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

首页展览

展览

云冈石窟艺术影像展在我院图书馆开幕

作者:郑宏伟   编辑:张同芳   来源:    阅读:    发表时间:2017-12-31

作者:郑宏伟   编辑:张同芳   来源:    发表时间:2017-12-31

  12月26日中午,云冈石窟艺术影像展在中国美术学院图书馆象山馆开幕。云冈石窟研究院院长张焯、首席摄影师张海雁,青岛出版社有限公司副总编辑刘咏、浙江传媒学院图书馆原馆长王志华、浙江中医药大学图书馆馆长张永生、副馆长陈飞等,我院师生出席开幕式。展览由中国美术学院图书馆、青岛出版集团、云冈石窟研究院联合主办。

  中国美术学院图书馆馆长张坚主持开幕式,并在致辞中首先感谢了云冈石窟研究院和青岛出版集团对于本次展览的大力支持。他认为云冈石窟艺术恢弘而博约,融通中外而具有原创性,充分展现了我国古代人民的巨大创造能力,展览在带给读者和观众丰富视觉体验的同时,也自有一种悠远深沉的历史感,令人由衷产生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及其艺术创造的景仰和自信。张坚回顾了中国美术学院在改革开放之初的年代倾囊包揽购进国际艺术图书博览会上的美术类原版图书,带来当代美术的视觉启蒙,由此指出专题性画册、图录、摄影作品展览,因为其主题性、学术性特征,以及在文物作品现场可能都看不到的高清精细的视觉、触感体验,是网络媒体上的数字化图片所难以达到和无可替代的。通过举办高清摄影展和展播视频专题片,也是图书馆在数字媒体时代推进阅读推广,吸引读者到图书馆来阅览精美艺术画册和文献的一个举措,画册、图录中的艺术图像的世界,可以滋养眼睛,丰富心灵,最终成为学习与研究、创作的灵感和动力。

  云冈石窟研究院院长张焯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致辞,他对与中国美术学院图书馆、青岛出版集团合作,将云冈石窟艺术引进国美图书馆表示感谢。他简单介绍了云冈石窟开凿的历史背景、文化渊源、艺术风格和近百年来云冈石窟研究的概况,特别指出包括中国美术学院在内的美术界前辈学者、老师们,曾经从30、40年代走进云冈、研究云冈,近年来随着我们祖国文化日益被重视,云冈文物和艺术再次更多地回到美术家的视野,希望美院的学生能够传承祖国传统文化经典,将来对国家创造性的发展作出贡献,并期待今后能够开展更加深入、更大规模的合作与交流。

  开幕式上,张焯还向我馆捐赠了包括冯骥才先生主编《中国大同雕塑全集》(四卷六集)在内的云冈石窟研究成果著作21册,张坚向张焯颁发了收藏证书并合影留念。

  当天晚上,张焯在象山馆教师研究室作了题为《东方佛教的第一圣地——从犍陀罗到云冈》的学术讲座。讲座从介绍云冈石窟的基本概况和大同作为北方内蒙古高原进入中原腹地门户的壮阔历史地理背景开始,分别从佛教东传的轨迹、云冈石窟开凿的历史因缘、云冈石窟艺术的西域风格和中国化演进、平城时代对中国佛教的重大贡献等几个方面,向听众系统阐述了云冈石窟作为在五世纪第二次中西文化交流高潮中诞生的伟大艺术宝库的历史脉络、艺术风格及其里程碑意义,还介绍了70年代周恩来总理陪同法国总统蓬皮杜参观云冈,随后历经3年时间对云冈石窟进行大规模的维修保护和当前云冈石窟修复、保护工作情况,并就相关学术问题与在场同学、老师进行了答问和热烈交流。最后张焯盛情邀请国美师生到云冈参观考察与合作研究,得到了全场师生听友的热烈回应。

  讲座由中国美术学院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何鸿老师主持,馆长张坚、浙大文化遗产研究院馆长助理李志荣、刁常宇老师,浙大艺术与考古博物馆馆长助理王珅老师、云冈石窟研究院办公室宣林副主任等出席讲座,近百名师生赶来听讲,研究室内济济一堂,讲座时间超过两个半小时仍意犹未尽,充满浓厚的学术与艺术氛围。

  本次展览透过80幅高清摄影作品和多部视频专题片,旨在再现“真容巨壮,世法所稀”的云冈石窟艺术和东方“鹿野苑”遗风,带领读者、观众进入累数万千、活灵活现的云冈艺术造型谱系,领略古老和雅梵音,汲取不朽艺术传奇深处的不竭源泉。为配合这次展览,图书馆还同时展出馆藏的云冈石窟艺术珍贵文献资料以及近年来我院硕士、博士研究生以云冈石窟为研究主题的学位论文。展览将于2018年1月26日结束。