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

首页讲座

讲座

建筑艺术学院举办《树石论坛------自然与建造》国际学术论坛

作者:刘畅   编辑:张同芳   来源:    阅读:    发表时间:2016-11-17

作者:刘畅   编辑:张同芳   来源:    发表时间:2016-11-17

  2016年11月12日、13日,建筑艺术学院召开了《树石论坛------自然与建造》国际学术论坛,由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营造研究中心联合主办,南方都市报、中国建筑传媒奖组委会协办。此次论坛由建筑艺术学院院长王澍教授发起组织了这次学术论坛,邀请到的嘉宾包括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建筑设计院总建筑师崔愷院士,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葛明教授,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院长李翔宁教授,原《世界建筑》杂志主编、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王路教授,台湾知名建筑评论家、建筑策展人阮庆岳,香港M+博物馆设计和建筑策展人陈伯康(Aric Chen)等建筑界知名人士,同时也特别邀请了国际建筑评论家委员会主席、墨西哥国立大学路易丝•诺艾尔教授,国际建筑评论家委员会委员、巴西南里奥格兰德联邦大学卡洛斯•科马斯教授等境外知名建筑学者。两天的学术论坛分别由我院的陆文宇老师与同济大学的李翔宁老师主持,共9场讲演。讲演之后,围绕本次主题,与会嘉宾与学院师生又展开了热烈而深入的互动讨论。

活动现场

  在此次的9场主题讲演中,前两场由来自墨西哥和巴西的两位学者分别为在座听众献上他们对各自故乡的瑰宝级建筑师路易斯•巴拉甘(Luis Barragán)和莉娜•波•巴勒迪(Lina Bo Bardi)的建筑研究。其中路易丝•诺艾尔教授的《路易斯•巴拉甘自宅》(On Luis Barragán's Own House) 以一种传记式的方式从巴拉甘一生中的几次旅行,他的写作以及一生中所合作的艺术家等多重线索来挖掘巴拉甘建筑背后的秘密。卡洛斯•科马斯教授的《城堡的诗学》(The poetics of the Citadel)以莉娜•波•巴勒迪的经典作品-1986年的SESC工业区改造——又被称为“自由城堡”,来探讨巴勒迪的建筑哲学。巴勒迪在此设计中所呈现的一种真实而微妙的建筑设计态度正如科马斯教授所说的“建筑师不必限定自己,哪怕场地城市环境如此平庸,你也总能找到你的建筑自由。”两位演讲者都以一种十分细腻的方式展开他们的讨论,并也从某种程度上,通过这两位建筑师的作品和建筑观对“自然与建造”这一主题提出了他们的见解。

  似乎为了与第一天的演讲形成一种东西方的对话,第二天的7位讲演人都为国内的建筑学者,同时也都是本届中国建筑传媒奖《自然建造》的评委。他们的演讲正反映了各自对“自然”与“建造”问题的思考。首先发言的是本次论坛的出题人,也是本届中国建筑传媒奖的评委会主席王澍老师。他的《为什么要自然建造》将本次论坛主题“自然与建筑”指向一种开放性的讨论。他以一系列的发问对当代中国建筑学,城乡冲突,生态等问题提出反思,并将自然建造作为一种对此的批判性探索。第二位演讲人是崔愷老师,他的《为自然而建造》提出对“自然建造”的四重理解:外在,内在,心在,自在,并通过一系列自己的建筑作品来阐释这四种建筑观。第三位演讲人是陈伯康老师(Aric Chen),他的《国际视野下的中国自然建造——自然vs自然》围绕“自然”这一观念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差异性,在当代语境下的改变等多重角度来提出他对自然建造问题的种种反思。第四位演讲人为葛明老师,他的《自然建造对学科的梳理和对当下境况的反思——坡法提要》将“坡”作为“自然”与“建造”两者间的中介物,通过以“坡法”为主题的系列教学以及个人的建筑实践展现了一套缜密的教学和设计操作方法。接下来,第五位演讲人是李翔宁老师,他的《自然建造的可能性》从一种跨领域的视角,以现当代艺术与建筑作为载体来探讨自然的再现问题。第六位演讲者为阮庆岳老师,他的主题讲座《7-Eleven:一种成熟乌托邦的想像》将都市看作一种活体,提出一种“城市针灸术”。他以台湾的7-Eleven为对象策划了一组“城市针灸”实验,从而向公众抛出对都市问题的反思。最后一位演讲人为王路老师,他的演讲《补丁》以“补丁”作为一种态度来探讨当代城市环境中的自然建造。

  此次论坛《自然与建筑》既是对建筑,城市等学科问题的学术探讨也是一次对当下现实的反思,具有一定社会批判意义。论坛以一种开放式的研讨展开,各位演讲者的讲座可谓百家争鸣,高潮迭起,研讨内容涵盖广泛,包括建筑实践、理论、教学、展览策划等多重领域,九场演讲后嘉宾与院校师生间学术而轻松的互动讨论更使论坛会场气氛高涨。同时此次论坛也进一步加强了建筑艺术学院与国内外一流建筑院校和研究机构的沟通与联系,进一步拓展了我院与国内外教育科研与实践的交流平台。

师生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