艺术史研究中的批判性思维方式进行了评议。洪老师提出,本次讲座虽然没有结论,但是比有结论更重要,讲座提出了很多问题,其中史料的问题,以及文献的观念的追溯过程和图像的形成与演变这两条线索之间的关系尤其值得我们注意。范老师认为,本次讲座很好地给大家展示了思索美术史研究的方法途径及态度问题,讲座提出了一个假说——在中国山水发展的过程中,流放山水存不存在?要进行验证就需要不断反驳自己,刘老师采取了一个开放而坦诚的态度,让大家来检验。他还提出,研究历史是一种冒险,不能只是拘泥于图像或文字,要让想象飞起来,大胆假设,敢于进行思想冒险,刘老师为大家做出了榜样。
讲座内容的新颖和刘老师的批判性思维引起了台下同学们的兴趣,大家也踊跃发言,纷纷就自己在艺术史探索和创作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与刘老师进行了探讨。
文/张书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