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编辑:陈思 来源: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 阅读: 发表时间:2023-10-06
作者: 编辑:陈思 来源: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 发表时间:2023-10-06
近日,浙江省教育厅发文公布了获评2023年“浙江省师德楷模”“浙江省农村教师突出贡献奖”人员名单。中国美术学院副教授高文荣获2023年“浙江省师德楷模”称号。祝贺高文老师获此殊荣!
高文,中国美术学院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2019年9月,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时作出的“教育扶贫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重要指示,使艺术教育在打赢脱贫攻坚战中发挥重要作用,中国美术学院应教育部和上级主管部门相关工作要求,选派高文老师赴凉山彝族自治州,参与援建西昌民族幼儿高等师范专科学校,挂职艺术教育系副主任。
01
教育帮扶:
倾情美育援建,奉献国美力量
2019年的初秋,高文初次踏上天蓝地阔的大凉山,扑面而来是强烈的反差:凉山教育资源匮乏程度触目惊心,与彝族人身上那种太阳耀斑爆发的勃勃原力形成鲜明对比,就像滔滔山洪遇到焚焚山火,却碰撞出生机盎然的原始森林和蜿蜒透彻的一碧沉渊,令人震撼而迷惑。
外界眼中“一步跨千年”、貌似贫困而神秘的凉山,到底发生着什么?这是高文至今依然全身心寻找的凉山生存文化真相。
西昌民族幼专是在习近平总书记亲切关怀下,凉山州“砸锅卖铁”筹集12.7亿,2018年神速建成的唯一幼儿师专,承载着大凉山2万多幼教缺口的历史重任与教育希望。教育部调集了10多所重点高校“组团式”帮扶。但办学现实却异常严峻,人才培养计划和教学体系陈旧,师资奇缺,学生陡增,管理运行压力大。更揪心的是少数民族学生比例逐年递减,毕业学生很少愿意留在凉山,与“四得一有”办学初衷严重相悖。
校园硬件一年速成,育人“软件”却非旦夕可就。到学校第一天,高文放下饭碗就与艺术教育系领导老师摆“龙门阵”,“头脑风暴”。
“直到现在我都还清晰地记得,那天晚上我们整整聊了4个多小时,包括整个系部教学架构、师资力量、教学模式和民族文化等,持续到下半夜,无人疲倦。相反,我们预感艺术教育系将会有全新的改变。”艺术教育系负责人胡云贵回忆道。
此后高文马不停蹄,经过深入调研,他与大家达成共识:必须立足凉山民族特色文化,融入幼教培养,改良内地美术教学模式,创出“西幼模式”。接下来,“基于非遗工作室制三教改革方案”、“非遗工坊教学凉山非遗研学方案”、“艺术教育系三年规划方案与教学课程进度(含总课表)”,独创非遗工作室+非遗工坊+非遗传习所“三位一体”非遗教学体系,编写非遗课程及教材,发挥职教优势产-学-研一体化、产教融合、校企融合,立项四个省级课题……一项项成果接踵而至。
“开弓没有回头箭,哪一项工作都不能停”,为了更好地完成组织交代的援建任务,真正使西昌教育文化事业的建设发展卓有成效,高文放弃返岗和休假时间,主动延长援建时间,撰写了《“兹的住地”》等十多万字调研报告和建议书。其中《西昌幼师-中国美院“乡土学院”构想十要》提出的帮扶策略,作为中国美院援建成果主体荣获教育部表彰,“美美与共·助力凉山”入选全国30所高校精准扶贫典型案例。他首创“古法象形双语绘本”教材,测试听写正确率达到95%以上,引起专家关注。他还指导非遗文化中心招标和实训室建设,辅导师生参加四川省各类相关大赛,在全校选修课中创新设计图形饰品,举办文化讲座,进一步推进普及。
不避寒暑,耕耘收获。高文多年撰写的审美文化专著在凉山得到印证,结稿出版,他主持的创新课题也获得多项国家级、省市级一、二等奖,成为援建凉山教育、奉献国美力量的典型体现。
时任西昌民族幼专党委书记石芳深情寄语:“中国美术学院发挥自身专业优势,积极探索民族师范课程结合地方文化的教学模式,结合大凉山丰富独特的文化资源优势,探索乡土学院教学育人模式的在地实践,生动体现了中国美术学院帮扶民族地区教育的赤诚之心,更是新时代彝海结盟精神的弘扬,兹莫格尼,卡沙沙。”
02
艺术帮扶:
点亮美丽校园,温润师生心灵
初到学校高文就发现,草地树木稀稀拉拉,生长欠佳,与校外郁郁葱葱的行道树形成鲜明反差,校内建筑密集,公共空间局促,缺少文化气息,形容为“光秃秃校园”并不为过。加之西昌太阳紫外线强,师生们行走校园毫无庇荫。学生课余活动只能在球场和操场进行,除了打球跑步就是操场歌舞。高文暗下决心:一定要尽快解决校园环境问题,为师生们带来些美好的改变。
通过大量民族习俗调研,高文组织中国美院团队设计出全套校园景观文化概念方案,并深化为课题。其中《中医作息、五音规律与彝族经典结合的十二时辰整体美育探索》,首创整合式美育熏陶模式,获得全国美育改革创新优秀案例三等奖、省级一等奖,校园赢得了“小而精”美誉。
在教学和实践中,高文发现部分彝族同学对本民族文化缺乏认同,对外界误解产生自卑甚至对立情绪。他一方面在全校开展“寻找凉山民族文化之根”系列讲座,唤醒同源文化认同,另一方面带领学生进行古彝文化写生绘本、文脉古法壁画创作,衍生出民族非遗课程、教材、文创与视频,激励学生提升自我,消除误解,提高民族文化自信和向心力。
如今,“彝风彝情”写生绘画、“彝汉情深”壁画,以及太阳历广场、月琴广场、体育场大型公共艺术“天地雄鹰”等优秀创作已展现在西幼美术馆和校园景观上,艺术成果渐次落地,妆点校园。高文策划的教学成果展、东西部非遗交流展和“西昌民族幼专艺术节”,带动了课程教学、特色美育和学生道德素养提升,实现校园文化与教学建设双丰收。
陈文卓是土生土长凉山人,收到专升本录取消息后,第一时间打电话感谢高文。她表示将跟着高老师继续学习,把“古法象形”原理应用到国画中,毕业回家乡画出“文化底蕴浓厚且有现代感的大凉山。”
育人同心,感念至深。
“每一件作品都浸透着高文的心血,这些作品让我们的校园有山有水、有图有文、有声有色、有灵有气起来,它们以一种举重若轻、以轻且微的方式融入到我们生活的环境之中,对全校师生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成为学校艺术教育学习及精神体验中的重要载体,直接或间接地表达、传递着学校整体精神风貌与价值追求。”艺术教育系教师罗阿进说。
高文主持的一系列文化创建活动,使校园氛围活跃了起来,师生关系融洽,校园洋溢着青春的气息和爱的希望。
03
文化帮扶:
印证同源文化,服务乡村振兴
高文的硕士研究方向是中华传统装饰艺术及上古文化,来凉山前,他一直深陷典籍、传说和考古碎片流变的困惑中,不得其源。
到凉山后高文惊喜发现,古彝文化居然可与中原上古文化相互印证,同源关联紧密。他敏锐意识到,深入挖掘下去不仅对凉山民族教育,还对中华民族探源工程与文化复兴产生极大价值。他采用彝汉文化对比印证的研究方法,从图形学角度入手,通过典籍+田野+考古+神话传说跨学科比较,结合中外学者上百年同源文化研究成果,得出了“古彝文化与中华文化同源、是上古文化活化石”的初步结论。
凉山彝族仍在使用的十月太阳历法,优于古印度、古墨西哥、古巴比伦包括现代历法;彝族完备的祀天祭地敬祖仪式可以印证上古祭祀文化如三星堆、玛雅文化等等,堪称新时代“礼失求诸野”。而这一切外界知之甚少,太多的文化误解不仅积非成是,还对凉山乡村振兴产生巨大阻力。高文把民族区域文化研究成果与教育帮扶有机结合,致力于追溯同源文化,力图通过齐心消除文化误解,促进民族团结、推动地区发展。
三年来,高文坚持同源文化学术研究,植入教育教学,不遗余力为各地挖掘提炼核心文化,设计非遗规划。他率领西昌民族幼专师生为世界第一高墩——金阳河三峡连心桥打造的古法形象工程,得到各界关注和认同。在各种研讨会上他不断呼吁重视同源文化研究和应用,倡导高端学术比较研究平台。他提出“东五县文化保护区”提案,已正式写入凉山“十四五”文旅规划,标志着凉山文旅迈出新的一步。高文认为,绝不能让外界误解和现代消费浪潮冲击,抹去中华根脉文化链接。文化自觉让他坚信,凉山世界文化申遗的巨大潜能,必定因文化而崛起。
如何深化教育科研,进一步推动凉山文旅战略?如何调动高校学术资源、实体科技和地方资源协同共进?在高文不懈努力下,这些问题凝聚成了一个各方共识:成立中国美术学院凉山乡土学院!
在高文主导下,中国美院凉山乡土学院于2022年6月在西昌民族幼专正式挂牌,标志着美院援建凉山迈进扎实深入新阶段。凉山乡土学院集教育帮扶、文化研究、艺术创造、美育实践、社会服务五位一体,着力研究打造植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创新美育学科体系,培养对中国社会具备高度感知力和认同感的社会主义接班人,融艺术课程与社会工程于一体,切实践行马克思主义美学观、历史观、实践观,让学生在共同生活、共同经验、共同命运中创造与人民感同身受的艺术。
在这个援建的关键阶段,高文主动请缨,选择继续扎根凉山。虽然他还有几年就要退休了,但在他身上丝毫看不到急流勇退、心态倦怠的样子,当别人已经在憧憬美好的退休生活时,高文却无暇顾及其他,一心扑在工作上,忙碌的身影依旧穿梭于教室、工地和山区,为了实现民族共同富裕目标贡献微薄之力。
2023年高文更忙了,4月的西昌民族幼专操场烈日当空,高文正挥汗指导工人安装不锈钢公共艺术“天地雄鹰”;凉山乡土学院办公室墙上,一块巨大立体世界地图灯箱安放到位,标志着“中华上古视觉图形下多民族同源文化跨界整体溯源立体演进”研究正拉开序幕;办公桌电脑里,一项四川省教育政务课题“基于多民族同源文化的大中小学特色美育体系建设”正待推进。
以美育人初心不改,融情入教爱满凉山。转眼支教已逾三年,未来还将继续,高文感慨道,“凉山改变了我的人生下半场。”高文把对文化的坚持贯穿到了援建生涯的每分每秒,他已深深爱上了这片让他激情迸发的神奇土地。从脱贫攻坚、精准扶贫到乡村振兴,高文始终把个人价值与民族复兴、国家昌盛保持同步,践行一个优秀共产党员修齐治平,不忘初心的担当,在凉山播撒下教育反哺、文化振兴的种子,终有一天将在凉山大地上开花结果,延续新的辉煌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