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编辑:张同芳 来源: 阅读:
发表时间:2018-01-06
作者: 编辑:张同芳 来源: 发表时间:2018-01-06
12月25日至26日,我院艺术管理专业研究生韩晓芳、宋哲、刘天泽、许林沂、周颖及中外设计史研究专业研究生陆晨组成团队,在单增教授的指导下,携创意项目《“澄怀味巷”——可游可居的民艺美术馆》赴北京大学参加由中国艺术管理教育学会、北京大学艺术学院主办,中海智库承办的第十二届中国艺术管理教育学会年会2017·全国大学生艺术项目策划大赛暨海创未来—“艺术+”创意创新创业大赛,并荣获“未来之星”奖和最佳导师奖。
本次大赛响应党的十九大关于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在实践创造中进行文化创造的精神号召,激发大学生的创造力,培养造就“青年艺术+”的生力军;推动赛事成果转化和产学研用紧密结合,促进“艺术+”新兴文化业态形成,服务经济提质增效升级,以创意推动创新、以创新引领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中国艺术管理教育学会2017双创大赛组委会和专家经过对全国39所高校300个预报名方案的充分审阅和评议,分别从创意组和创业组中选拔出30个项目晋级本次大赛决赛。
《“澄怀味巷”——可游可居的民艺美术馆》项目团队经过为期数月的前期调研考察,从创意执行、市场分析、营销推广、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等多方面统筹规划,将建设艺术文村的构想落实为完整的项目计划书。
项目“澄怀味象(巷)”取自南朝宗炳的《画山水序》中山水人文情怀理念,目标是营造原味民居+艺术社区概念,打造一个兼生态乡村、文化乡村、艺术共生的,具艺术展示、研究和特色休闲旅游、新乡土体验的多功能复合式场域,一个集大众创意、技艺共享共赢的艺术平台。项目选址杭州富阳洞桥文村,依托40余幢建造于明清和民国的江南传统古民居及经由中国美院王澍教授建造的14幢实验性建筑,在新与旧的融合中因地制宜地活化文村生态。
当前,在乡村建设三改一拆、千村一面、保护措施雷同化、一些乡村遗产逐渐消失的背景下,“澄怀味巷”以“城乡+艺术”的思维,着力将文村打造为新乡土文化发展共同体。
“澄怀味巷”的创新亮点是通过共荣互利互惠合作,形成文村艺墅理想,项目团队希望通过文化艺术融入乡村的日常生活,在可游可居的艺术馆建构中打造魅力乡村美丽中国的梦想。
经过调研,发现当前村民们对新旧建筑的认知,村民的愿景及部分入住企业的经营模式还存在错位。如何以优质就业岗位激活乡村固化人口结构,活化乡村文化生态,使留守儿童和老人通过艺术项目的融入,给他们带来美好生活的可能!如何使闲置古民居再利用、传统手工艺及特色农副产品开发提升村民经济收入,如何以美育关怀滋养百姓精神,从而成为全国新农村建设典范等都是项目组深思熟虑的问题。
此外,结合兼具传统手工艺特色及新潮独特的衍生品生活馆和丰富的主题活动立体化“澄怀味巷”品牌形象,以艺术银行的概念实行免单制度,存储并最大化创意的价值,吸引文人墨客、民间匠人前来交流、创作、展览。将其打造为文村的文化名片和杭州青山绿水艺术新地标。
在项目考察调研过程中,引艺术入乡村,引游客入家中的创新提议得到了当地居民和村委的热烈欢迎与支持,当地投资商亦表示有合作的可能性。在比赛现场,项目方案通过影像演示和拟开发周边产品的纸质呈现获得了专家评委的一致好评并达成创意孵化意向。
韩晓芳,中国美术学院,艺术管理专业研究生。2015年毕业于杭州师范大学阿里巴巴商学院市场营销专业。以艺术管理及市场营销跨学科专业背景为本项目本项目的品牌化管理提供理论基础及实践可能。
刘天泽,中国美术学院,2017级艺术管理专业研究生。2016年毕业于四川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环境艺术设计系。其环艺设计的学习背景为“澄怀味巷”的整体空间提供设计方案。
许林沂,中国美术学院,2017级艺术管理研究生。2017年6月毕业于浙江工商大学工商管理专业,以其扎实的工商管理专业知识把握本项目的统筹规划。
宋哲,中国美术学院,艺术管理研究专业研究生。2015年毕业于山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平面设计系。以其专业的设计思维与审美素养负责本项目视觉形象传达。
陆晨,中国美术学院,中外设计史研究专业研究生。2015年毕业于湖北美术学院工业设计系,具备专业的产品设计能力,为本项目衍生品的创意实现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
周颖,中国美术学院,2017级艺术管理专业研究生。2013年毕业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专业。除建筑学、艺术管理专业背景外,还具备酒店管理从业经验,为本项目民宿的运营带来提升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