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资讯

首页综合资讯

综合资讯

西湖论艺十四讲:台湾相声瓦舍团长宋少卿畅谈“眷村文化”

作者:董冰清   编辑:caaeduadmin   来源:    阅读:    发表时间:2013-12-26

作者:董冰清   编辑:caaeduadmin   来源:    发表时间:2013-12-26

  12月17日,台湾相声瓦舍团长宋少卿做客西湖论艺,讲述“眷村旧事”,讲座由党委宣传部主办,艺术人文学院孙善春主持。

  宋少卿打扮休闲,一副圆眼镜,台湾口音不是很明显。1988年他与冯翊纲、金尚东共同创办台湾地区唯一以创作相声及相声剧的舞台剧团相声瓦舍,并为现任团长。2002年经中国京剧院青年团团长常贵祥先生的举荐,于北京拜我国内地常派相声大师常宝华先生为师。

  眷村,见证了台湾六十年的发展,也承载了两岸60年的情感与记忆。1949年,一百多万国民党军队及家属带着不同的乡音、记忆和创伤,从大陆撤退到台湾。六十年来,他们在眷村落地生根,从第一代到第二代人乃至第三代。来自于大陆各地的居民使眷村集中了四海风味的美食和风俗迥异的混居群体,形成了独特的眷村文化。此次演讲围绕眷村旧事以及宋对于相声剧的个人经验展开。宋少卿就是生长在台湾眷村的子弟,演讲过程中宋对“眷村文化”进行了质疑,认为眷村作为一个社会群体不必谈及“文化”。

  宋少卿讲话带着非常典型的戏剧艺人风格,辛辣直白,调侃幽默地叙述了眷村往事与个人经历,其父母从大陆移居台湾,算是眷村居民中家庭还算完整的一户。来自大陆各地的眷村居民给宋少卿提供了对于大陆的口述了解,也是宋艺术生涯的启蒙先生和创作灵感。复杂情怀使其字句都透露着轻微的虚无感与对归属感的摇摆。

  演讲过程中,为达到演讲效果,间或模仿内地多种口音,不仅是因为相声职业,也得益于其来自眷村耳濡目染对内地的口音有所了解。提到相声,宋少卿认为要学会“听”,而他的感悟也来自于在眷村拥挤环境中对于街坊邻居不得不“听”。

  提问环节的互动使气氛轻松,既有关于相声剧艺术专业问题的探讨,又有对于眷村猜想的解答,现场八卦逗乐听众,听众对眷村情况与现状的概念立体了起来,也对宋少卿的艺术生涯与个人养成有更真切的了解。而宋提出的对于教育的观点以及提问在座听众“大学对你而言是什么”、“艺术是什么”等问题在宋的激发下,听众回答许多不同的观点,也值得我们考虑以轻松的心态面对这样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